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悅顏++張昌文
高校是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節約型社會呼喚節約型校園,建設節約型校園,不僅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高校應有的社會責任。本文擬通過對高校建設節約文化的現狀分析,提出建設的主要途徑,為我國更好的發展“兩型社會”提供借鑒。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方向,是我國在新的發展戰略機遇期,面對人均擁有的能源資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人均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現狀,所做出的具有戰略意義的發展路徑選擇,也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重要升華和重大的理論創新。教育資源是社會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校園具有“總量大,種類多,潛力大,影響大”的特點,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節約型校園是建設綠色城市的重要一環,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在高校建設中最具體和生動的實踐。
高校節約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國務院對更加深入廣泛的開展建設兩型社會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連續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公共機構節能條例》、《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開展全民節能行動的通知》、《關于推進高等學校節約型校園建設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節能節水工作的意見》、《高等學校節約型校園建設管理與技術導則》等一系列重要的法規和文件,要求切實貫徹落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緩解能源供應緊張狀況,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增強全民能源憂患意識和節能意識,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高校不僅是水資源和電、氣等能源的消耗大戶,同時也是節能技術研究開發的重要基地,在建設“兩型社會”過程中推進節約型高校的建設具有全局性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建設高校節約文化是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體現了我們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表明了當前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緊迫性。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較快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研究建設高校節約文化,促進學校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不僅是教育系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節約型社會戰略決策的重要舉措,也是高校自身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更是高校應有的社會責任。
高校節約文化的建設是加強高校管理的現實需要。調查顯示,高校在節約文化的建設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突出表現在: 第一, 主觀上多數高校缺乏建設節約文化意識。部分高校師生對公共資源缺乏成本意識和勤儉節約意識,水、電、糧食、紙張、圖書、實驗器材等的浪費現象比較嚴重,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現象也屢見不鮮,部分學生中存在著以"拉動消費"、"花的是自己的錢"為由的浪費現象。 第二,客觀上在節約方面大有可為。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有關統計,高校的用能用水不僅總量大,種類多,而且人均能耗高。統計的45所高校人均用水量是145.2噸,是全國人均生活用水量的1.95倍。45所高校人均年能耗量0.775噸標準煤,是全國人均用能的4.32倍,高校人均年能耗非常高。
高校節約文化的建設對于發展“兩型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所謂節約文化,是指人們關于節約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構建節約型社會的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與高校節約文化相對應的是大學生的消費文化,所謂大學生消費文化,是指在校大學生的消費心理、消費價值取向、消費行為、消費審美、消費方式的統一體,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節約文化的建設,能促使在校大學生轉變消費觀念,增強節約意識,提高綜合素質,形成科學完善的價值觀和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進而帶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校節約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
大力宣揚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勤儉節約意識。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不能只追求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文化的建設發展和繼承傳揚。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當今,很多學生認為已沒必要做到勤儉節約,節約意識淡薄,花錢大手大腳,存在大量浪費現象;除了學生,目前也有部分老師只專注于科研或教學,忽視了對于自身綜合素質的要求,節約意識不強。要建設節約文化,則應當從轉變意識,培養師生的節約觀念開始做起。學校應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如廣播、海報、標語的宣傳;競賽、活動、班會的開展;文件、通知的發放等,使節約文化的宣傳氛圍無處不在,從而促使師生對自己的日常行為進行反思,強化其節約意識。
開展節約教育, 營造節約氛圍。為進一步強化節約意識,鞏固節約文化的建設質量,各高校應定期開展有關于節約文化的教育活動,以課堂教育、主題班會、評比競賽等多種形式強化教育,使學校全體師生了解我國目前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資源短缺,浪費嚴重現象,充分認識到繼承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優良傳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明確在我國建設“兩型社會”中自身的責任和使命。
通過大力宣傳,在校園營造濃厚的節約文化氛圍,以宣傳板、張貼欄、廣播等形式宣傳我國發展“兩型社會”的內容和重要意義以及制定的與節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對于典型的先進事例和浪費行為,進行報道,號召學生通過具體事例學習先進,自覺樹立正確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觀念。
建立完善規范的節約制度,強化執行力。僅僅從教育宣傳方面來建設節約文化是明顯遠遠不夠的,各高校應從制度上對浪費行為進行規范,強化節約行為的執行力,保證節約文化的建設行為落到實處。一方面,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校園資源節約制度,從設施采購到分配使用,每一步驟需有對應的規范制度制約浪費行為,并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同時,在整個過程中應有監督獎懲的外力作用,保證制度的實施效果。另一方面,在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中將節約行為滲透其中,定時定期開展節約行為的評比競賽,并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在對學生、班級進行的優秀評比中納入節約行為考量因素;鼓勵學生會各部門和各社團開展以宣傳節約行為為主題的活動,并積極給予需要的支持和幫助。
形成良好健康的消費觀念。當今大學生在進行消費的時候,普遍存在著沖動消費、過度消費、虛榮消費和攀比消費等不健康的消費觀念。要解決這一問題,主要應加強對學生消費觀念認知的引導和教育,通過樹立正確的消費認知進而形成合理的消費行為,同時,要加強培養學生的判斷力和自控力,適當增加有關于消費方式、心理方面的教育內容,使學生在消費時能自覺調整心態,客觀思考,形成健康的適度消費觀念。
我們國家雖然是能源大國,但是人均能源占有量低,優質能源少,高等學校作為培育高素質人才的搖籃,理應成為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高校節約文化的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院校作為培養人才、傳播和創造知識并為社會服務的重要場所,努力建設節約文化,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思想,提高學生勤儉節約的意識,促使其樹立“以艱苦奮斗、勤儉樸素為榮,以鋪張浪費、奢侈揮霍為恥”的榮辱觀,不僅是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高校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進一步加強建設高校節約文化,要求高校從根本上重視此項工作,將其提升到關乎學校長遠發展的高度,采取一切有效可行的措施,將節約文化建設落到實處,為我國“兩型社會”的建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