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怎樣體現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要求?
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豐富,教材編排設計一是依據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認識核心價值觀;二是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由近及遠,結合學生不斷增長的年齡和閱歷,促進學生逐步形成核心價值觀;三是采取循環往復、螺旋遞進的呈現方式,強化教育效果,引導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層層推進;四是設計多種活動形式,促進學思并舉、知行合一,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感悟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努力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們特別注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相結合,幫助學生建立起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的精神鏈條,在完整的歷史文化脈絡中涵養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的品德。
問: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整體內容是如何安排和設計的?
答: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按照自我—家庭—學校—社區(家鄉)—國家—世界的順序,由近及遠地設計了我的健康成長、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與公共生活、我們的國家生活、我們共同的世界等六大領域。同一領域內部,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教材將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知識領域融合起來,囊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公民意識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法治教育、國家主權意識教育、國情國策教育、國際交往教育等,整體建構教材的內容體系。
問:提高德育實效性一直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新編教材在促進學生“知行合一”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答:教材通過設計開放性的教學過程,引領道德與法治學習方式方法的革新,更多采用調查研究、參觀訪問、角色扮演、討論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讓學生在生成性的活動中,積極表達、善于思考、習得方法、努力踐行。每一課內容的展開都包含著一條引領生活經驗的線索:以“運用你的經驗”開始,把學生的個體經驗作為學習的起點;隨后的“探究與分享”等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個體生活經驗得以表達、分享,進而促進個體對自身經驗的反思,通過師生經驗、生生經驗的碰撞、共認等促進學生個體經驗的調整、擴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間”結束,力圖使教學從課堂延伸到學生更廣闊的生活領域。
問: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在教材編寫上是如何落實這一要求的?
答:首先是系統設計法治教育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遵循,以憲法精神為主線,以增強規則意識、程序意識、責任意識、誠信意識等為重點,明確學習要求。其次是采用專冊與分散融入相結合的方式,安排法治教育內容。編寫法治教育專冊,供六年級和八年級使用。第三是有機結合中小學學生生活經驗,從現實問題入手,以案例為依托,突出正面引導,讓學生體會到法治讓生活更美好。
來源:教育部網站,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