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新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在中小學起始年級投入使用。這意味著自201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以來,所有學科均已啟用新教材。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體現國家意志、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極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因而備受中央、出版機構、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關注。教育部組織編寫三科教材替代了原人教版教材,其他版本的教材也進行了相應的修訂。
總體上看,三科教材編寫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了革命傳統、民族團結、國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內容,充分彰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中小學教材是根據一定的價值標準進行精心選擇的文本表達,是有著較強的規范性和制度連續性的啟蒙范本。然而,在選擇什么樣的文本內容上,歷來有著不同的觀點。比如,近年來關于語文教材之微詞屢見于媒體,有人認為“最大的問題莫過于輕傳統重現代和‘崇洋媚外”,有人則認為“選材落后、內容陳舊”“過于超脫現實”“遠離學生生活”。因此,本次部編語文教材做了整體性和針對性的應對。部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介紹,新教材選文以經典性為主,兼顧時代性,所選課文大部分是文學史、文化史上能夠沉淀下來、得到廣泛認可的作品。當然也要考慮時代性,貼近學生生活。
北京市海淀實驗中學政治備課組組長李穎認為,將中華傳統文化引入教材,是對教材“本土化”的一種調整。“我們以前的教材中很多理念和構造是從西方國家學來的,現在要有傳統文化的滲透,而且這種滲透是多學科的。”
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三科教材要承擔傳承本國優秀文化、傳播主流價值、塑造國民精神的使命。這在國際上也有通例。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程紅兵在對一套美國語文教材進行研究后發現,其選文首要標準就是社會歷史意義,如選取了《獨立宣言》等在美國歷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作品;其次才是文學代表性。教材編排也是按照美國歷史發展順序展開,將語文和歷史學習融合在一起。在他看來,教材編寫體現了文化主體的文化自覺,“我們并不排除學生應該有世界眼光,但首先他們需要具有中華文化的基因。”
文化自覺的應然走向是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此次中小學新版教材的推出,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途中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彰顯的一個信號。對教材使用者而言,同樣需要樹立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意識,對中華文化的淵源、發展有清醒認識,充分肯定中華優秀文化的價值,對中華優秀文化生命力抱有堅定信念,并能深刻把握和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從學生需求的視角出發,對教材進行深度理解和創造性轉化、拓展,引導學生在本國文化習得的基礎上進行跨文化比較,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