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忠孝,郭 凱,于 澤
?
武警某部2013-2014年度傷病士兵情況回顧性分析
韓忠孝,郭 凱,于 澤
傷病士兵;回顧分析;規范醫療行為;疾病預防
為剖析原因、總結規律,科學指導醫療衛生行為,積極做好部隊疾病預防工作,筆者以武警某部2014-07為截點,對部隊存在的傷病士兵情況作回顧性分析。
經統計,2013-2014年部隊共有傷病士兵154名。列兵7名,上等兵95名,士官52名(四級警士長1名,上士13名,中士10名,下士28名)。股骨頭壞死6名,惡性腫瘤5名,血液性疾病3名,腎衰竭2名,精神類疾病24名,肺結核14名,與運動創傷或外傷有關疾病74名,其他26名。治愈后退役95名,在武警總醫院治療4名,總隊醫院30名,體系外醫院7名,衛生隊休養18名。
通過調閱住院病歷、組織問卷調查,與衛生隊軍醫、中隊干部、傷病士兵進行座談和電話了解,逐個分析、梳理發病特點、致病原因。
2.1 新兵入伍把關有紕漏是導致傷病士兵出現的重要原因 調研發現,由于新兵入伍把關中存在一些漏洞,導致一部分患病士兵在入伍之初未能被發現和清退。
2.1.1 身體復查有漏診 據了解,傷病士兵中有6名均為入伍后3~4個月被確診患“繼發性肺結核”,經流行病學調查,此6名所在部隊沒有原發和續發病例,均屬散發個案,可以考慮為入伍前患病;另外,還有7名患結核病戰士,雖然發病時間為入伍1年后,也系散發病例,不能排除入伍前患此病可能。分析造成結核病員進入部隊的原因,與檢診醫院設備簡陋、體檢醫師技術水平不高、責任心不強有一定關系。
2.1.2 家庭摸排有困難 傷病員中有5名義務兵被確診為精神類疾病,流調中發現,3名戰士家中有直系親屬患精神病,2人家中信奉鬼神,封建迷信思想嚴重。如果所在單位能在入伍前摸排出他們家庭的實際情況,并結合本人現實表現是有可能在180 d退兵期內發現。但是由于近年來施行領兵政策,部隊無法進行家訪,戰士家里情況很難細致掌握,導致家族性、遺傳性疾病很難被及時發現。
2.1.3 日常觀察不夠細 1名戰士患“三期高血壓心臟病伴有心力衰竭、輕度腎功能不全”,入伍前就曾患有心臟疾病,其長期隱瞞病情自己偷偷服用藥物,支隊發現時,該名士兵已過退兵期。這說明基層帶兵干部、班長、骨干在知兵上還有差距,對戰士日常行為觀察還不到位,對士兵實際情況還有掌握得不準、不透的地方。
2.1.4 標準把握不夠嚴 某支隊1名戰士入伍體檢時發現患有“銀屑病”,對照《體檢標準》屬于不合格兵員,但由于當時病灶小,又受兵員不足、清退困難等因素影響沒能作退兵處理,導致后期病情嚴重,無法參加正常訓練。與這名戰士相似的還有多名“精索靜脈曲張”、“痔瘡”病員,由于長期訓練導致病情加重,給部隊帶來一定負擔。

2.2 安全意識不夠牢是導致外傷性病員發生的直接原因 經統計,154名傷病員中與運動創傷或外傷有關疾病74名,接近傷病士兵總數的50%。
2.2.1 個別單位組訓不科學 某中隊1名下士,2012-10在進行器械訓練體會時,由于動作不規范,發生騎跨傷導致尿道斷裂,需要定期進行尿道擴張才能維持基本功能;某部上等兵,2013-08在進行400 m障礙訓練時,由于動作要領掌握不熟練,從板墻上摔落受傷,導致“左膝關節滑膜炎、半月板及前后交叉韌帶損傷”;某支隊戰士,2012-06,在訓練摔擒時,由于沒有聽懂動作要領,相互配合不默契,被配手壓傷,導致左肱骨骨折。經統計,與上述3名類似,在日常訓練或執行任務中受傷的共有32名。
2.2.2 文體活動或勞動中缺乏安全常識 某部上等兵在進行舞蹈排練時,意外摔倒受傷,診斷為“右脛腓骨骨折”;某支隊戰士在打籃球時,搶球過猛、踩到別人腳摔倒,導致“左脛骨骨折”;某單位上等兵,在使用鐵鎬清理冰雪時,鎬頭脫落砸傷右腳腳面,致使“右足第2、3、4跖骨骨折”。與以上3名類似,在文體活動或勞動中受傷的共有16名士兵。
2.2.3 個別士兵安全意識淡漠 一戰士平日喜歡玩鬧,一次在與戰友嬉鬧時發生意外,導致“左手食指、中指、小拇指肌腱斷裂”。類似這種意外情況共9名。
