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 李麗娟



摘要:楚園林依托于源遠流長的楚文化,在中國古典園林史的地位舉足輕重。從楚文化視角入手,通過查找文獻資料、文學作品及考古成果等途徑還原先秦楚園林的原貌,總結出楚園林的總體意境:與自然高度融合,講求虛實互補、有無相生的空靈美,追求自由奔放、浩瀚熱烈的氣質,浪漫主義色彩濃厚。從園址、水景、建筑、植物四個方面進一步分析其造園要素的特點。藉此為當代園林景觀設計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鑒。
關鍵詞:楚文化;楚園林;造園手法;園林意境
引言
在先秦時期。荊楚地區的楚園林曾在中國古典園林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并對后世荊楚乃至其他地區的園林發展影響深遠。然而,由于年代久遠、古跡難覓。當前對先秦楚園林(以下簡稱“楚園林”)的研究大多較粗略,尚待深入。本文從楚文化視角人手。試圖通過查找文獻資料、文學作品及考古成果等途徑,一探楚園林的風采。系統分析楚園林的特點。
當年“楚境橫天下”,西起巴蜀東到大海。北從淮河流域南到百越之地。故荊楚地區可作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包括現今湖南、湖北兩省以及河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狹義上則僅指湖北省范圍。文中指狹義上的荊楚地區。且所論的先秦楚園林特指春秋戰國時期在荊楚地區的園林,是整個荊楚園林的源頭和主干。所論的楚文化專指楚都位于江漢流域紀南城長達400多年時期楚國的歷史文化。
1.楚文化的特質
園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孕育、發展、演變都與特定的地域文化息息相關,因此,談楚園林不得不先談楚文化。
楚地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經過數百年對傳統文化的堅定傳承和對周邊文化的兼收并蓄,于先秦時期建立了與中原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地域特色鮮明。在當時,楚地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均達到一流水平,對后世漢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在物質文化方面,楚國有代表先秦時期最高水平的青銅冶煉技術、杰出的髹漆工藝和精美絕倫的絲織刺繡;在精神文化方面,楚人愛好音樂,熱愛文學。重視自然科學。以老莊哲學為代表的楚國哲學、以《楚辭》與《離騷》為代表的楚國文學及隨州曾侯乙編鐘等都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璀璨奪目的藝術精品。本文認為,楚文化的主要特質可概括為:“崇尚自然,尊崇巫祀;兼容開放,追求革新;個性張揚,浪漫奔放;崇拜鳳凰,尚火尚赤。”
1.1崇尚自然,尊崇巫祀
楚人的哲學世界觀是個體本位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主要體現為順其自然和追求人的自然天性。而尊崇巫鬼信仰與祠祀傳統。乃受原始宗教和地域環境的影響。成為荊楚民俗文化最突出的外部特征。
1.2兼容開放,追求革新
春秋戰國到秦統一。楚國所轄區域由狹義的荊楚之地,逐步擴大到廣義的荊楚地區。涵蓋了廣西、安徽、江蘇和浙江等省份的部分區域。因此楚文化扎根于黃河、長江流域兩大文明地帶。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對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楚人樂于博采眾長。融合創新后形成獨特的風格,使其在手工制造業、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成就在當時舉世矚目。
1.3個性張揚,浪漫奔放
