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不同于其他專業,無論從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上都存在著很大的主觀性,目前國內高校在進行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過程中走了一條實用化的道路,學生的計算機運用能力得到了極大地進步,然而對于國內學生創作出來的作品缺乏原創性的聲音也是不絕于耳,如何讓教學體系更加規范,如何讓教學目標更加明確以及如何讓教學方法更加高效成為當前困擾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效果的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作者將結合自身訪學經歷,談一談中日兩國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環節上的一些差異,并結合我國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具體現狀提出了自己的改進意見。
關鍵詞: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方法;體制優化
筆者通過在日本一年的走訪,深入了解了日本大學藝術類相關專業教學的有關情況,來到日本之后通過與日本學生交流與實際制作的參與對日本的教學模式有了一些簡單的了解,感覺到中日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上存在的差異,直觀的感受是日本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方案較為系統、目的較為清晰,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近幾年來國家也在極力地推行教育體制的改革,改革方案涉及藝術設計專業的卻并不多,由于藝術類相關專業的特殊性與存在的問題,處在教學一線的老師和學生有著更加深入的體會,下文中筆者將結合自身經歷著重談一談中日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環節上的一些差異與改進意見。
第一,教學理念。國內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在教學理念基本上基本貫徹了我國本科教學綱要里的教學思想,即“為祖國培養能建設現代化社會的有用人才”。深入理解這句話的內涵,就是要讓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更加注重實用性,讓畢業生畢業之后能夠投入到浩浩蕩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軍里來,更加注重生產的效率,強調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的任務。而日本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則強調“綜合素質培養”以及“對藝術設計專業實踐的初步引導”為主。既要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又要讓學生具備從事藝術設計創作實踐的能力,把一部分立志繼續做研究的人引導到碩士博士階段。相比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日本在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上更加重視實踐課程以及設計思維的開發。教學理念上的區別就導致了中國的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大學階段更加注重的是實用技能的提高,比如熟練運用相關的設計軟件完成相關的平面設計任務,而日本學生則更加注重思維的開發與實際動手能力,對于設計的理解與工藝的運用要成熟一些。
第二,教學方法及內容。日本在藝術設計教育方面已經逐漸走過了迷茫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在培訓學生的過程中有一套既定的做法。舉個例子,國內的大學藝術類專業本科是四年制。從第一天入學,就開始全面進行藝術類專業的相關基礎訓練了,比如對三大構成以及設計學概論的學習。而在日本藝術設計專業和其他專業一樣,入學之后都是先進行兩年的“教養學部”的學習,這一時期學校里的大部分專業是不分的,這里只有各種社團活動、論壇以及學生組織,學生們首先要進行團隊的訓練之后才會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日本老師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方面通常不會過多的闡述理論部分,在畫圖方面不作過多的要求,對于效果圖的繪制著眼于設計想法的表達而非整體視覺效果,通過不斷對學生進行手工與思維的練習來提高學生的原創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如提供素材讓學生們自由發揮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強調要有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去實現自己的想法。因此,日本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往往是在一個類似于工房的教室里完成自己的創作然后再拿到小型會議室里和老師學生交流。而在中國的大學,老師上課通常按照教學課件授課,學生們完成創作基本是課堂下進行的,課程結束后由老師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檢查給出相應的分數。
筆者看日本大三學生的課時作業,想法可謂是天馬行空,甚至有的比較幼稚,光從表面看很難達到良好的審美評判標準,但從與日本學生溝通的結果來看,他們仍舊是有邏輯的,并且充分考慮了構造、工藝和其他因素。到了大四,外觀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蛻化成了優秀的作品,這一時期,學生對過去的作品進行重新審視,對各個部分進行重新整合,以讓整體外觀效果達到理想狀態。而在國內高校,學生們在剛剛開始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學習的時候老師們就會對繪圖提出很多要求,比如對于線描的質量、圖案的復雜情況等等,對學生缺乏思維與工藝的啟迪,更多的是批評與修改意見。
第三,教學評估。日本高校的本科教育其實表面上看和中國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日本學生和中國學生一樣大學時光是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下度過的。無論是久負盛名的帝國大學還是其他國公立學校,完成本科階段的學習不是什么難事,但中國學生和日本學生依然存在很大的差異,深究其原因我認為這符合中日一貫的教育習慣。縱觀中日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教學評估政策有很大的影響。比較中日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評估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高校,藝術類學生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的綜合評定并沒有什么根本區別,老師主要考察的是學生的考勤和最后的作業完成情況,而在日本高校,學生的綜合評定主要考察的是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實踐參與。在中國,學生按時上課是對學生考核的一個關鍵因素,老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考察更側重于作業最終完成的效果,而在日本,學生缺勤率在日本高校是對教師考核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老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考察更注重課堂上的表現,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來決定學生的成績。對于高校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定,國內高校對于教師教學質量的評估側重考察教師科研與論文情況,日本高校對于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主要依賴于課堂教學與學生互動情況。
