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瑞紅
房地產中介要服務于“去庫存”大局
文/王瑞紅
近日,針對網絡上流傳的“9月起上海市將實行購房信貸新政”的謠言,上海市住房城鄉建設委進行了緊急辟謠,市公安局刑事拘留了7名惡意編造散布謠言的涉案人員,市網信辦依法關閉了5個微信公眾號。對此,住建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類謠言誤導消費者,擾亂市場秩序,社會影響惡劣。針對房地產中介行業違法違規問題,新華社發表評說:房地產中介要服務于“去庫存”大局,要在“去庫存”中發揮積極作用。首先是信息透明化,既要交易價格信息公開透明,更要真實房源信息的公開透明。唯有如此,才能如實傳遞供需信息,使買賣雙方借助真實信息保障自身利益,這也是房地產中介“去污名化”的根本。
今年以來,住建部開展了房地產中介專項整治活動,最新限購政策:一是名下無房亦無貸款記錄的購房者,首付最低三成,基金利率無優惠;二是名下無房但有過按揭貸款歷史的,首付最低五成,利率最低1.1倍;三是名下有一套房再次購買者(對戶籍而言),首付七成,利率最多1.1倍(政策無變化);四是離婚不足一年的購房者,限購及貸款政策按照離婚前的家庭處理。
謠言二,緊急通知:9月1日起上海實行新的限購政策。認房認貸,凡在中國境內有貸款記錄的,首套房首付一律提高至五成,二套房首付一律提高至七成,不分商住住宅,不管貸款還清或未還清,只要中國境內有貸款記錄就算。以網簽時間為準,9月1日前買房不受該政策影響。
謠言三,已接到通知:由于最近土地拍賣價格過高,市委將于下周召開各部門會議,計劃于9月份起調整銀行貸款政策,未辦未審完的貸款合同請催促盡快辦理,這次各地按照統一部署要求,對房地產中介違法違規行為,加大查處力度,借鑒上海市的做法,多部門共同行動,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對于編造散布謠言的房地產中介從業人員,一經查實,一律依法列入黑名單,清出房地產中介市場;對于編造散布謠言、情節嚴重的房地產中介機構,一經查實,一律依法停業整頓。下一步,對群眾反映強烈、問題突出的典型案例,住建部要掛牌督辦。
謠言給8月末的上海樓市造成巨大震動。由于各種房產中介公眾號的造謠和散布,擾亂了購房者原本的心理預期,制造出恐慌式離婚購房這樣滑稽的社會現象,直接導致消費者非理性搶房,市場情緒過熱,擾亂了上海“3.25”新政的嚴格執行和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謠言傳出之后,上海市房地產交易中心官網顯示,上海樓市一手房簽約套數連續7天超過1000套,在臨近9月1日的前幾天,一手房簽約套數突破2000套。
經調查,三條樓市謠言均涉信貸政策。謠言一,9月的信貸收緊力度很大。
從中可見,三條樓市謠言均指向樓市信貸政策,謠言內容的時間節點都是9月1日。有關人士分析,從謠言的內容以及傳播方式來看,這次上海樓市的幾條謠言應是經過了精心策劃,對目標人群、市場情緒的把握非常精準,造成樓市恐慌,鼓動購房者“迅速出手”,給樓市帶來不穩定性。
筆者經調查了解到,目前山東濟南房地產市場投資需求出現明顯增長,十個購房者中至少有倆是投資者,有一些房地產公司甚至出現了全員炒房的現象。房地產中介炒房的方法很簡單,置業顧問只需要交給公司萬元左右的定金先“占下”房子,然后跟公司簽訂訂房合同,以較低的價格購入,然后以較高的價格賣出去。一位房地產中介透露說,“我買公司的房子每平方一萬元左右,然后以一萬五賣給想要房子的人,一倒手幾十萬就出來了。”
據知情人士透露,濟南很多房地產公司有三五套房子的員工太多了,而房地產公司炒房也成了公開的秘密,因為員工不急于交錢,公司只要能夠完成售房任務就行。某房地產公司的置業顧問經手了三套房產:第一套去年買來今年賣出掙了四十多萬;第二套今年買的已經出手,掙了十幾萬;現在又買了城市東部的一套房產正待價而沽。在一些房地產企業內部,從渠道到策劃、銷售再到人力和行政,下至基層上到中層乃至高層,幾乎所有部門和層次的員工都參與炒房,而且這種炒房行為得到公司默許,已屬于半公開性質。

近年來,隨著二手房及住房租賃市場的升溫,房地產中介行業發展較快,但有一些不良中介虛報房源、哄抬房價謀取非法收益,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擾亂了房產交易市場。今年8月初,北京市西城區一房產中介竟將一條面積為10平方米左右的過道炒作成售價150萬元的“學區房”,由此可見治理房產中介亂象刻不容緩。
筆者認為,治理房產中介亂象須做到 “穩準狠”。 “穩”即實現治理持之以恒,強化日常執法,豐富監管手段。特別是互聯網條件下,監管部門對一些中介暗度陳倉的行為始終要有警惕性,建立市場管理長效機制。“準”即準確找出產生亂象的根源所在,從而一擊即中。新規針對亂象產生的癥結開出了 “藥方”,如:對虛假房源問題,要求各地中介機構全面實行房源信息核驗制度;針對“一房兩賣”、“層層轉租”問題,提出了網上簽約及資金監管制度;對中介濫用金融杠桿、“首付貸”問題,明確了中介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職責權限。“狠”即對違法行為零容忍,祭出利器斬斷利益鏈條,讓住房回歸居住的本質。有關部門應出臺有針對性的懲戒規定,建立房產中介 “黑名單”制度,記錄中介機構不良行為,并及時向社會公示,使市場信息透明公開,倒逼中介機構規范自身行為。同時,建立從業人員誠信檔案,對房產中介進行打分評級:將嚴重違法的企業摘牌,注銷企業資質,對違法的從業人員,取消其從業資格,使失信房產中介寸步難行。
急于買房的呂先生接連碰到了讓他有些困惑不解的幾件“怪事”:他通過網上搜索房源,發現部分規模并不大的小區在售房源達到幾百套,超過半數,難道整個小區有一半的業主考慮賣房?有個別房源掛牌價低于市場價兩成以上,但打電話給中介公司詢問后得知,該房源早已成交,因為種種原因未及時撤銷價格信息,而后中介會竭力推薦別的房源,并要求呂先生留下聯系方式。
其實,上述現象只是房產中介亂象的一個縮影。房產中介行業經歷十多年的發展,為活躍市場、促進交易等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房產中介行業也存在諸多問題,發布虛假房源信息就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尤其是在一些網絡信息平臺上發布的房源信息,讓購房者真假莫辨。出于自身利益著想,房產中介還會掛牌出售“問題房”,比如故意隱瞞房屋存在抵押、共有產權、“兇宅”等問題,讓購房者“吃套”,而諸如吃差價、侵占或挪用交易資金、捏造散布漲價信息等現象,更是屢見不鮮,不僅讓購房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而且也擾亂了市場秩序。此外,房產中介還違規從事金融業務,為購房者提供杠桿資金,參與市場投機,對房價的非理性上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進一步加強中介市場監管、規范中介服務行為,日前住建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工商總局等7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房地產中介管理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現有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內,為房產中介念“緊箍咒”。業內人士表示,《意見》的發布將有利于規范房地產中介行為,可逐步解決市場亂象,在缺少行業準入和行業立法的前提下,能為規范房地產中介市場、加強中介管理注入一劑強心劑。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蘭田建設集團市場調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