2.2.4 部分士兵骨質發育不良 筆者到總隊醫院進行調研時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傷病員X線片顯示,骨質密度不高、發育不良。經座談了解和科學分析,此類戰士多數與其入伍前曾大量食用碳酸飲料、肯德基、麥當勞等食(飲)品有較大關系,此類情況共有9名。另外,個別基層中隊對熱身運動標準掌握不準,認為熱身就是跑跑百米、壓壓腿、活動活動關節等,不懂由易至難、由簡至繁、循序漸進的道理,導致部分戰士在熱身時受傷或因沒達到熱身效果以至在后續訓練時受傷。調研中還發現,發生疲勞性骨折的時機一般都在訓練強度比較大的時期,如夏秋季、考核期間等,此時戰士體內新陳代謝活躍,鉀、鈉、鈣等離子流失較多,易發生運動性損傷。
2.3 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是導致精神病員發生的主要原因 經統計,精神類病員共24名,占全部傷病員總數的15.58%。此類人員發病隱匿,難于治愈,移交安置困難,容易滯留部隊。分析導致此類疾病發生的原因與以下五個方面有關。
2.3.1 家族遺傳 調查發現,3名患病士兵家中均有直系親屬患精神疾病,基本可以明確存在遺傳因素。
2.3.2 家庭變故 某單位上等兵,患“分離性障礙精神分裂癥”,發病前其父發生“心肌梗死”,支隊準其回家探望,歸隊后不久發病;某單位中士,2013年抗洪期間,姥爺去世,因為想在任務中立功而未向部隊提出回家探望的請求,后期立功未能如愿,最終出現精神癥狀,診斷為“焦慮狀態”。
2.3.3 性格因素 不同單位2名上等兵,在入伍時均表現為性格內向,平日少言寡語,不愛與人交談,身體素質差,工作中常出紕漏,后期此二人均出現“胡言亂語、亂涂亂畫、不服管理”等癥狀,最終被確診“精神分裂癥”。
2.3.4 工作壓力大或個人愿望落空 某單位一戰士被診斷為“復發性抑郁癥”,發病前曾自感工作壓力大,干工作沒興趣、力不從心,不想當班長,時隔不久便確診;某單位一下士,參加總隊衛生員培訓后,一直愿望留在衛生隊任職未能如愿,心理始終處于壓抑狀態,后被診斷為“輕度躁狂”;某單位上等兵患“精神分裂癥”,入伍前是在校大學生,入伍后一直想考軍校,家里期望值也較高,在中隊自恃學歷高不愿理睬別人,受到其他士兵孤立,精神壓力大,工作不順心,學習進度不理想,考學希望渺茫,出現精神癥狀。
2.3.5 長期患病造成性情改變 有3名戰士因疾病長期遷延不愈,導致精神壓力加大,對治療失去信心,治療不配合,后期均被診斷為“抑郁癥”。
2.4 醫療行為不夠規范是導致傷病員出現的客觀原因 據統計,符合此類情況的有7名。
2.4.1 個別疾病診斷不準確致使病情延誤 某支隊戰士因“左膝疼痛”到衛生機構就診,接診醫師診斷為“左脛骨結節炎”,沒有進一步細致檢查,后期病情未見好轉,到駐地醫院檢查,診斷為“左膝關節韌帶損傷”,需要手術治療。某支隊戰士在2013年終考核5 km后出現腿疼癥狀,到駐地醫院就診,診斷為“肌肉拉傷”,沒有進行其他檢查,2周后,疼痛加重,再次到駐地醫院就診,檢查X線片發現為“疲勞性骨折”。某支隊戰士勞動中手部受傷,到衛生隊就醫沒有進行相應檢查,數日后傷病加重,到駐地醫院就診,診斷為“右第3、4掌骨骨折”。
2.4.2 醫囑執行不嚴格致使病情加重 某支隊上等兵患“右膝關節滑膜炎”,系訓練摔擒時受傷,醫師叮囑短期內不允許進行類似訓練,但時隔不久,在病休期未滿的情況下,該戰士再次參加摔擒訓練,導致二次受傷;有2名戰士患“過敏性紫殿”,分別在支隊衛生隊和總隊醫院住院治療,醫師明確要求忌食辛辣食品,而其執意不聽,偷食禁忌食品,導致病情加重;某支隊戰士在基地集訓時出現“右臂無力”癥狀,經總隊醫院治療后,癥狀消失,醫囑明確近期不允許進行強體力訓練,但是該戰士回去后未執行醫囑,照常參加正常訓練,導致疾病再次復發并加重。
在積極做好現有傷病員醫療救治、思想疏導和關心關愛基礎上,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預防工作。
