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北京中視匯才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789
基于網絡環境的新媒體發展
王麗霞
北京中視匯才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789
如今的時代,是互聯網全覆蓋的時代,互聯網已經深度嵌入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也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媒體運行傳播模式,網絡新媒體已成為各媒體間融合發展的新引擎,成為提升傳播文化軟實力提升中國國際地位的重要傳播途徑。互聯網早已成為中國社會轉型升級的催化器,當然在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中國的網絡改革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緊迫程度。我國政府在行政監督,法律法規、技術控制等方面運用了各種新舉措,中國正在一步步的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網絡媒體運行之道,同時適應這個聯合共治,共享資源的全球網絡治理發展新態勢。
新媒體;網絡運行;發展態勢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傳播形式,具有傳統媒介無法比擬的優勢,體現在傳播多元化、個性化、交互性、快速性、廣泛性和全球性等方面,這些優勢是基于其自身特性之上的。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正在一步步的削弱,新媒體的影響力卻在不斷地深化加強,在現代這個互聯網大潮時代。顛覆性特征已經體現在了各行各業,當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具有傳播信息的能力和需要時,傳統媒體一夜之間土崩瓦解,消費者越來越不愿意依靠傳統媒體來獲取新聞內容,各種各樣的自媒體模式如雨后春筍般誕生。在這個年代,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創造奇跡,這個時代的主導權歸消費者,因此這也是媒體人最多的時代。以下粗略的列舉了當下網絡新媒體發展的四大趨勢。
1.1 趨勢一:碎片化
碎片化這一趨勢不僅僅是新媒體的特征,也是網絡本身所具有的一大特征。
互聯網更加適應受眾需求的多樣化和受眾市場的細分化。互聯網的交互性特征引起了用戶分化。它將目標受眾按年齡、性別、種族、社會地位、文化程度、興趣愛好、專業程度等標準劃分為一個個群體,從而有針對性的為這些不同的群體提供信息服務。所以說,這是具有小眾化傾向的傳播,特征明顯,具有明確分化和專業性。媒體信息的碎片化也給網絡新媒體帶來了更大的機遇。
1.2 趨勢二:全媒體時代
在這個時代,媒體競爭并非你死我活,其實不是廣播顛覆了報紙,電視顛覆了廣播。只有一種狀態適用于所有媒體,那就是全媒體時代的社會化媒體,比如原來的一張報紙,今天變革成不僅是一份報紙,它還有微博、微信;電視臺節目不僅可以通過電視收看,還可以通過網絡、手機等多種媒介收看和互動,現在的傳統媒體演變成了一個全媒體多運行的平臺,這也使得傳統媒體在網絡時代的影響力更加全面化。
1.3 趨勢三:垂直細分受眾
很多新生的小公司比起傳統的大企業更有前途,小的公司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就拿中華英才網來說,拉勾網可能就會比它更有前途。近幾年很多獵頭公司上市就是垂直細分的表現。關于垂直類媒體,可以粗略地理解為在新媒體中為了適應行業、用戶需求等變化而不斷創造出新產品。它是相對于平臺而言,平臺流量大,但黏性相對小,主要在于倒流功能,而垂直類媒體則更講究精耕細作,針對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把它的受眾者們細化的分為不同領域,黏性相對較大。
所以,區分當下時代和舊時代的主要標志理應是從心理、動態等行為角度來細分,把受眾者分為各種各樣的類型,了解不同受眾的不同特征。這對于新媒體來講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可以實現直接和消費者接觸的目的。
不管是中國的門戶還是這種傳統的大眾媒體,都會慢慢的朝著垂直化或者是其他生活解決方案來進一步發展,功能化的角度會不斷呈現。傳統媒體現在也都在盡力地去做新媒體或者自媒體,現在一些傳統媒體做的還不是很好,部分原因是他們在思維上還沒有實現完全解放。
1.4 趨勢四:出現新媒體并購傳統媒體熱潮
當下政府對網絡新媒體管制比較嚴格,但是仍舊出現很多新媒體并購傳統媒體的趨勢。比如說阿里巴巴就一直在收購很多傳統的媒體公司,另外比如說藍鯨財經記者聯盟因為拿到5 000萬風投就開始把200個一線的傳統記者招募到自己集團內部。其實就如上文所提到的,這個時代準確說不是說誰活下去就意味著誰就得死,只要換個方式和平臺,任何媒體都可以重新注入生命力。
基于網絡的新媒體的產生和發展,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趨勢。網絡新媒體對于事件,新聞的報導和傳播速度都是電視報紙所不及的,它可以使公眾能夠第一時間了解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資訊。網絡新媒體主導著新媒體,它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并時刻影響著社會的發展進程。網絡新媒體發展,影響了傳統的廣告傳播,降低了電視播放的收視率,對傳統媒體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達2 096.7億元,同比增長36.1%;而2015年電視廣告收入為1 219.69億元,同比下跌4.6%;報紙為324.08億元,同比下跌35.4%;雜志為65.46億元,同比下跌19.8%,廣播為134.30億元,同比上漲1.1%;2015年廣電報刊四大傳統媒體行業的廣告之和為1 743.53億元,低于互聯網廣告市場的規模。如果傳統媒體還是固步自封,不求創新,遲早會被新媒體所取代。
2.1 新媒體發展具有時效性
