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蕊紅
保障房建設須防“好經被念歪”
文/蕊紅
審計署日前公告了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蹤審計結果,同時,全國多地政府也披露了2015年保障性住房的審計結果。審計結果暴露了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三大問題:十幾萬套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空置”,數百億元建設資金閑置,數以萬計的人員騙取保障房入住資格。對此,專家指出,住房只有有人居住才有價值,否則建造再多也無意義,保障房若由于建設標準低等各種原因變成了空置房,反而會造成更大的浪費。對這一問題,追責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當務之急是先讓這些保障房起死回生,造福社會。
有些城市保障房長期空置,有的建設資金閑置超過一年,究其原因也是多種多樣:有的是因為資金難到位,有的是房屋存在滲、漏、裂等嚴重質量問題,還有的是建設中不考慮居住實際與配套,離城區、地鐵、學校、醫院、超市都太遠。實事求是地講,保障房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屬于“良心工程”,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難題。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各階層收入分化難以避免,總有一些群體需要公共力量的救濟與階段性的扶助,保障房正是“保基本”的利器之一。但對企業來講,建設保障房短期看并不劃算;對政府部門而言,在財稅增收壓力較大、配套資金跟不上的時候,建保障房也是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

然而,在“去庫存”的大背景下,各級政府既要把相對過剩的存量商品房盡快消化掉,又要照顧到中低收入群體的現實顧慮,把保障房的量、質全面綜合地把握好。比如:商品房價格不高、存量又太大的地方,是否考慮用購買商品房的貨幣補貼來替代保障房的建設?既然偏遠地段建設成本雖低但沒人買賬,那么是否適當地減少建設規模,先把地段較好的房子建好、分配好?不少網民認為,保障房空置率高企,沒有真正發揮保障作用,還造成了資金、土地等資源的浪費,嚴重影響了政府公信力,必須對有關官員進行問責,同時建議,將保障房入住率和空置率納入考核指標,并完善法律法規。因為,保障性住房是一項系統工程,不但要建好,更要用好,這就需要精細化管理、精細化考核,要有一套嚴格的問責制度。在完善考核制度的同時,需要考慮如何對保障性住房“去庫存”,這也是當前的緊要任務。
當然,辦法總比困難多。保障房建設的矛盾已經發生轉移,從當初的“沒錢建”逐步轉向“錢怎么籌”、“房怎么分”。這種轉變在某種意義上屬于“發展起來的矛盾”,需要我們繼續采用發展的、運動的、辯證的辦法來統籌解決。
審計署的審計結果顯示,至2015年底,有19萬套保障性住房因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原因,不能及時交付使用。由國家財政出資、地方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建設的保障房,近年來卻屢屢出現長期閑置現象。去年底,審計署曾點名多個閑置嚴重的地方,包括江西南昌市、河南新鄉市、吉林吉林市、湖北赤壁市和貴州貴陽市。空置最嚴重的貴陽,空置房曾超過3萬套。
據調查,保障房閑置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供需不匹配。例如,廣東某市多個項目4138套公共租賃住房空置超過一年,主要原因是供需不匹配,實際需求并沒那么多。二是配套設施不好,居民不愿住或不能住。海南瓊中3個縣由于項目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已竣工建成一年以上的2077套保障性住房不能交付使用。三是與現行安居房政策不符,無法配置。在深圳寶安區坪山新村,9棟共700多套住宅空置。當地住建部門稱,空置是因住房政策更新原因,相對于現在的安居房政策存在面積超標的情況,無法配置。四是質量有問題,無法交付使用。海南昌江、文昌等8個市縣的1712套保障性住房,未按照工程設計圖紙和施工技術標準施工,存在偷工減料、墻面開裂等質量問題。
一些地方規劃沒跟上,也是有錢沒花的原因之一。中山大學教授朱亞鵬認為,有的地方在計劃不周詳的情況下,為完成指標盲目申請資金,但相關建設卻跟不上。同時,相關部門在審批上存在疏漏,資金撥付后跟蹤管理不到位,監管機制不健全,導致資金未能及時使用。而在大筆資金“閑置”的同時,許多項目成了“規劃中的工程”、“報告中的工程”,一些地方則虛報開工和完工量。
保障房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事關一方百姓的安居和幸福。十幾萬套保障房一直閑置,不僅兌現不了民生福祉,同時也消耗著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針對一些地方保障房工作中出現的“重建設輕分配”現象,必須通過制度設計進行嚴格約束問責,地方政府必須有勇氣直面“閑置”的尷尬,切實解決保障對象的顧慮、擔憂和實際困難。保障房建設只有做到在數量與質量上都達標,契合百姓的實際需求,才是實實在在的“政績”。
換言之,十幾萬套保障房閑置不排除是“政績下的蛋”,一些地方只是在行政命令的催逼下虛應差事,只求數量過關,卻沒在質量上用心。保障房是為了滿足百姓住房需求,而不是政績表演。為此,有必要改革保障房建設考核方式,除了考核保障房建設數量之外,還要一并考核保障房的入住率,對那些因為保障房位置偏僻、基礎設施不配套導致入住率低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員實施問責,從而倒逼各地政府及其官員盡可能就近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在更大程度上解決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難題,更好地實現國家實行保障房制度的初衷。
近幾年,保障房建設亂象叢生,不僅樓房大量空置,騙房、騙補等問題也時有發生。保障房空置,源于責任“空心”。一些地方政府根本沒有把保障房建設作為“安居工程”,或視為政府理應提供的公共福利,而是將其當作展示政績的“面子工程”,看成賞賜給群眾的陽光雨露。在這種思維驅使下,一些地方政府只會算“經濟小賬”,不會算“民生大賬”,只愿把偏遠地區的地塊拿來湊數,不愿動中心黃金地段的“奶酪”,只是為應付任務完成指標,而舍不得投入資金完善設施,投入精力保障質量。
保障性安居工程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又是重大發展工程,是黨和政府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關系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局,涉及面廣、公益性強、社會影響大。尤其是當下,正處在打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扶貧攻堅戰決勝期,解決好低收入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黨中央出臺如此好的惠民之舉,各級領導干部理應心懷“利民之事,絲發必興”的自覺,結合實際,抓好落實,及時把黨和政府對弱勢群體的關懷送到有需要的群眾手中,絕不能讓保障房空置、安居錢“睡覺”。
當然,必要的考核和問責機制也要跟上。沒有考核就會缺乏動力,問責缺失就會弱化監督。針對某些領導干部的功利性,要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機制,既看其短期成果,也要考量其長期成效。對于那些責任虛置導致不良后果的,要嚴肅追責問責,絕不讓保障房成為某些官員的“政績房”。
有輿論指出,要解決保障房供需的結構性不匹配問題,仍須下大力氣加強安居工程的精細化管理,不僅要籌錢、建好,更要用好、管好,而且兩者同樣緊迫、同等重要。一方面,應該立即加強保障房周邊的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小區管理,讓更多安置居民愿意選擇入住;另一方面,應在選址、分配等方面加強科學決策,加強監管問責,接受社會監督,讓保障房這項惠民好事真正辦到百姓的心坎上。群眾利益無小事,各地各部門要從落實好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的高度出發,不但把保障房建好,而且要用好、分配好,最大限度地釋放政策紅利,惠及百姓,造福群眾。保障性安居工程還在建設中,我們期待今后審計發現的問題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