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落腳點”最終選定原來是因為它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從江西根據地突圍后,對撤離轉移到哪里、落腳點在哪里,當時的決策層心中是沒有底的。1935年9月上旬,紅軍經岷山,突破甘肅甘南門戶臘子口,抵進哈達鋪。在這座處于隴南宕昌縣的普通小鎮,意外地引出一個改變紅軍命運、奠定革命未來的重大發現,那就是在小鎮郵政所發現的一摞舊報紙。
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從報紙中得知:在距此地西北方向的陜西北部,有劉志丹等人領導的紅二十六軍5000余人和六七個縣域大小、十數萬民眾的蘇區根據地存在而且非常活躍。同時該報還披露:“赤匪”徐海東等人領導的紅二十五軍3000余人已與紅二十六軍在陜北會合。這一消息使迷茫中的紅軍看到了希望,毛澤東因此做出了向陜北進發的決策。
隨后,紅軍從哈達鋪出發,粉碎敵人的追擊,于9月20日占領通渭縣榜羅鎮。黨中央在榜羅鎮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確定紅軍繼續北上,把落腳點放在陜北,將陜北蘇區作為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
(來源: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