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錢途”在哪?
Point
互聯網技術催生了許多新業態,傳統的醫療行業也開始“觸網”。互聯網醫院、“滴滴醫生”、在線問診等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手機APP、微信、支付寶上也都有醫療的身影。互聯網醫療究竟改變了什么?它的價值和明天在哪里?

在“互聯網+”的風口下,延續幾千年的古老醫學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互聯網+”掛號、咨詢、健康管理,網絡醫院等新業態不斷涌現,杭州的錢先生、北京的陳女士就很“潮”地體驗了互聯網醫療。今年2月,錢先生在浙醫一院互聯網醫院看了網絡門診,預約了心內科手術。去年10月,陳女士因骨折無法去醫院復診高血壓,于是通過“滴滴醫生”預約了北京和睦家醫院的醫生上門服務。
沒有“排隊3小時,看病5分鐘”的煩惱,沒有找不到專家的困擾,網絡門診、“滴滴醫生”等互聯網醫療新業態的出現,正在打破人們對醫療的傳統印象。
除了以上兩種新業態,“互聯網+”還“加”上了在線咨詢、預約掛號、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等等,藥品方面也“加”上了配送、提醒服務,互聯網醫療新業態還有和可穿戴、便攜式等移動醫療和輔助器具產品結合的慢病管理服務,陪老人去醫院看病的護士陪護服務,根據客戶要求定制的私人醫生服務等等。在“互聯網+”大潮中,春雨醫生、好大夫、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等應用APP,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分析了一下,令人眼花繚亂的互聯網醫療,從平臺性質劃分,大概可分為三種:一是純醫療平臺,開展醫療外圍服務;二是中介平臺,本身不從事醫療;三是網絡醫院,即實體醫院自己搭建的互聯網醫院。
這些業態基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改善了人們的醫療體驗,縮短了等候時間,遠程問診等還優化配置了醫療資源,提高了效率,擴大了受益人群。

“互聯網+醫療”的融合創新,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秋霖認為,互聯網醫療帶來的好處很多:首先是豐富了醫療信息;其次是方便快捷,特別對一些特定人群和特定疾病來說更是如此;另外是節約成本,通過互聯網信息互聯互通,控制不必要的費用。
看病難、看病貴,醫療行業痛點多,互聯網甫一介入,便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今年5月,平安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平安健康宣布融資5億美元,成為互聯網醫療行業最大的一筆融資。據稱其估值已超過30億元。投資界人士普遍認為,聚焦于人們不斷升級的健康需求,互聯網醫療投資會更加火爆。另據普華永道統計,2015年互聯網醫療行業投資增長超過100億元。
和其它“互聯網+”行業一樣,互聯網醫療在行業發展初期面臨法律法規、標準缺失等問題,盈利模式較單一。
去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最近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也提出,要引導和支持健康產業加快發展,尤其要促進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的五大融合。雖然大的政策明確支持,然而處于起步階段的互聯網醫療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為著力解決“號販子”和“網絡醫托”等社會高度關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維護公平就醫秩序,今年4月,國家衛計委等部門印發《集中整治“號販子”和“網絡醫托”專項行動方案》,明確從4月到年底集中打擊號販子,查處“代掛號”網站,取消醫生個人手工加號條。在此之前,北京市叫停商業公司掛號,醫生按要求卸載手機上的商業公司APP。
由于不占有醫生資源,不具備執業條件,一些互聯網醫療公司無法開展“望聞問切”的診療核心服務,只能開展掛號等外圍服務,一些具體政策的實施可能客觀上會對他們帶來一定的影響。
事實上,互聯網醫療公司盈利模式往往比較單一。打開一些醫療APP就能發現,上面列出的醫生大部分只開展在線咨詢,預約診療的醫生只有小部分,且其中很多醫生的掛號醫院并不是其就職的知名醫院,而是另一個私立機構的執業地點。