鑒于我們在教育理念、教學內容與教學評估方面與日本高校存在的差異,筆者認為,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上都有自身的特點,總體而言,日本高校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體系的完整性與實踐性方面的經驗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筆者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現狀提出以下幾點修改意見:
第一,完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體系。藝術門類學科應當更加強調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因此,我們應當轉變傳統教學方法,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到學生的思維與手工訓練上來,這些應該在教學大綱里著重體現,目前我們更多的課時都安排在了概念教學上,實踐環節顯得隨意性很大,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統一制定教學大綱,規范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并在內容上不斷地進行完善與細化,細到對每節課的上課內容、實踐活動的內容與主題都要有所規定。
第二,優化對教師、學生的考核辦法。目前高校對于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考核辦法與其他專業沒有什么大的區別,主要考察的辦法是公共基礎課程的考試成績、專業課程作業的完成情況以及出勤率。表面上來看三者涵蓋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專業能力和學習態度,但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對于學生的考核可以由任課老師給出平時分,平時分參照的是學生在實踐制作中的難度與想法交流中的表現,最終作品交由不參與教學的專業人員評分得出,至于公共基礎課程與出勤率,應當逐步削弱公共基礎課程在課程配置中的比重,讓學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專業創作上來,出勤率應當作為學校考核老師的教學水平的一條重要的標準。
在對教師考核方面,我國高校在對高校教師入職審核時主要看重的是學歷與畢業學校,在筆者看來,這兩者并不能衡量一名教師能否勝任教學工作,尤其是從事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老師,對于他們的考察應當更具體,更規范。考察的內容應當側重基本專業理論、教學大綱內容、手工實踐與現場教學能力。
教師入職之后,高校對教師的考察也應(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當得到改善,應當逐步采取市場化機制,加強對教師教學過程的監管與考核。逐步告別聽講課、聽匯報、抽作業的傳統檢查方式,對于學生出勤率低的課程,應當就該課程的任課老師向學生進行調查,方法可以采取問卷與訪談等形式,如果學生上課意愿很低的話應當取消該課程或由其他老師擔任,高校教師應當逐漸告別鐵飯碗,形成一定的競爭壓力,這樣教育事業才能加速前進。
第三,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方法改良。因此,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方法應當側重于實踐教學,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的實踐教學應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應當鼓勵學生對元素的理解與運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掘學生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完成的教學任務有基礎理論、創作過程、工藝實踐與運用、設計思維訓練四大塊;第二個階段應當讓學生對過去的作品進行重新審視,對各個部分進行重新整合,以讓整體外觀效果達到理想狀態。老師應當在這一階段完成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外觀及工藝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完成整合過程中所需的工藝及技術上的難題,讓科技為創作服務。高效也應當提供更多的場所與軟硬件設施來輔助教師教學與學生創作。學生完成作業應當主要在課堂上統一進行而不是在課下,課堂時間應當充分利用。
其實所有藝術類學科都有著相通之處,因為它不像純理論學科等有著非常明確的體系,對于好壞、對錯的評判有著明確的標準。本身什么樣的效果好,什么樣的效果不好本身就是件眾口難調的事情,也沒有統一權威的教科書。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屬性,所以教育也就很難走對路子,如果給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育規定一條既定的線路,完成教學任務將變得簡單,但是這種性質的專業就略顯天生不足,不利于老師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發揮自身優勢;如果不對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內容與方法加以管制,老師自身的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但因老師自身能力不足、思維邏輯不明確而導致學生對課程教學缺乏理解的情況就難以避免了。這種教育體制下,最后出師的有兩種學生,一種學生會投其所好,把主要精力放在效果的繪制上,做的東西也符合流行。但這種學生缺乏對于設計的理解,這類學生尤其在普通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里不占少數。還有一種學生本身有很高的天賦和熱忱,即便與老師的意見不一,這樣的學生也應當得到很好的開發。因此,鑒于目前國內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情況,對教育體系進行規范,對考核制度進行優化,對教學方法進行改良就顯得尤為重要。最后,希望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逐漸走上一條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作者簡介:袁浩,西安工程大學2014級設計藝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訪日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