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龍應臺在《政治人的人文素養》中,用沙漠玫瑰的開放描述了歷史對一個人看待事物、認識世界的影響。她談到,一個從以色列來的朋友,帶給她一朵沙漠玫瑰——一蓬干草,真正的枯萎,很是難看。原來,沙漠玫瑰是一種地衣,針葉形,像松枝的形狀。可是,只要把它浸泡在水中,第八天,它便會完全復活。于是,她把這團枯草盛放在一個注滿水的大玻璃碗里,與兩個兒子一起開始了期盼復活的等待。
第一天,沒有變化。第二天,開始從中心往外頭舒展,有了一點綠的感覺,卻還不是綠色。第三天,實實在在是一種綠的顏色,但邊緣還是干死的。第四天,第五天……第八天,恰巧一位鄰居也遇上了這個“見證奇跡的時刻”。展現在他們眼前的是完整的、豐潤飽滿、復活了的沙漠玫瑰!這一刻,他們三個瘋狂大叫。不料鄰居在旁很奇怪地說:“這一把雜草,你們干嘛呀?”
鄰居眼中看到的是現象的本身定在那一個時刻,是孤立的。而龍應臺與兒子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們所看到的是現象和現象背后一點一滴的線索,輾轉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歷。
我深深地震撼了,腦海里不斷出現沙漠玫瑰綻放的情景。這沙漠玫瑰和學生們那么相似,起點不一樣,所處的狀態不一樣。他們中有的或許還是一蓬干草,有的已經能夠看到鮮艷的綠意,有的離盛開的期待已如此近。
我想到了我的一個學生——小凱。他完全符合老師眼中的后進生標準: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常不完成作業,成績很差。脾氣還特別不好,遇到不如意的事,喜歡用拳頭解決,同桌與他待不了一個星期便哭求調座位。他的大名常常令任課教師“聞之色變”。曾經,我不止一次地尋找對付他一勞永逸的辦法。他又打架了,我會因為他之前的表現做出定論:肯定是老毛病犯了,又去惹人家。接著對他進行一番懲罰,希望他能從此懼怕,不再“犯病”。結果,才隔了兩天,甚至有時候是第二天,他便又和同學發生矛盾。我氣急敗壞又進行一番更為嚴厲的處罰,卻不想惡性循環。如此,我不甚疲憊,他更變本加厲。慢慢地,我開始悄悄觀察他的行為,分析行為背后的動機。我發現,很多時候,他只是不懂得如何與人溝通,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愿。再然后,我發現他不懂得與人溝通,很大程度是因為他的父母對離異事件的不當處置。可憐的孩子!
從此,我開始放低自己,俯下身子為他培一方土地,盡可能為他提供進步的舞臺:同學有打他“報告”的,我定會先問清楚事情的原委,特別是聽到他的解釋后再做出決定;只要他上課舉手,我便會不限次數叫他;他完成了作業,即使書寫不夠美觀,我會“偏心”把“優”給他。積攢一定數量的“優”不僅能獲得部分特權,比如隨時喝水的特權,選擇同桌的特權等,更能兌換一定的“物質”獎勵:一本寫著老師贈言的書,一個勵志書簽,一支老師精心挑選的鋼筆等等。慢慢地,他對待學習的態度開始向積極主動轉變。更欣慰的是,我開始看到他與同學相處時的謙讓與包容。盡管這些好的行為品質剛開始發芽,顯得還很弱小。但他在變,像沙漠玫瑰,只是,沙漠玫瑰起死復生只需八天,他的成長變化卻需要接受時間的考驗,需要長長的、美麗的等待……
畢業后好長一段時間,我沒有他的消息。突然有一天我收到他的QQ留言:張老師,原諒我這么多年沒有和你聯系。我心里記著你的好。再給我幾年,我出人頭地那天回來報答你!這調調,就是他說話的語氣。這么多年過去,我依舊還記得他那張倔強的臉。十年后,我不知道他的生活能否達到世俗意義的成功,但我給他的留言是:做一個積極的人,熱愛生活的人,不用等到所謂成功那天,老師永遠歡迎你!
作者單位:重慶市南岸區城南家園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