互聯網藥品零售試點業務也被叫停。由于試點過程中暴露出第三方平臺與實體藥店主體責任不清晰、對銷售處方藥和藥品質量安全難以有效監管等問題,不利于保護消費者利益和用藥安全,近期,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被叫停,通過互聯網向用戶銷售藥品的平臺停止直接交易業務。
陳秋霖分析,醫療行業由于攸關人的生命,從嚴監管非常必要,政策的謹慎推進有利于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很多行業發展初期都會面臨不規范、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缺失等問題,互聯網醫療行業也一樣。
與此同時,陳秋霖建議盡快研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定互聯網醫療信息甄別監管機制、互聯網醫療責任認定機制、互聯網醫療適用范圍和診療規范。同時,更多地引導互聯網醫療和傳統醫療機構融合,實現醫療的O2O模式,在確保醫療質量的前提下,發揮互聯網醫療便捷、低成本的優勢,使該行業得到更好更可持續的發展。

直播網站熊貓TV
面對互聯網醫療發展中面臨的諸多問題,業內人士指出,關鍵在于打通醫生資源和支付“最后一公里”,擁有核心服務能力,借助互聯網往上擴展,往周邊延伸。
正如陳秋霖分析的那樣,時下,互聯網醫療企業開始線下尋路,獲取醫生資源,與真實的診療行為相結合,同時發展線上和線下業務,意圖營造更多服務場景,提高用戶黏性,吸引更多用戶。
今年7月,丁香園第二家實體診所開業;此前,春雨醫生宣布在5個城市建立診所;阿里健康在實體藥店推廣“一分鐘診所”,和公立醫院合作搭建在線問診的網絡醫院;寧波云醫院、微醫集團也走到線下,開展實體業務等。
正因為清楚醫生資源的重要性,平安健康一開始便吸納核心資源。該公司市場營銷及公共關系資深副總監姚鵬介紹,公司聘請的近千名醫生都是全職醫生,均來自二甲以上公立醫院,醫生能24小時實時在線解答問題。平安健康主要營收來自于體檢業務,去年達到3.5億元。很多人體檢之后便找醫生解讀,成為其線上線下結合的一大亮點,據稱其注冊用戶、活躍用戶均超過千萬。
一些人認為,線下業務會讓互聯網企業丟掉輕資產的路徑發展優勢,沉重的資產及冗雜的管理鏈條將拖累互聯網企業,使之變成“醫療+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醫療”。然而,互聯網企業卻不這么看。
丁香園董事長李天天認為,醫療行業是一個產業鏈比較長的行業,患者需求復雜多樣。互聯網企業可以在不同的層面搜集不同層次的數據,提供相應服務,滿足患者需求。
他認為患者需求第一層次是獲取與自身健康有關的信息,第二層次是咨詢,即很多患者獲取信息后仍然不滿意,還希望跟醫生有深度的關于疾病、用藥、身體狀況的互動,第三層次是滿足那些咨詢之后需要得到醫生診療的患者,這一層次就需要有實體醫療機構滿足其需求。“只做一個線上的內容發布或者線下的診療機構,都是不夠的。我覺得‘互聯網+醫療’更多的是體現‘醫療+互聯網’,醫療有核心的服務能力,借助互聯網往上擴展,往周邊延伸。”他說。
有了醫生資源,緊接而來的是“最后一公里”在線支付問題。“互聯網醫療缺乏醫保的支撐,但如果進醫保,醫保部門和保險公司是否有能力進行費用管控,將成為一個新的問題。”陳秋霖說。
此外,因涉及信息安全,互聯網醫療公司對大數據的應用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國家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苗艷青說,互聯網公司可以“+”健康管理,用好的健康管理理念與名醫、名院合作,開發應用大數據,讓用戶享受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家庭醫生服務。當然,這也需要政府創新監管辦法,服務可以由市場提供,但數據所有權應該歸政府。
杭州創業軟件公司董事長葛航建議,一些脫敏數據應該公布,比如地區病種發病率等,對于個人數據則一定要本人同意并授權方可使用。“但無論如何,大數據得用起來,這是健康管理、精準醫療的基礎。”
談到互聯網醫療未來的發展,無論是企業方,還是從事行業研究的第三方都是十分看好的。
春雨醫生副總裁王建國表示,互聯網醫療當前仍處于未成熟的階段,未來還有很大的市場待開發,同時,互聯網醫療作為一種新興的服務模式,未來勢必會和傳統模式進行互補,其發展一定是正向的。