如今的大部分媒體信息接收者已經習慣了依靠網絡這種方式來獲取信息,因為通過這種途徑得知的新聞時效性更強,比之后瀏覽報紙、看電視要獲得更多的新鮮感。新媒體可以第一時間獲得第一手資料,比如說遇到類似洪水,地震等災難性報道時,新媒體可以直播事態發展現狀,讓膽戰心驚的網民們可以即時了解事情發展的動態。
2.2 新媒體發展具有主動性
傳統媒體方式比如報紙,受發行地點和時間的限制,而對于電視這一媒介,可以觀看現場直播,但卻受到了播出時間段的限制,傳統媒體的局限性使得傳統媒體受眾方不可能在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接收信息。新媒體的出現則彌補了這一缺憾,改變了這樣落后的格局,受眾可以不分時間不分地點的通過網絡媒介洞悉國內外新聞實時動態,同時也可以利用手機短信接收資訊利用手機上網觀察世界。新媒體的主動性特征徹底改變了人們之間的相處方式。
2.3 新媒體可以有效降低新聞傳播的成本
近年來各種新媒體新技術不斷發展,新媒體運行制作成本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一方面這種新科技使用下的新媒體獲得的信息量很大,而且在取得這些信息所花費的人力物力上,都遠比傳統媒體模式要少的多,這種競爭之下,傳統媒體失去了其傳統優勢。另外,新媒體終端設備技術和傳輸技術都有長足進步,這也是其成本下降的重要原因。
2.4 新媒體帶動了企業的宣傳與發展
之前企業一直都依靠傳統媒體來宣傳和推廣自己的產品,這種宣傳方式的弊端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凸顯出來。不管是報紙還是電視,這種傳統媒體對廣告的要求非常嚴格,嚴重限制了企業的發揮。廣告模式也給大眾帶來了了審美疲勞,另外經費問題,通過傳統媒體傳播,企業成本較高。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傳播快速、靈活、交互性強等特點,對企業的發展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新媒體使得企業宣傳載體更加豐富,宣傳方式更加靈活,傳播更加有效,尤其是對年輕人的影響力更大,這為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適應時代、適應社會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且新媒體的互動性,便于更好地集思廣益,可以充分發揮群眾的參與性。
3.1 媒體融合發展成為行業自覺
媒體融合現在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發展規劃之一,媒體融合在以傳統媒體為首的各方力量的推動下,在媒體業全行業中成為了發展自覺。各媒體直接的融合也進入了深度發展的階段。媒體把媒體經營和企業生產區分開來,新聞的生產方式也進行了大變革,重視新媒體人才培養,優化組織機構構成,構建一個更為全面科學的現代媒體傳播體系。
3.2 新媒體生態系統和生態圈逐步成形
在整個大網絡環境下運行的新媒體,越來越體現了跨屏互動的發展趨勢,網絡新媒體發展在未來時間里將更注重強調個性化,垂直化,新媒體更傾向于滿足受眾者對信息咨詢的專屬化需求。媒體生態圈建立的核心是用戶需求,利用其他媒體達到與其他企業合作甚至抱團的目的,對于客戶的多類型要求都會及時滿足,多方參與,多方受益。新媒體視頻發展勢頭強勁,依靠運作資本來引進投資,掌握整個資源發展大方向。
3.3 智能技術滲透到新媒體當中
智能技術的運用徹底將網絡新媒體帶入更高的境界,傳感器、寫稿機器人等模擬現實狀態的硬件設備等智能技術將被廣泛的應用于信息生產當中。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實現了智能技術的跨行業全面發展。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技術風暴革命后,智能技術發展規律會更加理性,這種理性在網絡新媒體當中的運用使得網絡新媒體傳播方式更加得心順手。
3.4 把網絡新媒體運用到政務微辦公中,在各地方政府中建立政務生態運行系統
中國未來的政務辦公也會逐步的被新媒體發展所滲透進來,利用網絡新媒體來提升運營水準和彌補管理漏洞,把網絡新媒體的信息發布功能和溝通“連接”作用發揮到極致好處。政務生態集合“互聯網+政務”,解決城市管理、經濟運行、風險防范、民生服務、社會治理和城市安全等系列問題,其生態本身置于多層系統之中
3.5 自媒體“變現”熱潮涌現
自媒體也是網絡新媒體的方式之一,而且在當下就已經非常流行受歡迎,自媒體的存在讓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新媒體傳播的主導,目前最新興的自媒體應該算是微博和微信,微博、微信這種自媒體方式不僅僅是一種傳播媒介,在生活中它的廣告媒介功能也非常明顯,微商的數量和規模都在不斷擴大,即使在微商的管理上還存在爭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自媒體已經因為它自身的優勢在網絡新媒體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突出,自媒體的發展前景還在探索,有缺陷在所難免。但是作為市場發展必然的產物,它一定也會慢慢隨著市場規律和政府監控而趨于成熟。
現在是媒體融合的時代,受眾對新聞的獲取方式也在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而變化,已由傳統的媒體向互聯網、手機、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多元化轉變,新媒體中心現在理應成為各大媒體傳播行業報社實施新媒體戰略的核心運營部門。我們的目標是根據不同媒體業的實際情況發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善新媒體平臺,最大程度地體現網絡的廣度、手機的速度,讓不同的平臺在傳播新聞,娛樂,體育等內容的方式上都實現大變革。
[1]徐敢峰.從文化產業角度看廣電新媒體發展[J].現代傳播,2008,(3):106-109.
[2]陸地,尹坤.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J].南方電視學刊,2007(1):21-27.
G2
A
2096-0360(2016)19-0022-02
王麗霞,北京中視匯才文化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