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會軍
把寂寞守成繁華
□崔會軍

我有幸與張海迪女士是同鄉。
那時候我還小,初中生,常聽父母或身邊的大人說起她:“張海迪身體不好,但人家可堅強啦!在咱縣醫院住著院,在病床上也讀書。因為輸液姿勢固定,她就讓家人把書本用大夾子固定,立在輸液架上,一點點讀下去。”
母親常常“嘮叨”我和妹妹:看看人家海迪,學習多刻苦。你們要是有人家一半也行啦!我和同學也經常談起海迪,我想象著海迪清秀的模樣,她就成了我們學習的榜樣呢。
作為一個女人,一個身體殘疾的女人,張海迪克服疾病的障礙,忍住病痛,有刻苦學習的好品質,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她的精神和靈魂都獲得了飽滿和敞亮。
家人們講述,海迪出生在大饑荒年代,那時物資匱乏,由于身體成長太快,而營養供應不足,海迪5歲時就被查出患有脊髓血管畸形了。隨后等待她的是4次脊髓減壓手術,6塊脊髓板摘取。這話說出來輕巧,但在具體過程中,小小的海迪需要承受多大的磨難和苦痛啊!
她因此沒進過學校,童年起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先后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專業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著下放的父母來到我們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在那里,她給村里小學的孩子們教書。當看到當地農村缺醫少藥,農民常受病痛的折磨時,海迪又開始自學針灸,經常拿自己的身體練習。她自學了十幾種醫學書籍和醫科院校的部分教材,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無償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海迪的成長,與她的家庭背景緊密相關,父親張坦夫是老黨員,對張海迪的教育是即使身處逆境,自己也要有“正能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海迪是個閑不住的人,她寧愿免費行醫,也不愿終日無所事事。開始學針灸時,沒有老師教她,她一邊比著書,一邊在自己身上、臉上、胳膊上練習,常常把臉扎腫了,手也扎腫了……經過練習,終于能給大隊社員們治療一些常見病了。后來,海迪還在我們莘縣城關醫院針灸科當過臨時工呢。
海迪是個抓住機會就學習的人。當時有人請她翻譯一瓶進口藥,英文說明書讓她一頭霧水,這又讓她萌生了學習外語的決心。海迪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發奮學習外語、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1993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并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哲學碩士學位。她自己說:一個人身體的殘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靈魂的直立行走。
1976年冬天,因為脊髓節段性壞死,張海迪又一次承受了極其痛苦的大手術。醫生們預料,她將死于3種可能:肺炎、泌尿系統感染、褥瘡。那是脊髓損傷的病人最可能出現的癥狀。5年后,由于長期服用大量止疼片來抑制肋間神經痛,導致嚴重藥物中毒。在醫院,她間歇性停止呼吸,5天5夜不省人事……然而上帝是仁慈的,他疼愛著海迪,一切不幸,遭遇了,經歷了,結果堅強的海迪都挺過來了!
終于,海迪的成績和精神被得到公認和重視,感動無數人。她開始成為榜樣,成為無數人學習的目標。1981年12月29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登載了海迪的故事《癱瘓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團火》;1982年,原山東省作協副主席王光明在《山東文學》上發表了長篇報告文學《青春之花是這樣開放的》;他又與老詩人苗得雨合作《金星:張海迪的故事》,這本書受到年輕人的熱烈追捧,印了幾十萬本;曾任團中央宣傳部干事的高伐林先生1989年發表報告文學《天上有個太陽,水中有個月亮》,記載了張海迪的故事;詩人雷抒雁這樣形容海迪:她就是一個坐在輪椅上跳舞的瘋丫頭;在1991年,張海迪在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音樂電視《輪椅上的夢》……她就像亞里士多德所贊美的“引領我們上升”的“永恒的女性”。
榮譽、鮮花向她拋來。盡管受到外界的盛贊,說她是“80年代的活雷鋒”、“當代的保爾·柯察金”,海迪卻非常清醒,直言我不是他們,我就是張海迪。她一頭飄逸的長發,帶著眼鏡,自信地說:越是殘缺,越要美麗!

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開始鋪天蓋地。有表揚,稱贊,感動,支持,學習,問候,咨詢。很多殘疾人寫信給她:截癱以后,我們連大小便都失禁,你怎么還能外出謀生?她說:我每天出門前,都用手壓擠膀胱,盡量把尿全部排出。有幾次,我擠出的不是尿,而是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海迪的精神鼓舞帶動了無數迷茫的人,沒有方向的人,讓他們朝著朝氣蓬勃,朝著青春、光明、理想與目標奮斗。
后來,我從老家莘縣搬到聊城市區定居,作為一個喜歡文字的人與聊城市作協、詩人協會有了聯系。聽我們詩人協會老會長張維芳先生和作協主席張軍先生說起過海迪,當年她在聊城文聯工作過三年,是作為特殊人才被引進到聊城文聯的。為讓她專業寫作,文聯在文化局還給她借了兩間房,配備了醫療小組。海迪與各位同事都相處得非常融洽。海迪是名人了,那會兒的文化局門前,常有各路來訪者。他們或為一睹張海迪,因海迪懂醫,還有不少市民找她看病呢。
海迪辛苦創作,先后翻譯了《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等數十萬字英文小說,出版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從1983年開始,其創作和翻譯的作品已超過200萬字。每部作品里,正能量是她創作的中心思想。
2000年,海迪獲得國務院授予的“全國勞動模范”稱號,但她依然從容:勞模脫離了適合自己的土壤,就會失去養分,就會枯萎。海迪有一個信條:活著就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2008年,海迪擔任了中國殘聯主席,在訪談中她說:“一個人幸福了,不是真正的幸福。10個人幸福了,也不是真正的幸福。100個也不是,只有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我們才有真正的幸福——人應該有理想主義。”她又開始操心全國殘疾人的事情了。
海迪曾三次應邀出訪過日本、韓國,舉辦演講音樂會。她的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也鼓舞著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 年,她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997 年被日本NHK 電視臺評為世界五大杰出殘疾人。
化腐朽為神奇,把寂寞守成繁華!所有的榮譽,所有的獎項對于海迪都是當之無愧,都是價值的體現。雖然肉體上有殘缺,但是她在精神上有完善、系統的建設。也似乎可以說,她計劃了自己的人生,她用知識武裝頭腦靈魂,而且得到與之相匹配的結果,是她的頑強和毅力拯救了她。
海迪女士是山東省的驕傲,是我老家莘縣的驕傲,也是聊城市的驕傲。
(作者供職于山東東昌府區作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