易觀智庫分析師姜昕蔚表示,“雖然互聯網醫療處在發展初期,存在很多問題,但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傳統醫療行業里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只要有問題存在,互聯網醫療就有其發展的空間和價值。互聯網醫療當前正在慢慢改變消費者的一些習慣,我們認為未來互聯網可能會成為醫療的一部分,成為一個基礎設施,比如未來醫療或者有一部分可以在線上完成的環節,這樣既可以改變當前醫療的固有形態,提高醫療工作的效率,又可以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我們是看好互聯網醫療的。”
因此,隨著互聯網醫療的不斷發展,打通診療服務成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方向,2015年秋,丁香園成立線下的丁香診所、平安好醫生也在推進其“萬家診所”計劃,據了解,春雨醫生也在籌備自己的線下診所,這些以線上問診服務為主要業務的企業紛紛開始拓展線下服務。
對此,易觀智庫分析師姜昕蔚表示,在醫療行為中,通常包括問診、看病、治病等環節,這才是一個完整的醫療體系,而這些企業之所以紛紛試水線下診所,其實是完善自身產品鏈的一種嘗試,同時,在醫療體系中,問診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沒有哪個企業通過問診服務能掙很多錢,而醫療的大頭在后續的診療部分,因此,企業試水線下診所同時也是對盈利模式的一種探索。
由中國互聯網創業生態服務平臺36氪發布的2016年互聯網醫療行業研究報告指出,互聯網醫療支付方與醫保打通及互聯網醫療平臺與商業保險打通,是互聯網醫療行業獲得生機至關重要的一環。
數據顯示,2015年醫療機構總收入和醫藥終端市場總和為3.8萬億元,其中商業保險支出僅有2400億元。36氪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現行醫療保險制度主要依靠社會醫療保險,在近年來個人支付部分減少的情況下,醫保呈現巨大壓力,未來醫保體系將向醫保三險統籌、商保有效補充的方向發展。
2016年,移動醫療企業嘗試以商業保險作為支付方來串聯診所、患者甚至醫院和藥店,包括就醫160、春雨醫生、丁香園、平安好醫生都在探索“互聯網+保險”的出口。另一方面,保險公司也希望通過多點布局,將“互聯網醫療+保險”打造為一個商業閉環。
2015年平安好醫生上線,標志著平安集團走向移動互聯網醫療的第一步。除了平安以外,中英人壽、中國人保財險,中國人保壽險、泰康人壽等保險公司紛紛與移動醫療企業牽手,加快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布局。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居民對健康和醫療的需求日益增大,醫療和健康將成為保險公司未來的重要盈利點,保險公司投資健康產業鏈對于整合資源,反哺保險主業具有重要意義。
就醫160首席執行官羅寧政表示,“互聯網+保險”未來存在三個方面的機會,第一,互聯網企業可以成長為保險產品的銷售渠道,讓保險的購買更加簡單、方便;第二,目前大部分商業保險的場所醫療都不太專業,未來互聯網醫療企業與保險公司可以一起嘗試保險產品的開發;第三,移動醫療企業平臺沉淀下來的海量數據,可以幫助保險公司做大數據互配,降低其賠付成本。羅寧政指出,互聯網醫療與保險公司的深度合作,有助于保險公司控費,預計未來就醫保險業務營收會達到千萬元級別。但受醫保支付環境不完善、居民就醫習慣未形成、保險產品難設計等因素影響,當前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營收還是以平臺服務、廣告收入、軟件銷售等為主,尚未通過保險業務形成較大規模的盈利。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在中國醫療領域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政府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商業保險繳費優惠等政策剛剛出臺,政策發揮作用需要時間,商業保險被廣泛接受亦需要時間。
新元素醫療首席科學家張黔指出,大健康產業很強的支撐方是商業保險,商業保險最大的痛點就是如何設計符合消費者和保險公司雙方利益的產品。
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如果賠付概率很高、賠付周期很長,那么保險公司不敢設計這樣的產品。解決風控問題首先要解決消費者健康管理問題,通過健康管理降低用戶患病風險,并將健康數據傳送給保險機構,建立個人化的保險產品。
“大健康產業需要將醫療服務和健康保險串在一起,串起來的點就是健康管理的促進,并且是由專業醫生支持下的健康管理,通過這種方式把整個產業打造出來,而不僅僅是為了促進醫療的效率。”張黔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