楊榮蕾
經濟全球化促使各國金融市場發生了深刻而重要的變化,有效地推進了金融自由化、開放化,使全球證券市場聯系日趨緊密,呈現出一體化趨勢。證券市場綜合反映一個國家經濟運行的各個維度,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經濟晴雨表”,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證券市場迅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我國證券市場面臨機遇和挑戰,我們要豐富證券交易品種,改善投資者投資結構,加強證券市場監管力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合規,努力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再上新臺階。
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現狀
上市公司規模和隊伍不斷擴大。證券市場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其建立和發展始于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南方講話后,我國證券市場迎來第一次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上市公司數量、投資者開戶數、總市值和流通市值、交易量等都顯著增加,證券市場已從上海和深圳兩地的區域性市場一躍發展成為全國性市場。資料顯示,1991年,在滬深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公司只有14家,1992年發展到53家,到1993年增加到183家,此后平均每年以100多家的速度不斷增加。截止到2015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數量迅速飆升到2827家,總市值達53.13萬億元。
證券中介機構迅速發展。證券中介機構是為證券的發行、交易提供服務的各類機構。這類機構主要是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財務顧問機構、資信評級機構。我國的證券中介機構最早出現在80年代中期,90年代開始數量迅速增加,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2014年,我國證券公司已經達到111家,投資者的開戶數相比1991年增長了近150倍。
證券發行和交易品種不斷多元化。我國證券市場經過30多年的發展,其交易品種不斷地增加,從最初的普通股股票,逐漸發展能進行國債、企業債、可轉換公司債券、封閉式基金、開放式基金,以及期貨、期權、權證等發行和交易品種多元化的證券交易場所。證券交易品種的增加和多元化,進一步擴大了投資者的投資范圍,更加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
我國證券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證券市場運行效率低,資源配置功能扭曲。證券市場結構不合理。股票和債券的配置過于集中,企業債券、金融債券所占比例不高。投資者所關心的利率結構沒有體現收益與風險的正比關系。證券市場的運行結構單一,主要為現貨市場,期貨市場規模小,難以使證券市場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證券市場的管理機制不夠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實、不準確、不及時,證券市場發行效率低下,證券價格嚴重偏離其真實價值,從而誤導了資金流向,使證券配置效率大打折扣。
監管體制不健全,力度不夠。首先,我國證券監管體制屬于集中型監管,以行政干預為主,缺乏市場化的調控,行政力量遠遠大于法律和市場的力量,投資者對政府和政策的依賴度也比較高,不利于我國證券市場監管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其次,我國證券市場與海外成熟證券市場相比,實際運作效果不容樂觀;相關法律出臺實施滯后,監管體系不夠健全,缺少事先預防的措施;管理力度不夠,被投資分子所利用。最后,由于歷史原因存在的某些領域的多頭監管,使各級監管部門職責不明確,監管缺位及監管標準不一致,降低監管的效率。監管力度有待提高。
有關證券經紀人制度的法律法規建設不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發展至今,已經頒布了350多個法律法規。1999年頒布實施的《證券法》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進入依法治理有法可依階段,但《證券法》中沒有涉及證券經紀人的概念,2006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證券法》也沒有提及證券經紀人,而2015年新修訂的《證券法》也鮮有提及證券經紀人。證券經紀人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證券經紀人資格管理政策和法規缺失,直接導致券商在實行證券經紀人制度時,缺乏有關法律和保障,面臨著表見代理(表見代理是基于被代理人的過失或被代理人與無權代理人之間存在特殊關系,使相對人有理由相信無權代理人享有代理權而與之為民事法律行為,代理行為的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擔的一種特殊的無權代理)、損害客戶利益等一系列法律問題和風險。這些都導致證券經紀人在證券行業中成為淘汰率最高,流動性最強的職位,同時也增加了證券經紀人短期行為的可能性,增大了營業部經營風險。
對于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針對我國證券市場目前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現提出以下幾點促進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及其配套實施機制。在完善立法的前提下,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依法監管,逐步改變政府監管部門的行政干預方式,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嚴格依法監管,并完善相關的配套制度,賦予監管機構全面的檢查、調查和監控的能力,保證其執法權力。健全內部執法體系,規范執法行為,加強執法部門與司法部門的配合與協調,提高執法效果。將證券經紀人有關的制度和規范寫入法律法規,對證券經紀人的行為和執業情況進行監督和管理,對違反法律法規、監管機構及自律規則的證券公司和證券經紀人給予警告。保護經紀人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全面促進我國證券市場的良好發展。
促進證券市場中介服務機構規范發展,提高執業水平。相應部門應加強對證券中介服務機構的管理,規范發展證券、投資咨詢機構和證券資信評級機構,發展和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加快會計師事務所體制改革,改善執業環境,制定相應的執業自律準則,大力提高注冊會計師的風險意識、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水準,完善審計準則修改審計假設及審計方法和程序,以適合我國證券市場不夠規范的現實。從業人員應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地提高專業技能和素質,進一步提升執業水平。
加強市場監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強市場監管,規范政府行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強市場監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杜絕各種虛假信息的制作和傳播,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對各種服務機構,如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的監督和審查。加強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管,對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中期報告和臨時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及時性嚴格審查;加強對交易所信息披露的監管;加強對媒體信息披露的監管,保證信息披露的時效性和信息公布的均勻性
完善證券市場“保薦人”制度。2003年12月8日,中國證監會發布《證券發行上市保薦制度暫行辦法》,并于2004年2月1日起正式實行保薦人制度,標志著保薦人制度在我國證券市場正式啟動。
保薦人制度是由保薦人負責證券發行人的上市推薦和輔導,核實公司發行文件與上市文件中記載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協助證券發行人建立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承擔相應的風險防范責任。自保薦人制度啟動以來,也出現諸多問題,如保薦機構和保薦代表人的權利和責任不清,保薦人與發行人之間和與證券監管部門的職責不清。
要建立相應的完善機制,保薦人制度要從“雙保制”保薦向“單保制”轉變,要更加強調保薦機構的整體能力,強化保薦機構的法律責任,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保薦機構的懲罰力度,加快保薦人刑事責任立法,健全民事賠償制度和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增強保薦人的責任意識。并建立相應的預防機制,避免表見代理,維護投資者的權益;明確保薦人與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責任,充分調動保薦人工作的積極性;維持保薦人的適度規模,簡歷充分競爭的保薦人市場,提高保薦人的服務質量,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
證券行業在我國是一個新生的行業,證券市場作為實體經濟的“晴雨表”,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區域到全國的發展歷程,幾十年的時間里得到迅速發展,成為我國社會投資的一股強大的力量,帶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時刻清醒地認識,冷靜地對待,積極地探索,認真而創新地去解決,提高證券市場的運行效率,以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迎接全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