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義 成永剛 張亞南



摘要:塱頭古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位于廣州市花都區。在歷史文化村鎮中,公共空間承載了當地居民的人際交往和公共生活,也是地域特色和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在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與更新過程中有著重大的意義。通過對塱頭村的公共空間進行研究分析,建議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與更新可從整體格局的延續、特色強化、主次結合和觸媒活化等方面進行。
關鍵詞:歷史文化村鎮;公共空間特色;保護與更新;塱頭村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城鄉現代建筑或“西式洋房”越來越多。極大影響了我國歷史文化村鎮的生存和發展。2003年。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鍘村)公布。并將其概念定義為“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村)”。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和發展受到廣泛關注。在歷史文化村鎮中,公共空間承載了當地居民的人際交往和公共生活,也是地域特色和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在空間布局上體現歷史文化村的歷史格局和演變。公共空間的概念是從西方國家移植過來的,其中最經典的理論是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的論述:公共空間是指公共領域的載體和外在表現形式。即各種自發的公眾集會場所和機構的總稱。歷史文化村鎮公共空間具有自發性、可達性、平等性、復雜性和文化性等特點。公共空間作為公共生活的承載。容納人們活動。又反過來影響限制著人們在其問的行為。在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與更新過程中有著重大的意義。研究歷史文化村的公共空間。有助于從景觀空間層次研究保護歷史文化村。
1.村莊概述
塑頭村位于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西南兩公里。行政區總面積6.25 km2。其中古村落區約6 hm2。塑頭村起始于南宋時期的一個古聚落,定型于清末,保存了大量的明清青磚建筑群。其中古建筑共計380座,明清建筑200座,祠堂、書室、書院30座。炮樓門樓共3座。是現存廣州市規模最大的古村落。村中有最古老的木棉Bombax ceiba。以及青云橋、塑頭村牌坊和升平人瑞牌坊、接旨亭、經文閣門樓、履中蹈和門樓等特色景觀。2008年,塑頭古村成為廣東省首批認定的27個古村落之一。2010年被評為“廣州十大特色街道(村落)”。2014年4月初入選“國家第六批歷史文化名村”。
本文主要以古村區為研究對象,下文所提及的塑頭村均指塑頭古村區域。村落選址于崗地,背崗面水。南面為大面積的水塘。西面為耕地。西北面兩公里處為中洞山;村東、西、南三面水塘環繞。北面約800 m處為巴江河,鯉魚涌從村南面繞經東面匯入巴江河(圖1)。
塑頭村如今的布局及發展規模,與最早生活在此的黃氏宗族緊密相關。塱頭古村落民居建筑的布局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分為塑東社、塱中社和塑西社三個部分。塱西社被水隔開。整個村落三面環水。與風水塘形成“前塘后村”的總體布局模式。祠堂、書室等公共建筑在村落南側。靠近風水塘,民居在后,巷道作為骨架(圖2)。
2.村落公共空間分析
《粵北古村落傳統公共空間形態研究》一文將公共空間按形態劃分為節點性空間和線性空間。其中節點性空間按使用功能分為門戶空間、集會空間、休憩空間、鄰里交往空間;而線性空間又分為街巷、水系、帶狀綠化。這些公共空間類型在歷史文化村鎮里都能得到體現。本文也將參照該分類法進行研究。
2.1節點性空間
2.1.1門戶空間
塱頭村對外聯通的交通道路有東北、東南兩個方向,主要以牌坊、古橋作為限定內外空間的元素(圖3)。東北方向的出入口是現塱頭村的主要門戶,在此修建石牌坊作為空間標識,利用文化長廊展示出塑頭村古樸的民風和悠久的歷史,大榕樹的保留和石桌石凳的擺設增添了幾分古風古韻。東南方向鯉魚涌上的青云橋曾是塑頭村村民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隨著河涌的污染破壞,這里成了次要人口。在保護過程中。按照青云橋原有的體量規格進行了復修。使之成為該門戶的標識,并保留了位于入村道路中段見證著村落歷史的石牌坊。