艱苦創業和常年征戰使楚人養成了個性張揚、尚武好勝的文化性格。然而楚人浪漫的文化特質又使人折服,如《楚辭》《山海經》這些滿載瑰麗文辭和奇幻想象的文學作品,和那些從楚墓葬出土的具有動物合體、人獸合體的、怪異造型的壁畫、帛書、帛畫等。
1.4崇拜鳳凰,尚火尚赤
鳳凰是楚國先民崇拜的圖騰。是楚人心目中真、善、美的象征,是先祖的化身(圖1)。在楚人的圖案中,鳳凰雍容華貴。輕盈秀美。偉岸英武。飛揚靈動。楚人以火正祝融為祖先,火焰為紅色,因此楚人十分崇尚火和紅色,在生活用具、建筑、軍事、服裝、漆器、餐具、根藝(圖2)等方面都喜歡采用紅色。
2.楚園林的特點
據《楚國的城市與建筑》一書記載。楚園林最早以囿、臺的形式出現,經不斷發展而自成一派。楚國君主先后建了大量的離宮苑囿。如渚宮、強臺、匏居臺、五仞臺、層臺、釣臺、小曲臺、五樂臺、九重臺、荊臺、章華臺、乾溪臺、漸臺、陽云臺、蘭臺宮等。盡管現古跡難覓。但結合楚文化特質,及對相關歷史文獻、文學作品及考古成果等的梳理分析,仍可窺探一二。
2.1楚園林的總體意境
《楚辭·大招》中關于楚園林有這樣一段描述:“夏屋廣大,沙堂秀只。南房小壇。觀絕溜只。曲屋步墑。宜擾畜只。騰駕步游。獵春囿只。”讓人感受到一幅異彩紛呈的園林畫卷:主體建筑寬大通透。周圍建筑或高或低。除了蜿蜒幽深的長廊,還有圈養牲畜的場所和狩獵的苑囿。
事實上,楚園林的造園理念根植于楚文化,體現出與自然高度融合的全局觀。講求虛實互補、有無相生的空靈美。追求獨具特色、自由奔放、浩瀚熱烈的氣質,善于用有限的物象寄托無限的意境。布局開放,造景巧妙,空間錯落有致。浪漫主義色彩濃厚。
2.2楚園林的造園要素
2.2.1園址
承襲楚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文化特質,楚園林對選址的地形地貌十分考究,巧于因借,使園林整體與自然和諧統一。經考古發現,楚園林的代表作章華臺位于古云夢澤,即今湖北潛江龍灣附近,現武漢以西、沙市以東、長江以北的一大片水網、湖沼密布的丘陵地帶。如此選址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一交通便利,二田獵便利,三建臺便利。
不僅如此。楚人通過對山勢、風向、雨量、氣流、陽光、水域等自然現象的因借,建造了消夏的“寒宮”和御冬的“暖室”。《楚辭·招魂》中“冬有突夏。夏室寒些”即是講暖室與寒宮。這也說明,楚人在建造園林建筑時十分注重“宜居”。充分考慮到人的舒適度,使居住能冬暖夏涼。
2.2.2水景
注重水景的表達是楚園林的重要特點之一。楚人對水滿懷敬畏之心和感激之情,對水的感悟也尤為深刻。老子在《道德經》中用了大量筆墨來談水的特性及其與道的關系,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而在屈原的筆下。水也發展成為造園要素中重要的愉情悅志的審美對象。如《楚辭·招魂》里描述的“川谷徑復,流潺灄些”。勾畫出清澈的溪水在山谷中潺潺流動的美景。endprint
據記載,修建楚都南郢時。楚人將三條河流引入城中。此舉不僅能調節空氣、凈化環境。還可兼作功能分區的天然界標。而章華臺遺址考古顯示,章華臺的臺東有大河奔流,臺西北有湖水漾波,既考慮了楚都至章華臺的漕運和水路游宴需要,又利用水景襯托了建筑群的大氣滂沱(圖3)。可見。楚園林的造景在高度概括、提煉自然水景的基礎之上表現出極高的藝術技巧。
2.2.3建筑
楚建筑秉承“天人合一”的觀念,注重將建筑融入自然之中,打造氣度恢宏、浪漫莊重、空靈而又不失和諧之美的建筑風格。
建筑形制:為適應河網密布、溫暖潮濕的地理環境,達到防潮、防腐、通風的目的,楚建筑多采用干闌式建筑。以土木結構為主,具有顯著的南方特色。從楚墓葬發掘成果看,楚棺多做成“懸底”。從旁佐證了楚地面建筑的這一特征。
楚園林建筑具有“高臺基”“深出檐”等特色,房屋進深開間較大,氣勢宏偉。大量采用四周設有隔扇的宮室、樓閣、開敞明亮的軒榭以及有蓋無壁的亭、廊等。反映出設計者意圖融合室外空間與室內空間,追求一種似有若無、似靜而動的意境。楚國宮殿建筑先筑高臺。再在高臺之上建造建筑群;樓宇采用多層屋頂。展現建筑厚重高大而又極具美感的形象(圖4)。
