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者對品質的選擇決定了企業對質量的追求。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推進中國“品質革命”迫在眉睫,而中國制造的轉型與升級需要政府、企業、第三方力量、消費者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一場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品質革命”呼之欲出。8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部署促進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的工作,
2016年8月26日,以“品質革命與消費升級一一中國制造突圍新拐點”為主題,由中國第一家專注于商品與服務對比測試的媒體——《消費者報道》主辦的2016年第三屆責任消費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
來自政府職能部門、消費者保護組織、以及國內外知名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知名企業圍繞“中國制造”如何以“工匠精神”推進“品質革命”,由“中國制造”邁向“精品制造”,更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關鍵作用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廣泛的探討。
消費需求升級倒逼“品質革命”
近年來,大批中國游客去國外搶購智能馬桶蓋、電飯煲等日用品的熱潮,再次讓“中國制造”陷入尷尬境地。
基于《消費者報道》創刊三年多來共完成的超過100個品類逾800個品牌的比較檢測,《消費者報道》cEO魏偉力指出,中國制造產品雖然價格上具有相當的優勢,但綜合質量指標,大部分仍然難以占據排名第一的位置。在技術要求愈高的產品領域,這種現象更為明顯。不少企業仍偏愛“營銷為王”的發展策略,忽略了品質的基石。
而與此同時,中國正在興起一個規模可觀的中產階層,其消費需求正從“有”向“優”升級,從溫飽向小康轉變。國貨的品質不能提升,無疑會失去巨大的市場。
如同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秘書長馮念文演講所言,消費者對品質的選擇決定了企業對質量的追求。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推進中國“品質革命”迫在眉睫。
在衍生行貿易(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潔華看來,“商業市場唯一制勝的法則就是以工匠精神與消費者對話。企業只有專注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堅持人性化的品牌溝通,一絲不茍地提高產品品質,才能最終獲得消費者的信賴與認可。”品質革命推動中國制造升級
與“海淘熱”相對應,中國制造消費品質量安全問題在國外頻繁被通報。
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品質革命。SGS農產食品部中國區副總監王劍以時下得到持續深入實施的“同線同標同質”三同工程為例進行了說明。
作為品質革命的舉措之一,“三同”工程實質是將出口產品的質量控制應用到內銷產品,即出口企業在同一條生產線上,按照相同的標準生產出口和內銷產品,從而使供應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產品達到相同的質量水平。其實施背景正是消費者海外大量掃貨、出口企業遭遇瓶頸以及國內經濟需要持續拉動的源動力。
他指出,“三同”工程的實施可以改善中國消費者的生活品質,滿足中高端的需求,幫助國內企業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同時,拓展市場空間,降低企業成本,優質優價,提高企業利潤,并帶動國內相關產業加快提質升級,引導消費回流,優化供需結構。
在品質革命的不斷推動之下,“中國品質”也正在崛起。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時過8年之后,中國嬰幼兒乳粉行業正在重塑乳業質量旗幟,很多國內乳粉企業不僅關注每一批次奶粉的出廠檢驗,而且已經滲透進源頭管理、過程管理、風險管理等,從原料的采購、加工廠的體系管理、倉儲運輸等環節,都采用國際最先進的標準進行管理,如:ISO 22000/BRC等國際體系或標準。第三方檢測助力中國制造
除了政府、企業、消費者等各方力量,第三方力量如專業權威的檢測機構、開展商品服務比較試驗的消費者組織、科研機構以及媒體等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意義也尤為重要。
基于長期為國內外大型企業服務的經驗,王劍指出,“誠信是第三方檢測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第三方機構的檢驗報告不僅僅是一份檢驗報告,彰顯更多的是社會公信力。數據結果不僅僅涉及買賣雙方,而且間接影響著‘中國制造整體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第三方檢測機構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風險識別等手段,協助政府與企業提升產業整體的供應鏈管理水平。而供應鏈管理優于單純的產品驗證,因為一旦產品驗證出現不合格,就會造成大量成本浪費,只有供應鏈管理才能實現從源頭到終端對產品品質的把關。
“第三方檢測機構還可作為執法的有力技術支撐,通過開展專項抽查,確保進出口消費品安全、維護市場秩序。”廣東檢驗檢疫技術中心主任鄭建國補充說到,“全方位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以及權威科學的信息發布渠道分別對生產廠商與消費者有著重要意義。”
第三方對比測試對于理性消費,保障消費者知情權與選擇權的重要性日益顯著。馮念文分別以定制衣柜、移動電源、家居裝修室內空氣質量的比較檢測為例,詳細說明了比較試驗如何從消費者角度和更高標準出發設計測試方案,在推動企業質量提升、社團標準制定、行業問題解決等方面的作用。
他認為,中國制造好品質應該能讓消費者可感知、可識別、可受益、可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