在塱頭村的內部也保留了門戶空間元素,例如,經緯閣門樓和履中蹈和門樓等(圖4)。門樓是界定“聚落內”和“聚落外”區域的標志,是塑頭古聚落的一大特色。高約9 m,共兩層。下層有大門。可關閉。上層設有窗口用于觀望和射擊。保證聚落居民的場所感和安全感。古時候塑頭村人才輩出、富甲一方,匪徒和竊賊不時來騷擾,達官顯貴們紛紛為村落修筑防衛設施。抵御匪盜來襲。門樓、炮樓、風水池(自然屏障)是村落重要的防御性構筑物,構成村落的第一道防線。據村族譜記載。村落周邊共有青磚門樓10座,現存只有6座,其中5座保留完整,1座為原址復修,4座炮樓中僅有塑中社西后門炮樓得以保存。
2.1.2集會空間
塱頭村的集會空間主要有塑東社、塱中社村面建筑的前廣場、塱西社黃社祖祠前廣場。
塱東塱中社村南面建筑前廣場長約200 m,寬約20 m。廣場北面為民居建筑群,東面連接村落入口,西面為河道,南面為兩個風水塘。這是比較大的廣場空間,全村村民能夠在此集會,舉辦大型活動。
塑西社黃氏祖祠前廣場,長約35m,寬約45 m,東側凸人風水塘。因塑西社村面建筑前交通聯系空間最窄處僅6 m,最寬處不過10 m,因此在黃氏祖祠前辟建廣場。滿足在祖祠前舉辦活動的場地需求。村內有重大事務需要祈告祖先的都需要在祖祠進行,所以黃氏祖祠前廣場是個禮制廣場,每年都會在此舉辦大型活動。如農歷正月初一各宗族的祖祠拜年、清明節拜山活動及農歷7月20日祭拜開村太祖活動等。
2.1.3休憩空間
塱頭村祠堂前廣場與風水池交界處保留了多棵歷史悠久的大榕樹,榕樹下成為村民喜歡的休憩空間。男女老少往往三五成群在此乘涼聊天。或垂釣?;蜴覒?。塑西社西側榕樹下廣場。位于塑西社村口大門處。大致呈方形??拷L水塘的邊緣為不規則曲形。由于塑西社前禾坪寬度小。特在西面辟建廣場滿足村民休憩需求。endprint
此外,在塱頭村東側主出入口新建設的廉潔文化主題公園也是頗受歡迎的村民休憩空間,通過景墻、雕塑、涼亭等景觀元素。營造了現代村鎮公園園林景觀;位于入村道路轉角處的紅棉廣場。在保留原有村落風水樹的基礎上,新建樹陣廣場、增設休息坐凳。完善了村落內部的公共設施。為村民提供了休憩空間(圖5)。
2.1.4鄰里交往空間
在塑頭村復原的兩條巷道中。保留了原有的鄰里交往空間。如凹入里巷一側的井臺(圖6)、沿巷道的石墩。都是使用頻率較高的交往場所。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同時。通過設置坐凳(圖7)、配置花木。把凹入巷道的閑置小空間加以利用。成為鄰里交往的小空間。這些小面積的公共空間激活了村落活力。
2.2線性空間
2.2.1街巷
塱頭村街巷布局為廣府地區典型的梳式結構,布局特征為:民居建筑排列整齊。比較規則。建筑之間有一小巷,稱為“里”或“巷”。一列列似梳齒。塑頭村內部東西向交通主要依靠風水塘前的禾坪,南北聯系依靠巷道?,F存可識別的冷巷有20多條。寬度1~3 m,少數巷道已封堵,不能使用。在塑頭村開發過程中重點復修了兩條巷道。
巷道聯系民居與村前禾坪,是塑頭村重要的公共空間。整個塑頭古村有近20條南北向巷道,現可使用的街巷16條(圖8),中間及尾部會有一條加強橫向聯系的巷道。巷道均為直線型,局部地方有轉彎,巷多為花崗石及青石板鋪砌。
塱頭村的街巷空間中有豐富的立面裝飾和細部處理。鑊耳山墻常用于祠堂、書室及規格較高的民宅;建筑的柱基可見大量的磚雕,其中一些保留完好,從這些精美的磚雕作品中可推測昔日塑頭磚雕工藝的高超;建筑的屋脊、山墻等部位仍保留有較完整且精美的灰塑裝飾。精美的細部裝飾,反映了廣府民居的建筑藝術特色,充分體現了塑頭古村濃郁而悠長的地方特色。
2.2.2水系
塱頭村至今仍保留著豐富的水系資源。村東、南兩面有水塘環繞。村落內部保留了整齊布局的水塘,作為祠堂前風水池的象征(圖9)。主要的河涌有鯉魚涌和深潭。南北向的深潭將塑東、塑中和塑西分隔,是塑頭村重要的河涌,景觀可造性較強,目前深潭中部經整治,并通過新建木棧橋。實現了公共空間的連通性。結合植物造景、文化展示。已更新成為孝道文化主題園(仍在建設)。深潭的南部及北部污染較嚴重。水質較差。目前仍在整治中。鯉魚涌自西向東在古村前繞過。西面繞過風水塘接深潭,東面經過水口村連接巴江河。舊時船只可通過村前鯉魚涌直通巴江河。經巴江河入珠江。到達廣州、中山等地。隨著道路交通發展,船運已逐漸消失。然而對河涌保護不當。造成鯉魚涌目前水位低、污染嚴重,亟待整治(圖10)。
2.2.3帶狀綠化
塑頭村的帶狀綠化主要在古村區南側的城市綠道、古村南北向道路及村中部深潭周圍(圖11-12)栽植的植物,以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榕樹Ficus microcarpa、紅花椹木Loropetalum chinensevat.rubrum、桂花Osmanthusfragrans等鄉土植物為主。通過在道路旁修建人行木棧道,設置休息坐凳、文化石。為帶狀景觀增加了休憩、展示等功能。