建筑裝飾:楚建筑的裝飾富麗堂皇,制作精良,紋樣豐富,并以紅色為主。《楚辭·招魂》中“紅壁沙版,玄玉之梁些。仰觀刻桷。畫龍蛇些”便是這方面的描寫。考古資料顯示,鳳凰紋樣是在楚建筑中最常用的裝飾紋樣。楚都紀南城遺址出土的瓦當上便有不同形式的鳳紋。此外常用的紋樣還有龍、蛇、螭紋等。由于楚人尚火尚赤,建筑的主體顏色多用紅色,并多以黑色和黃色配之。
以章華臺為例,經考古發現,其在建筑裝飾上頗為講究。首先,在色彩上,采用黃色臺基、朱紅色立柱、灰色繩紋筒瓦屋面。以紅色為主色調,與楚人尚赤有關,同時《國語·楚語上》中記載的“章華臺有‘彤鏤之美”也可作為佐證。其次,在鋪地上。第一層臺基面上十余米貝殼路采用精選小貝殼,貝口朝下、背朝上按人字紋鋪砌。為同時期遺址中的首次發現(圖5)。貝殼路的發現,印證了屈原筆下“紫貝闋兮朱宮”的描述。也展示了楚宮御道的奢華風采。再次。在飾件上。從出土的銅門環等可以推測,章華臺應該有許多金屬飾件或裝飾性金屬構配件。
2.2.4植物
楚園林的植物景觀雖已無實物可考證,但通過考古成果和《楚辭》等文學作品的相關描述推測出:楚園林十分注重植物配置,并在巫風影響下偏愛種植有辟疫求吉寓意的香草和花木。
植物品種:荊楚地區位于長江中游。為我國南北、東西的過渡地帶,地理位置優越,自然環境復雜,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據文獻記載。受到傳統宗教信仰及巫風盛行的影響。許多香草都被楚人視為含有某種神奇性質。或具備“去兇辟疫”“增壽益智”的功效,或能在祭祀活動中用以與神鬼溝通。因此楚人有用香草來裝飾房屋的喜好。學者常榮對《楚辭》作統計,全文提到的各類花草總數超過50種。其中絕大部分為香草如:白芷Angelica dahurica、澤蘭(地筍)Lycopus lucidus、杜蘅Asarum forbesii、射干Belamcandachinensis、菖蒲Acorus calamus等。花木如荷花Nelumbo Hucifera、茱萸(椿葉花椒)、蘭花、肉桂、芍藥等亦有被廣泛栽植與庭院中。
考古還發現,除了可以從楚刺繡、漆器等文物中發掘出荷花、茱萸等常用花木紋樣外,楚墓中出土的大量經濟植物果實,如:栗、梅、櫻桃、棗、梨、柿、花椒、菱、荸薺等,亦是關于楚經濟植物資源的有力佐證。
故推測。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植物資源必然為楚園林的建造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植物品種庫。
植物布局:《楚辭》中有多處關于建筑物周邊植物配置的描述。例如,《九歌·湘夫人》中寫到“蘭薄戶樹。瓊木籬些”,即通過叢植蘭花和樹木。建成藩籬。用以圍合院落。此種植物圍合空間的手法。使建筑單體與群體虛實相間,有藏有露,營造出多層次的深度空間感。又如“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短短數句中提到了荷花、辛夷Magnolia sprengeri var.elongata、蓀(菖蒲)、石蘭(石斛)、杜衡、白芷等多種香草。或在池水中。或在房頂上,或在庭院中,或在廊廡下。上述文學作品的描述可以從旁佐證,楚園林的植物布局講究因地制宜,注重植物搭配的多樣性和空間層次感,強調植物與人的情感聯系。這與楚文化崇尚自然的特質相吻合。
3.結語
如上文分析,楚園林的藝術特色可歸納如表1。
回望歷史,曾經雄踞一方的楚國已隨戰火永遠沉埋于地下,而古老輝煌的楚文化則以其驚人的生命力向后世中華文明頑強地傳遞著自己的文化基因。根植于楚文化的沃土。楚園林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璀璨成就。并對后世漢代園林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但這些絕不應僅僅止步于文獻作品或文物考古的驚鴻一瞥。古人云“望今制奇,參古定法”。我們在感嘆楚園林帶來的驚艷之余。是否應認真思索它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如何扎根地域文化,尊重場所精神,在自有與外來、傳統與現代上兼收并蓄、去蕪存菁,賦予景觀更多精神層面的意義。使景觀具有更卓越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