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建強+李燕+宋緯
【摘 要】分析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通專結合、素質與技能并進”的“2.5+0.5”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
【關鍵詞】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 通專結合 素質 創新 技能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C-0053-03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以推進素質教育為主題,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重點”的指導思想;《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關于進一步落實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具體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促進協同育人”為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兩個重點任務。由此可見,推進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高等學校夯實創新創業教育基礎的重要舉措,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
一、現有的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通用技能”未能緊跟汽車產業、汽車行業發展需求。廣西要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進程,應將新能源汽車列入汽車工業發展的重點工作,而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比重也越來越大。此外,隨著汽車消費者消費觀念的日臻成熟和個性化改裝的發展趨勢,促使二手車銷售、汽車精品銷售快速發展,成為車企利潤主要來源。
而現行的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僅僅是培養學生傳統汽車銷售技能,這個“單一”的“通用技能”的培養遠遠不能適應因汽車產業升級和汽車行業發展所帶來的新能源汽車銷售、二手車銷售和精品銷售等“多元化”崗位對從業人員的“多項”“專項技能”要求,導致畢業后從事這些崗位工作的學生由于專業基礎較為薄弱,往往很難勝任工作或是適應期較長。
(二)“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不能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一直沿用的“2+1”兩段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就是將學生在校三年時間依次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即第一、二學年在校內學習;第二階段即第三學年到汽車企業相關崗位進行頂崗實習。由于在校學習期間均未接觸今后的工作崗位、就業環境,不清楚成功就業自身應具備的素質、知識和技能,不了解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就業前景,因而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對基礎課程不重視、核心課程學習力不從心,導致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未能得到很好掌握,很難達到企業用人的高要求。
此外,近年的調研表明,本專業學生到相關就業崗位實習,一般僅需要4-5個月就基本掌握該崗位基本技能,而第二階段安排為期1年的時間到汽車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反而在第六學期學生往往會覺得自身能力已經具備,但是企業補貼、工作環境等達不到預期而頻繁換崗、換企業實習,導致學生頂崗實習情況不穩定,也增加了學生管理的難度。
(三)職業素質“短板”制約專業發展。經過對汽車企業用人單位、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歷屆畢業學生廣泛而深入的調研,對調研結果進行分析,發現用人單位均提出要加強素質方面的教育的建議,絕大多數企業認為員工的素質甚至比技能更為重要。而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僅僅是通過設置溝通技巧、禮儀基礎、人文素質等一些素質類理論課程的學習來完成職業素質的培養,因素質教育未能很好地滲透于職業技能培養當中,素質培養與技能培養相脫節對學生職業基本素質的培養很難達到預期效果,職業基本素質較為薄弱這個“短板”已經成為制約專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此外,由于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學生參與教改科研項目較少;校運會、文藝晚會、協會活動、社團活動、各類講座等第二課堂活動未全面鋪開;同時未配套制定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的激勵機制,學生的人文素質、科學素質、專業素養較為薄弱,創新意識、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不強,這也制約了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學生的職業崗位提升。
