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記者從浙江省港航管理局獲悉,“浙江智能航運服務物聯網應用示范項目”已于日前開標,年內浙江10850艘船舶將安裝RFID(射頻識別技術)電子船名牌,這些船舶“第二代身份證”將實現江浙滬二省一市船舶信息互讀互通、數據共享。
據介紹,RFID電子船名牌是將RFID融入船名牌中,并將電子標簽ID碼、船舶識別碼、船名、船舶類型、總噸等主要參數直接固化在RFID卡中,通過岸基讀頭或手持終端即可讀到在航船舶信息,并可自動將數據采集到省港航智能感知平臺中與后臺系統進行自動比對核查船舶狀況,從而實現船名牌與船舶身份綁定。RFID電子船名牌同時具備船舶身份識別、實時定位、遠程核查、船舶預警、船舶流量統計、RFID異常報警、物流信息服務等多種功能,就如同“第二代身份證”,對內河水上運輸管理和服務水平提升將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浙江智能航運服務物聯網應用示范項目”是長三角地區國家內河船聯網應用示范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計劃,該項目將在浙北航區杭嘉湖紹、錢塘江中上游金華、衢州以及麗水毆江等地重要航段重點監管區域、重要監管站點、船閘等安裝RFID讀卡器,船舶可實現在船閘錨泊區、待閘區、閘口通過閱讀器,掃描到固化船舶信息的RFID電子船名牌,獲取船舶身份、位置等信息,實現船舶不停靠、船戶不上岸即可辦理登記、繳費、調度過閘等功能,實現港航便捷和高效的智能航運服務、船舶綜合動態監管,最大程度提升為船民進行信息服務的水平及船舶監管能力和效率。(陳俊杰)
重慶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構筑司法屏障
日前,重慶市司法局就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出臺“1+4”工作制度,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法律服務和保障。
據介紹,此次出臺的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1+4”工作制度包括《重慶市司法局關于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實施意見》、律師公證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方案、法律援助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方案、切實維護社會穩定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方案,及重慶市普法辦印發的法治宣傳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實施意見。
重慶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林育均表示,重慶司法系統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有三方面重點任務:一是服務長江流域生態建設;二是服務長江經濟帶立體交通走廊建設;三是服務沿江經濟和產業發展。
在生態建設服務方面,重慶將充分發揮律師等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職能優勢,組織參與在能源環境領域的立法修法、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環境評價機制建設等領域發揮作用。參與沿江環境污染防治以及保育和修復流域生態系統,參與打擊環保領域內的違法犯罪行為,鼓勵律師參與環保公益訴訟,努力為改善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創造良好氛圍。
長江經濟帶大通道立體交通體系包括水運、鐵路、公路、航空、管網等諸多交通運輸方式,是長江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項目。林育均說,這些重點工程的實施,往往涉及利益補償、道路改造、資源利用、環境污染等具體問題,不可避免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要積極介入長江經濟帶重點工程開發、建設全過程,在立項、招投標、合同簽訂、糾紛解決等環節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務,主動排查、發現各類風險苗頭,及時主動介入,并運用法治手段協調好各方面利益,消除障礙,為重點工程順利推進創造良好條件。
在服務重點產業方面,重慶將組織引導律師為自貿區、兩江新區建設等提供多層次多方位的綜合性法律服務。積極介入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等制造業產業集群,對產業管理、生產經營、招商引資、投資融資等提出風險提示和法律建議,助推重點產業健康發展。(趙紫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