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錢編年譜》出版發行
錢幣是反映國家經濟盛衰的一面很好的鏡子,錢幣發行量與政府對勞工和軍隊的支付能力戚戚相關。此外,對清錢的研究需要結合1644至1911年間中國宏觀經濟并對所有鑄錢局作出歷史分析。
40年前布威納博士的權威著作《清錢編年譜至雍正末年》一直是該領域的核心書籍。布威納博士的最新巨著《清錢編年譜》涵蓋了整個清朝帝國。本書第一冊詳細介紹了清錢的發展歷史及其鑄造過程,包括從象牙試錢到制錢的各階段。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在錢幣學上布威納博士找到了展示錢幣的突破性新方法,即根據不同錢局按照鑄造年份對錢幣進行排列。這種方法讓他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發現。例如,為什么順治年間的錢幣在頂部或在右邊會出現同樣的字。第二冊共有53大張折頁圖表,包含了超過6 000個錢幣拓片。圖表中每個錢幣都有標注其珍罕指數和被定義的號碼。基于此原創性研究,未來的拍賣目錄將只需列出錢幣的號碼及品質狀況即可。
自乾隆時期以后,貨幣體系變得極其復雜(國家版圖新增兩塊地域:新疆和西藏),眾多新增錢局制造的錢幣,如史料《清朝文獻通考》中的記載遠遠不足以把錢幣逐年排列。布威納博士迫切需要實際鑄幣量及年份的鑄錢報告,但事實證明追查這些資料困難重重。他認為如果鑄錢報告真有存在,只可能被保存在故宮的中國第一檔案館。數年如一日,他拜訪及請教每一位清史研究者,但始終沒有結果。終于在1996年,中國第一檔案館承認他們有含在奏折內的2 838卷鑄錢報告。這些數據最終裝訂成60大本,共43 742頁。有了這些資料,布威納博士終于可以對后續176年間的清錢幣進行逐年排列。這讓他再一次得到更多新發現:所有長期困擾著中國錢幣學家的老問題都迎刃而解。例如,之前一直沒有被列出的滿文鑄錢局的標志。

除此之外,布威納博士列出了一份詳細的數目清單,顯示從1736年至1911年每個錢局的鑄幣量。如此精準地統計及分析中國清朝時期的經濟狀況,得以讓他進行更深層的研究,用年鑄幣量除以當時總人口,即年鑄幣每個人所得的新錢。這個發現證實了相關的社會歷史和經濟記載:乾隆期間,政府每年按照人均鑄造16至18枚的新錢幣,但到了同治時期,政府連每年人均鑄造一個新錢幣都做不到。對18和19世紀東亞國家的貨幣供應做出如此精細的分析是布威納博士最杰出的研究成果,這將給世界經濟歷史學家和漢學家提供重要的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