(四)專業技能未能緊扣就業崗位工作。汽車產業政策的松綁,使得汽車超市、名車店等多個汽車品牌混合銷售取代“汽車4S”店為代表的單一汽車品牌銷售成為汽車銷售發展趨勢,這就對學生專業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現行的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僅僅是強調技能的培養,未能融入本專業校企合作項目如豐田、福特、日產、通用、大眾等知名汽車品牌的產品知識、作業規范、標準流程、職業素質。更沒有針對現有的設備、場地進行課程的開發,專業技能往往只針對某一品牌車型,知識單一、流程單一,未能滿足正在快速發展如名車坊、汽車園區、汽車超市等快速發展新興汽車銷售企業對汽車人才的高要求。
二、“通專結合、素質與能力并進”的“2.5+0.5”人才培養模式
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被廣西教育廳評為2014年度廣西高等學校優勢特色專業,借助建設項目專項經費,在“學院合作發展理事會”和“學院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根據對廣西汽車行業企業調研、教師深入企業調研以及歷屆畢業生的就業反饋情況,并結合學生的綜合素質、師資情況、教學條件、汽車行業發展趨勢,以及汽車產業政策的變化,同時在對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就業崗位(群)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以素質能力培養為主題,大膽創新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了“通專結合、素質與能力并進”的“2.5+0.5”人才培養方案。
(一)“通專結合、素質與技能并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所構建的“2.5+0.5”人才培養方案,采用“專通結合,素質與技能并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這種培養模式將職業素質的培養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把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有機結合,實現學生學習與就業有效銜接,同時通過開展社團活動、各類講座、專業技能競賽等第二課堂活動,以及制定學生參與活動的激勵機制,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從而提高職業能力。
該人才培養模式將三個學年依次分為兩個階段,采用工學交替的方式進行組織實施教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根據職業能力的形成過程,將職業能力的培養分為基礎通用能力→專項能力→綜合能力三個步驟來實施,具體如下:
1.第一階段:第1-5學期在校學習
基礎通用技能的培養(第1、2學期):本階段主要是設置公共文化課程、素質類課程和側重結構方面內容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能力和專業基礎能力。在此環節主要是以“發動機實訓室”、“汽車底盤實訓室”、“汽車電氣實訓室”等實訓室為實訓教學平臺,通過課內實訓、校內專項實訓,采用“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組織與實施,通過將基礎文化素養教育融入職業素質模塊、將專業基礎知識融入專業基礎技能模塊,在理實一體教學中實現學生基本文化素質、基本職業道德和專業基礎技能相結合的培養。
多個專項技能的培養(第3-5學期):為了滿足學生“多元化”崗位就業的需要,以汽車整車銷售、二手車銷售、汽車精品銷售、汽車維修服務接待、汽車配件管理、汽車客戶服務、汽車保險專員等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并將這些崗位能力進行整合,設計開發了汽車整車與汽車精品銷售模塊、汽車服務接待與配件管理模塊、汽車保險與營銷策劃模塊、汽車銷售企業管理4個專業技能學習模塊,學生通過專項技能訓練,掌握對應崗位的基本職業技能和基本職業素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適崗能力,同時滿足學生多元化就業崗位的現實需要。
2.第二階段:第6學期在企業頂崗實習
崗位綜合職業技能的培養(第6學期):學生經過了專項技能的訓練學習,基本具備多就業崗位的基本技能和職業的基本素養,故本階段安排學生到汽車相關合作企業學生意向就業崗位進行頂崗實習,使學生通過實際生產崗位的頂崗實習,增強綜合職業能力,提高適崗能力,保證實習崗位與就業崗位的“短距離”對接。并采用“雙導師制”由專業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負責對學生進行實習指導,企業能工巧匠組成的兼職教師團隊教會學生“怎么做”,而專任指導教師則負責解答學生實習中“為什么這么做”,為畢業后的上崗就業奠定基礎。
(二)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從2003年以來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的人才培養均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進行了動態的調整、完善,經歷了從單項技能到多項技能、單一方式到多元方式的“點→線→面”三個層級人才培養發展歷程,如圖2所示。
點:2010年之前,主要是通過開設理論環節與實踐環節分離的核心課程這種單一的方式進行單項技能培養,培養重點僅僅是單項技能,故稱之為技能點的培養。
線:2010—2013年,主要是通過開設理實一體化核心課程以及一些職業素質類課程進行“單項技能+職業素質”的培養,由于主要培養單項技能和職業素養兩個重點,兩點一線,故也稱為技能線的培養。
