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逅逅
生人模式
□ 王逅逅

最近看了一個被很多人轉發的視頻,講的是一個小孩滑滑板時摔倒了,一個修路大叔把他扶起來,然后小孩又去扶一位老奶奶過馬路,老奶奶走過馬路,男孩離開。當老奶奶看到一個姑娘找不到零錢付停車費時,就拿出零錢幫她付。這樣一圈下來,好事做回到了最開始的修路大叔的身上,廣告就此結束。視頻想表達的是一個簡單的道理:信任、幫助、和諧共處。很多人最近給我發站內信、留言,想讓我寫一寫如何和美國人成為好朋友,怎樣融入美國文化。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我想從“信”說起。
中國人不是不信任人,是只信任熟人,其實說“熟人”都有些廣泛,因為大部分人還對最好的朋友“防著一手”,中國人真正能信的基本上只有家人。要是被同事騙了,就問候問候人家老母,然后私底下玩一些“人家走過來,你伸一下腿”的伎倆;要是被親戚騙了,被老公騙了,被兒子騙了,那生活就陷入一片黑暗之中。美國人的防衛心理比中國人要低很多,一方面是因為社會體制完善,還有就是美國人群居的觀念不那么重,所以個人為集體付出得少,受到他人的傷害就小。
美國人基本上不會為家庭而犧牲朋友,該和朋友出去時照樣出去,該干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照樣做,可是中國家庭就非常會互相犧牲。在一個三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某一個人當了官,所有人都理所應當分一杯羹,如果這個官遭禍了,整個家族都得跟著遭殃。所以,中國式的信任是“熟人模式”,而美國式的信任更多的是“生人模式”。
好,舉一個例子。周六早上我在睡覺,一個中國同學打來電話說樓下的門關了,自己沒帶卡,讓我穿衣服下去給他開門。我第一個反應是說:“你敲門啊,肯定有人在里面的。”他說不行。我說:“那你問旁邊走過的人借張卡。”他說不好意思麻煩美國人,和中國同學熟,所以麻煩中國同學比較靠譜。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聽到時是什么想法呢?我的感覺就是,因為你跟我熟,所以你要麻煩我,而旁邊那么多美國人走過時你不借,是因為你和他們不熟,所以“不方便”。
在飛機上經常遇到的情況是,中國人無論怎么累都要自己把箱子搬到上面的行李架上,從來不尋求陌生人的幫助,可是如果美國人自己做不了,就一定會尋求旁邊人的幫助。的確,這能夠表現出我們中國人勤勞、勇敢、自力更生的精神,但我認為這更說明了我們被中國這個連生存都困難的環境嚇慣了,生怕陌生人對自己怎么樣,就像小時候媽媽每天重復三遍“不要吃陌生人給的糖”,而我們很自然地把這種心態帶到了美國。
如果想融入新國家,想要最大程度地去感受新文化,就要摘下你的有色眼鏡去看世界。在美國文化中,和中國非常不一樣的一點就是對陌生人、不太熟悉人的人表示信任。
(摘自《經典雜文》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