3.1 嚴把身心復查關口 嚴格的“三查”工作對于確保新兵質量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領兵階段觀察,加大領兵干部業務培訓,掌握初步辨別疾病方法,把好領兵關口;二是增加“三查”項目,從2012年底開始,總隊擴大新兵身體復查項目,增設頭部CT、腹部彩超檢查,有針對性地增加腰骶及髖關節CT、HLA-B27檢測等,取得很好效果;三是加大檢疫力度,加強對新兵家庭情況的摸排力度,對發現親屬有精神類疾病、慢性疾病、傳染性疾病或其他家族遺傳疾病的,仔細觀察其日常表現,爭取提早發現隱性疾病端倪,提早處置。另外,總隊在組織預提士官體檢時,增設腰骶部CT檢查項目,必要時增設免疫檢查內容,及時發現腰間盤突出、強直性脊柱炎、股骨頭壞死等疾病人員,確保士官隊伍身體質量。
3.2 科學組織部隊教育訓練 一是指導部隊科學組訓。在做好平時訓練指導的同時,針對400 m障礙、5 km越野、摔擒等容易造成訓練傷病的科目,在新兵第二適應期戰士動作要領掌握不扎實、夏季氣候炎熱體能消耗大、年終考核前訓練強度大等易發生傷病的特殊時段,通過授課輔導、宣傳教育、動作示范、下發訓練傷防治手冊等方式,提高官兵科學組訓和訓練防護能力。二是加強文體活動和勞動生活安全管理。針對部分士兵在文體活動和勞動中受傷的實際,要預先搞好安全教育,提前設置安全防護措施,尤其在組織打籃球、踢足球等劇烈運動或重體力勞動時,時時敲響安全警鐘,確保安全順暢。三是提高官兵安全意識。要求基層單位切實將經常性安全教育落到實處,確保安全知識入心入腦,人人都有安全意識,干部骨干更要繃緊安全這根弦,時刻提防各類意外情況發生,時刻叮囑所屬士兵注重安全防護,切實實現安全目標。
3.3 嚴格規范各級醫療行為 一是著力強化醫護人員素質。通過進修學習、崗位鍛煉等形式,不斷提高醫護人員業務技能;積極總結不同時期官兵患病基本規律,善于發現官兵致病原因,科學、準確診治患病官兵。同時,大力加強醫務人員醫德醫風教育,提升“為兵服務”理念。二是指導官兵科學落實醫囑。調研中發現,個別單位及傷病員不嚴格落實醫囑,不按醫生要求調養治療,該休息不休息,該用藥不用藥,導致小病養大,輕癥變重,造成不良后果。針對此現象,我們在總隊醫院、支隊衛生隊、大(中)隊建立病號回訪制度,對需要繼續休養治療的出院病號定期回訪,由醫生督促部隊傷病員科學治療,形成落實醫囑閉合回路,取得一定效果。三是有針對性地調劑官兵伙食。根據易發生骨折時機,尤其是訓練強度較大時期,加強飲食調劑,增加鈣質、蛋白質、纖維素等營養物質攝入量,均衡營養,增強官兵體質。同時,積極引導官兵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少吃(喝)垃圾食品(飲料),從源頭上強健官兵身體。
[1] 陳廣城,柳 杰,俞 鉆,等.新兵邊緣性、隱匿性疾病的排查探討[J].武警醫學,2014, 25(11):1173-1175.
[2] 陳春明,史勇生,趙法東.搞好新兵衛生檢疫和體格復查的做法[J].實用醫藥雜志,2012,29(5):473.
[3] 劉 慧,楊柏齡.武警某部軍事訓練傷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人民軍醫,2014, 57(3):241-242.
[4] 劉獻朝.防止精神疾病患者進入部隊應把好五關[J].人民軍醫,2008, 51(1):60.
[5] 胡冬梅, 王芳華,劉興鵬,等.運動員運動營養膳食結構探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8,24(2):72-73.
(2016-02-01收稿 2016-05-20修回)
(責任編輯 梁秋野)
韓忠孝,本科學歷,處長。
150070 哈爾濱,武警黑龍江總隊衛生處
R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