面:從2013年至今,則是對核心課程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采用項目化教學,同時與東風日產、長安福特、一汽大眾等知名品牌企業合作進行專業人才訂單培養,并通過“日產實訓中心”、“福特實訓中心”、“一汽大眾實訓中心”等校企合作實訓室和“6S汽車技術服務社”等生產性實訓基地模擬實訓;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職業技能競賽;校外實訓基地頂崗實習,以及鼓勵學生參加校運會、文藝晚會、協會活動、社團活動、各類講座等,以多元方式進行“多技能+素質名片”專業人才的培養,由于主要是培養多項技能、職業素質、創新能力、創業意識等,這種綜合能力的全面培養也稱之為技能面的培養。
目前,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采用的“通專結合,素質與技能并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將本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遞進式進行職業能力培養,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全程融入職業基本素質,經過了“職業認知→崗位認知→崗位實訓→職業體驗→頂崗實習”五個過程,最終培養“多技能+素質名片”的專業人才,具體實施過程見表1所示。
三、“通專結合、素質與技能并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點
(一)“通專結合”,設置四個專項技能模塊滿足“多元化”就業崗位需要。在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了素質類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術基礎課程來培養學生的通用基礎技能,同時還設置了汽車整車銷售與汽車精品銷售、汽車維修服務接待及配件管理、汽車保險與營銷策劃和汽車營銷企業管理4個專業技能模塊,培養學生汽車整車與汽車精品銷售、維修接待(SA)、配件管理、車險銷售、企業管理等專項技能,“通專結合”,滿足汽車行業發展的多元化崗位的需求。
(二)“素質與技能并進”,突破職業素質“短板”提高就業競爭力。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職業認知、崗位認知、崗位實訓、職業體驗、頂崗實習完成人才的培養,并且全程融入職業基本素質的培養,配套開發了“汽車銷售禮儀訓練手冊”,并構建了“素質類課程實訓”→“職業素質融入專業技能課實訓”→“職業基本素質專項實訓”遞進式提升的職業基本素質培養路徑和“專業通用基本技能→專項技能→崗位綜合職業技能”漸進式專業技能培養途徑。還借助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2014年廣西高校優勢特色專業建設經費建設了集汽車銷售、維修接待、二手車銷售、汽車精品銷售、配件管理與銷售模擬實訓教學、科研、創業、課程開發、培訓功能的“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實訓中心”和“服務禮儀實訓室”,保障素質與技能實踐教學環節的順利實施。同時,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活動切實提高了創新能力、創業意識。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突破本專業學生職業基本素質“短板”的高素質,滿足汽車行業發展對從業人員高素質、多技能要求,促進專業發展。
(三)“2.5+0.5”,職業認知與崗位認識兩環節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第一個階段(第1-5學期)在校學習期間,在學生剛入校則通過專業教育、企業專家宣講、優秀畢業生座談、企業參觀等多種形式,讓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學生對今后所從事的職業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同時在第二學期學生完成“汽車發動機構造”、“汽車底盤構造”等專業技術基礎課程的學習,具備一定的專業通用技能后,期末最后兩周安排學生到汽車企業相關崗位進行教學見習,讓學生對今后所從事的工作崗位所需素質、知識、技能,就業環境和發展前景等有一定的認識,通過職業認知和崗位認識,進一步提高學生今后專業學習的積極性。
而設置“2.5+0.5”人才培養模式,僅安排第六學期到汽車企業進行頂崗實習,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頂崗實習的穩定性。
(四)校企資源整合,滿足因政策松綁而帶來的多品牌混合汽車銷售求。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增加了新能源汽車銷售和多品牌汽車產品性能介紹等相關內容。并整合校企合作的豐田、日產、福特、通用、奧迪、大眾等多品牌、多車型資源,開發《校企合作品牌車型產品性能介紹》校本特色教材及資源庫,并實施于教學當中,適應汽車產業升級和汽車產業政策“松綁”帶來的新能源汽車推廣、多品牌混合銷售對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的高要求。
【參考文獻】
[1]李燕.基于素質本位能力觀視角下多課程整合與實景融合的課程改革與實踐——以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為例[J].高教論壇,2015(4)
[2]李燕.基于“6+2”為基本原則的高職課程整體設計[J].廣西教育,2012(1)
【基金項目】2014年廣西高等學校優勢特色專業“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建設項目研究成果(桂教高教〔2014〕52號)
【作者簡介】龍建強(1975— ),男,廣西藤縣人,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工程師。
(責編 盧 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