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燕
跨國公司的權力和非政府組織的合法性
——以“金伯利進程”為例
◎袁燕

在幾乎所有的政治學文獻中,權力的概念是應用于國家的。權力定義是:A有能力讓B去做一些如果在其他情況下B不會去做的事。我們來看一下跨國公司,可以辨別出三個不同方面的權力:工具性權力、結構性權力和話語權
與此相反,他們缺少這種表達權力的形式,甚至不斷的被非政府組織指責、被國際組織監督。在治理薄弱的情況下,跨國公司可以直接和間接地促進公共利益的和平與安全:通過支付稅金,保障和創造就業崗位,并和當地的知識和能力一起成長,跨國公司培養和提高人們的購買力,從而確保在公平的經濟環境中發揮作用,積累人力資本并促進社會凝聚力,并且增加預算或使預算保持平衡。
與跨國公司不同,非政府組織為提供公益服務增加了合法性。合法性是一個在國際關系中引起極大爭議的概念,它可以根據很多不同的標準被界定,比如經驗與標準,輸入、吞吐量、輸出規模、個人和社會標準。
非政府組織具有合法性。根據Hurd提出的最為廣泛接受的的定義,合法性是指行為者對某一條規則或制度應該被遵守的規范信仰。據推測,地方社區和國際社會對非政府組織的接納是基于它們的道德權威,同時又是基于它們的公眾利益取向和共同標準。假定的公眾利益準則往往以一定程度的價值取向為標準,但這種價值取向卻幾乎無法測出。非政府組織應該有很高程度的合法性,因為它們在不斷促進形成普遍接受的行為標準。與非政府行為者(民主)相比,國家擁有賦予自己立法、執法、司法權的法規。然而,到了管理薄弱的領域,就算是基本的法律與標準也有可能不被遵守,導致了不穩定,因為合法是每項規定的基礎。
總之,從理論上講,跨國公司和非政府組織通過三種途徑影響“和平和安全”的公益服務。通過跨國公司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私營與私營部門的合作關系;通過跨國公司和國家、非政府組織和國家之間的公私合作關系;通過三方行為者共同努力,采用包容性的辦法。
多年以來,包括美國、俄羅斯在內的國際社會,都無法找到一種方式解決關于鉆石的爭端以及非洲內戰后難民定居點的問題。其中的大多數國家都飽嘗“資源詛咒”或“充足悖論”的困擾。金屬資源的高存儲量很容易導致收入不平等、腐敗、不良治理、獨裁政府、高額的軍費開支,如同日益活躍的反叛活動或準軍事組織挑戰著政府的權威。至于鉆石,聯系了各種復雜的因素從而導致了發生在各州之間的武裝沖突和發生在剛果、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等國的反叛運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針對平民的暴力行為是這些沖突的另一個特征。
金伯利進程國際證書制度(KPCS)。經過公私行為者兩年的協商,2002年11月5日在瑞士Interlaken該項方案被40個締約國采納,條約中強調要注意贊賞工業與市民社會對于KPCS發展的重要貢獻。KPCS方案中包含對于鉆石的全面認證制度,這項制度允許全球跟蹤鉆石的進出口。KPCS條約規定,任何締結成員國都不能與非成員國開展鉆石進出口貿易,從而創建了一個封閉的的市場體系。該系統在本質上是屬于公眾的管理體制。
私人、公共部門在行動。金伯利進程提供的證據表明,國家憑借自身在某些情況下并不能夠保證和平與安全,需要依賴于其他公共和私人部門。如全球見證,通過共同努力,跨國公司等非政府組織,或借助于直接影響國家政策的政黨,或尋求強大集團的幫助,或尋求于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支持,開始在合作安排方面達成協議,以減少不利于正常鉆石貿易的外部條件。
在聯合國發布報告指出鉆石在融資沖突可發揮有效作用之后,伴隨著非政府組織和消費者抵制的活動,幾乎完全依賴于鉆石貿易的德比爾斯公司立刻做出反應,宣布它將停止在沖突地區的“開放市場”購買鉆石。德比爾斯公司在新的一年做出新的舉措,向顧客承諾它的鉆石絕非來自叛亂地區,因此是“無沖突商品”。與此同時,繼續積極回應非政府組織的投訴并與美國等國家召開就此問題聽取意見的聽證會,還與南非政府在金伯利鎮進行了磋商。
隨著其他非政府組織的加入,發起一個被非政府組織稱作“致命的交易”的綜合體。非政府組織明確指出在融資暴力沖突中血腥鉆石的重要作用。“致命交易運動”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嚴格控制鉆石貿易和防止沖突地區的鉆石流入國際市場的機制。總之,公共和私人部門,擁有完全不同的動機,卻不斷做出貢獻推動金伯利進程。
在金伯利進程中,德比爾斯公司投入與它的經濟能力的重要性相關,通過它分享的州稅收與結構能量,通過影響爭論,以及金伯利進程內部的實際協商。全球性證人暗地里,用它們的道義上的權利,使得有影響的人物的呼吁可以被提上政治議事日程,從而結束國家內部的爭端,增強穩定性。
金伯利進程顯示,在跨國公司與非政府組織的支持下,政府可以更加容易地完成國家范圍內的和平安定的構想。跨國公司能量與非政府組織的正向性的結合也可以在公共健康的范疇內進行研究。很多年來,這個領域中的公共—私人主動性已經伴隨著他們的政策制定,涌現了相當的數量。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