塑頭村西南側的青云橋出入口的帶狀綠化連接了花都1號線綠道。將炭步鎮塑頭、茶塘村、藏書院村、飛鵝嶺公園、古樹大道、寶桑園等串聯起來。穿梭其中,既可感受到古村落的悠久文化。又可充分領略到生態農業田園風光。入選“廣州首批特色綠道”。被廣州市旅游局授予“最佳古村落綠道”?;ǘ?號線綠道穿梭塑頭村的部分主要種植了荔枝、龍眼等果樹。還原果林花場的嶺南水鄉風貌。綠道景觀豐富。設有觀景平臺,是遠眺塱頭村古建筑群的最佳觀景點。
古村南北向道路共有3條。古村西側道路北連入村道路。南連鄉賢故里牌坊;古村東側兩條道路,以最東側道路景觀效果最佳,可滿足通車需求。主要連接村落入口與游客咨詢處。村中部的深潭目前仍在改造。深潭兩側的帶狀綠化,是連接古村北側道路和南側游覽空間的紐帶,增加了線性空間的景觀豐富度,實現了自然融合狀態下的空一間承轉。
3.保護建議
歷史文化村鎮的公共空間作為村民公共生活的載體,既容納日常人為活動,又制約影響人為活動。在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中具有重要意義。村落公共空間的保護與更新??梢詮娜矫婵紤]。
3.1整體格局的延續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村落公共空間也不例外。在時間維度上,充分利用眾多易被遺忘、急待挖掘的第一手歷史資料。分析歷史文化村鎮原真山水格局初成、定型、裂變的主要發展過程,通過文獻收集、實地調研等方法考證原真山水格局裂變前的狀況。嘗試繪制原格局推測圖。在空間維度上。針對現格局不同的破壞程度?;谠嫔剿窬謩澏ūWo、控制、環境協調范圍。同時采用恢復、修復、強化等措施進行改善整治。如塑頭村在歷史長河中。依賴宗族血緣。慢慢形成現在的梳式空間形態,形成自己的系統。在歷史文化村鎮公共空間保護與更新的過程中。整體格局的延續尤為重要,基于原真性和整體性的原則,從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思考具體的實踐策略。
3.2特色的強化與主次結合
每個歷史文化村鎮都會形成自身核心部分。一般而言,村鎮主要出入口的門戶空間、宗祠前廣場的集會空間、休閑空間以及街巷空間多為重要節點。也是重點保護的對象或者滿足村民休息交往的重要空間。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形成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等。應從社會、文化、歷史、生態等多角度出發,從中挖掘適合本地的特色資源,整合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特色系統。表現出獨特的空間特性。延續歷史文脈,推進村鎮特色的發展,避免歷史文化村鎮出現千篇一律。如塑頭村建設以孝廉文化為主的孝道文化主題園和清廉文化主題園。
在強化特色的同時。要兼顧主次的發展。不能一味發展特色講究重點而忽視次要空間節點的發展。主次結合是一種整體空間的協調。塑頭村在主要游覽路線的街巷空間中進行了較好的保護與更新,卻沒有相應對周圍街巷空間采取適當措施。顯得不協調。
3.3觸媒活化
“觸媒”原指化學反應中“催化劑”?!俺鞘杏|媒”理論認為:通過引入一些具有催化作用的城市空間元素。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把介質中的優秀價值推廣到更廣泛的區域。針對歷史文化村鎮的公共空間。“觸媒理論”的應用在于把承載著活力因素的公共空間作為觸媒,通過漸進、可控的更新,激發它的活力。使之對周邊環境發生作用。影響到更大的區域。基于“觸媒理論”的更新必須是有策略的。首先,選擇合適的觸媒元素,通過現狀分析,尋找出活力元素作為觸媒。例如,塑頭村的街巷空間內部。建筑密度大,公共活力喪失。唯有利用原有空地和廢棄地。選擇植物綠化作為觸媒元素。之后。通過策略性手段使之發揮觸媒作用。這樣的“微節點”,可為游客提供一定的休憩空間,也為周邊的居民提供鄰里交往的場地。人流的聚集就是活力的體現。進而擴展影響范圍,引導后續的更新。觸媒活化既延續傳承了傳統生活狀態,又實現了公共空間的更新。
4.結語
公共空間承載了當地居民的人際交往和公共生活,也是地域特色和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在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與更新過程中有著重大的意義。對歷史文化村的公共空間研究有助于從景觀空間層次研究歷史文化村的保護,從而提出相關建議和意見。塑頭村以梳式結構的公共空間為特色。通過調查研究其節點性空間和線性空間,提出整體格局的延續、特色強化和觸媒活化的相關建議。擴展了歷史文化村在保護研究中的思路。達到了活化整個古村落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