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宜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央行重啟14天逆回購意圖
林采宜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部分企業財務狀況的惡化,信用違約事件不斷增加,市場風險偏好下降,使得低風險的利率債成為市場資金熱捧的寵兒,而漸行漸低的利率催生的債券牛市使得債券市場杠桿率不斷上升。與此同時,監管趨嚴和宏觀悲涼共同導致的高收益理財產品萎縮,也促使部分資金被迫退出高收益金融產品,轉向利率債,債券市場因而再呈烈火烹油的繁榮。在這“繁榮”后面,央行對杠桿資金形成的泡沫擔憂也在逐漸增長,截至8月25日,信用債規模近42萬億元,占全部債券總額的70.13%,和6月底相比,兩個月時間上升了6.86個百分點。從數據來看,8月份至年底幾乎每個月都有850億元到1200億元之間的過剩產能債券到期,這些到期信用債一旦違約事件增加,避險資金進一步流向利率債。如何防范債券市場泡沫進一步擴大引起了央行的高度關注。
周三,央行在公開市場重啟14天逆回購,從政策意圖來看,可能希望達到三個方面的目標:
第一,提高市場的資金成本,適當降低債券市場的流動性,也就是學界所稱的“債市去杠桿”。最近半年以來,由于宏觀經濟預期悲觀,市場風險偏好下降,理財市場再次出現資產荒,利率債成為市場資金追捧的投資品種,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入債市,債券市場活躍度空前,杠桿率在不斷提高;數據表明,目前隔夜拆借的交易占比已經超過90%,過度的流動性導致央行擔心債市泡沫,從而祭出14天逆回購作為流動性管理的工具。
第二,穩定市場的利率預期。今年以來,市場利率逐漸下行,目前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降至2.73%,一個月同業存單收益率已經跌破2.5%(8月24日為2.43%),而且利率下行的預期仍然市場蔓延,這種預期部分導致了人民幣資本外流的壓力增大,自從去年811匯改至今,人民幣兌美元已經貶值9%,人民幣兌一籃子匯率走勢的CFETS指數,也由年初的100左右降至目前的94附近,貶值近6%。
目前,人民幣匯率波動中樞仍然存在下行壓力,美元加息預期強化的國際金融環境下,為了緩解國內資本外流的壓力,必須在國內金融市場上穩住人民幣利率水平,目前,逆回購利率已經是貨幣市場的利率風向標,14天逆回購具有穩定市場利率預期的意圖。
第三,化解下半年人民幣準備金率下降、流動性進一步寬松的預期。從2015年2月以來,我國大型商業銀行和中小型的存款準備率分別下降了13%和23%,目前處于17%和15%的水平,仍然遠高于國際銀行業的平均水平,在宏觀經濟增長乏力的環境下,市場對央行進一步降準的政策舉措存在比較強烈的預期,這時候,推出較長期限的逆回購,將從某種程度上淡化央行下半年繼續降準的預期。通常而言,逆回購在釋放流動性方面的功能類似于降低準備金率,只是整體規模較小,而且,通過各種期限逆回購的交替使用,還可以令資金的投放更加靈活、周期調節的節奏更加精準,比起降準這種剛性的寬松貨幣政策,逆回購的政策較為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