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雕刻的發展歷程,和核雕技藝與我國傳統文化的互相結合情況為出發點,來具體討論一下如何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從而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貢獻出力量。那么下面我們就以“詩、書、畫、印”為主要角度,來具體討論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核雕;傳承;融合
在我國還在唐、宋、元時期的時候,很多的文人就已經開始了有關“詩、書、畫、印”的研究工作,而到了清末,詩、書、畫、印的發展已經處于巔峰狀態。隨后,就被一些雕刻專家引入到了雕刻領域,并試圖與核雕技藝進行完美的融合,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沒那么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討論一下。
0 概述
我國從宋代開始,就已經對核雕技藝進行研究,到目前已經有了近百年的歷史。而根據這么長時間的發展,現如今,無論是在雕刻的工具還是在技術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發展。而從題材的角度出發,也由較為單調的花樣紋飾發展到了現如今集眾多山水、人文為題材的一項綜合性藝術。
就如同我國其他技藝的發展過程,雕刻技藝在剛開始發展的時候,普遍是工匠來制作的,而此項技藝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以后,情況就發生了變化,開始有很多的知識分子、文人墨客也加入到了核雕技藝的制作當中,而這些人當中所具有的良好審美水平,也讓核雕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在現在看來,不管是繪畫也好、核雕也罷,全都會沿著一條審美發展道路不斷前行,而這條道路就是知識分子所積極倡導的“如詩如畫”的創作理念。
1 現狀
目前,在市面上所見到的核雕作品,幾乎都是以人物為題材,將“詩、書、畫、印”融入進核雕的作品屈指可數、而原因一種有三個方面:第一,雕刻材料過小。目前,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不管選用什么樣的果核,在長寬方面都要小于8厘米。這樣的情況導致畫面并不具備一定的承載率,從而在雕刻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麻煩。第二,核雕主要是把玩用的,但是目前很多人將其雕刻的過于細膩,因此讓諸如透雕這樣的作品失去了把玩的意義,而且也只能拿來欣賞。第三,創作者缺乏創新意識。因為創造者在文化修養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有一些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導致很難創作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作品。
2 如何與“詩、書、畫、印”進行融合
2.1 以中國傳統藝術作為主要的創作靈感
要怎么樣才能將把玩藝術發揮出來,同時又不影響觀賞效果,從而創作出具有“詩、書、畫、印”特點的核雕作品,成為了相關人士重要的工作內容。其實對于雕刻者來說,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對自己具有高標準嚴要求。在創作期間最好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為出發點,來尋找創作的靈感,而且還要在古代的詩詞歌賦中充分的提取文化能量,從而加強自身的文化涵養以及審美能力。只要將自己的內心充實起來,這樣才能夠在生活中找到適合的創作題材,并做到為我所用。若想制作出完美的核雕藝術,不但要具備超強的雕刻水平,而且還必須具有原創性,這才能真正的算作藝術品。相反,只會模仿別人的優秀作品,哪怕雕刻的技術再高,也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藝術品。因此,創作者要在平時不斷地豐富自身的文化修養,并要更多地從現實生活中去挖掘創作靈感,并與當下的流行元素進行完美的融合,這樣才會和核雕愛好者形成共鳴。另外,要是還可以搭配上創作者自己所寫的詩詞,就會讓核雕作品在藝術創作上進一步得到升華,而這樣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具有個性與藝術氣息。
2.2 使用正確的展現方式
創作人在心里構想出一個令自己感到得意的題材后,一定要進行認真的思索,并運用簡便的雕刻方法,去將自己所創作的雕刻題材完美的展現出來。不過一定要在雕刻方法上,盡可能地少用鏤空雕刻與透雕,否則會讓核雕失去把玩的功能。而如果創作人都能夠很好的把握這些創作要素,那么所創作出的核雕不僅可以在質量上有所保證,而且對于作品的觀賞性也會大大增強,同時保存起來也會更加的方便。因此在創作期間,最好采用薄意淺浮雕的技法,將其具有的寫意與用筆的特點盡情地展示出來,從而讓雕刻方法和選用的題材完美的結合到一起,以此完整的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及知識分子的審美品位。
2.3 掌握好微書的技巧
此外,核雕創作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并在創作期間要不斷地取雕刻方法之所長,為我所用。因為核雕載體普遍較小,所以若想制作出富有“詩、書、畫、印”的核雕作品,就一定要掌握微書的技巧。前面我們提到過,雕刻畫面并不具備一定的承載率,導致并沒有足夠的書寫空間,所以掌握一定微書的技巧,可以讓創作者在較小的創作空間內充分的展示書法藝術,這樣就會雕刻畫面具有一定的飽滿度,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核雕作品的藝術水準。比如取材于《赤壁賦》的作品橄欖核小舟,該作品不僅具有細致的雕刻藝術,同時在小舟的底部,全都是采用微書技巧來進行書寫,這樣不但具有點題的功能,而且還加強了構圖的藝術水準,從而充分的體現出了書法藝術的魅力。
3 結語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能夠了解到,若想將“詩、書、畫、印”完美的融入進核雕技藝當中,就一定要以中國傳統藝術作為主要的創作靈感,同時還要使用正確的展現方式以及掌握好微書的技巧。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關創作者要積極努力,認真探索,爭取創造出更為有效的方法,從而讓我國的核雕技藝邁向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李績.論核雕技藝中的“詩、書、畫、印”[J].科教文匯(上),2014(01):178.
[2] 徐捷.詩、書、畫、印的藝術形式美[J].美術教育研究,2012(07):13-14.
[3] 楊海燕.巧奪天工的核雕技藝[J].文化月刊,2014(27):98-103.
作者簡介:張瑜(1982—),女,河北永清人,工藝美術學碩士,蘇州核雕高級技師,江蘇省工藝美術會員,蘇州市核雕協會理事,廊坊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