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榮 韋銀幕
【摘 要】分析現階段五年制高職教學存在的問題,結合高職數學教學課程的改革,探索中高職銜接五年制高職數學課程體系的建設。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 五年制 高職數學 課程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C-0062-02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教學理念一直在向著社會需要化的程度發展,于是五年制中高職教學方式成為各大院校培養社會性人才的一種模式,也成為我國現代化中高職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隨著社會實用性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其教育規模也在逐步地發展和壯大,因為這種教育體系不僅滿足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和諧穩定與發展的要求,也符合家長和學生的心理需求。本文通過分析五年制高職教學的現狀及問題,結合高職數學教學課程的改革,對中高職銜接五年制高職數學課程體系的建設進行深入探究。
一、五年制高職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意識差。進入五年制高職院校就讀的學生年齡小、基礎差,對數學的學習與認識不到位,不懂得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及文化價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再加上高職院校學習的內容要比初中數學課程增加許多,學生又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沒有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因此,學生的心理負擔很大,沒有學習興趣和自信心,自卑心理比較嚴重,出現厭學現象。
(二)老師管理不到位。五年制高職學生大多都是因為成績不理想,沒有考到如意的高中而選擇就讀高職院校,所以部分老師在心理上不太重視,認為學生的成績也很難得到提高,只要完成學業走上社會參加工作就行了。這種心理導致他們的教學行為變形,給學生的學習態度帶來很壞的影響,甚至使一些學生產生了“混”的心理,為他們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了隱患。
(三)教學教材不連貫。五年制高職教學的模式一般是采用中高職相結合的方式,這樣學生入學后先進行中職課程的學習,有利于學生由淺入深地逐步過渡,其教材也是前幾個學期學習中職教材,這時要完成初等數學的學習,然后再進行高等數學的探討。這兩個階段不論是從教學上還是從教材上所采取的都是兩種方式,看似沒有問題,但其中所缺乏的就是兩個階段之間的銜接與過渡,因為兩個教材、兩種教學方式都是按照不同的大綱及方法各自為政、獨立安排的,沒有顧及彼此的連續性和統一性,沒有一個整體系統的設計,學生學習起來會有一種“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
二、五年制高職數學教學問題的整改措施
(一)差異教學,因材施教。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剛剛畢業的初中學生,他們正處于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特殊時期,對于各項事物都非常的敏感,在思維方式和興趣愛好上也有自己獨特的喜好,而且他們的數學基礎也不一樣,而作為高職老師,一定要善于把握學生的異常動態,并及時進行調整,不能因為某個學生調皮、搗蛋而放棄。學生總有他們所擅長的一面,老師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善于發現、挖掘和引導,為他們制定出不同的教學策略和評價標準,讓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
(二)分類教學,相互滲透。五年制高職教學是為社會培養實用性人才的專職學校,所以其專業課所占的比重較大,如果數學教學不能與專業課程很好地融為一體,就很難讓學生做到消化、理解和吸收,所以對于數學教學的安排,要與專業課相協調,不能發生時間順序上的顛倒和脫節,使專業課用到了數學知識,而數學教學卻還沒有講到,這樣就會讓學生摸不著頭腦。為此,教師要對課程的安排及刪減進行合理的布置,一定要根據其專業課的需要進行適當的刪減,還可以進行跳躍式的教學,也就是說可以進行分類教學,把握好其深度和廣度,采用分類推進的教學方式,使每個專業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比如,機械專業的學生因為要進行機械制圖等專業課程的學習,而數學教學中也有立體幾何的章節,這時專業老師就可以與數學老師相協調,把立體幾何這一章節優先安排,這樣兩種課程進行整合、融入,就可以讓學生學習起來比較輕松。
(三)提高數學教師的素質。在整個教育體制改革中,老師可以說是課程改革的主要推動力,作為五年制高職數學老師,如果在對數學教學的認識上不到位,專業素質不進行提升,就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整體質量。因此,針對五年制高職數學教學的特點,要對老師提出進一步的要求,不僅要求他們認真地備課、仔細地教學,還要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把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與專業的實踐經驗結合起來,用實際的實例來做課堂教學的解析,提高自身的素養,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這樣才能促進老師隊伍的可持續性發展,使學生學到更多、更實用的知識。
三、五年制高職數學教學課程體系建設的措施
(一)課程體系的制定要標準化。課程制定的標準是課程建設的依據,更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是五年制高職數學教學體系建設的首要任務。其依據的標準必須經過相關的調研,了解各個專業的實際情況以及走向社會后企業崗位的需求,并結合學生的本身差異進行合理的制定。而且數學教學體系的制定一定要本著培養文化素養,服務專業技能,利于終身發展,也就是說一套合理的高職數學課程體系一定是兼顧育人功能與專業特點的,能讓學生在數學課程的學習中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所以其課程定位、教學安排、考核及評價方法等都必須經過全方位的細致設計,才能體現出五年制高職數學教學的意義。
(二)教材體系的編制要綜合化。教材是一切教學的基礎,所以教材的編制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五年制高職院校也不同于其他院校,它不僅要注重文化的培養,更重要是要學以致用,因此在教材的編制上一定要體現出這個特點。教材可以分為基礎版塊和應用版塊兩部分,基礎部分是為應用部分打基礎的,是為專業課的深入做準備的,而應用部分則是以基礎部分為依據,所以基礎部分在所有的專業中都可以設置,而應用版塊則可以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而有所側重,如上面所舉的例子,對于機械專業的學習,其數學教材的重點就可以放在對立體幾何的學習上。另外,隨著我國計算機應用技術的不斷推廣,在教材的編制上也可以融入一些現代化的媒體教學,這樣就能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提高自身素質。
(三)教學體系的理念要創新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不能適應當代青少年心理的需要,要想讓高職學生融入課堂中,就應對教學理念進行創新。
1.營造課堂氣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高職學生都是剛剛從初中階段邁進高職的大門,其心理上還沒有達到十分的成熟,還沒有脫離愛玩的特性,而且數學教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較枯燥的學科,所以數學課堂不要太嚴肅。高職數學老師應活躍課堂氣氛,發揮學生的特長,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出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踴躍回答問題,積極發言,把課堂當作自己的天地,才能在寓教于樂中學習更多數學知識,使數學水平得到提升。
2.創設學習環境,變換教學方式。數學老師可以根據各個專業學生的特點,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產生學習興趣。多樣性教育是吸引學生興趣的關鍵,老師可以結合現代化的教學工具,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方式,吸引學生,讓學生在享受多媒體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樂趣;還可以運用情景教學的方式,巧妙地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思考,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和拓展性思維,另外,還可以引用身邊實際性的例子來作為數學課程的引導,提高數學教學的生活性,讓學生發現數學知識就在身邊,提高數學教學內容的吸引力。
3.成立學習小組,開展專業研究。老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不同性格特點,組織一些數學學習興趣小組,讓學生在與自己脾氣、性格都相投的團隊里去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老師還要教會學生運用數學理論的知識去洞察社會,挖掘數學知識的內涵,讓學生從中學會面對各種問題、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還要引導學生具有團隊合作意識,開展豐富多彩的專業性學習研究。比如,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可以組織市場調研,通過對各種商品的了解去學習銷售的技巧;財會專業的學生,可以到一些企業進行實習,學習財務管理的流程及成本等的核算方法。另外,還可以利用年輕人之間爭強、好勝的心理,讓不同小組之間進行一些針對本專業的競賽,以提高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競爭意識。
4.培養開放性思維。剛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還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思維模式也沒有定型,對未來充滿了好奇、期待而又懵懂,就像是一張白紙,老師一定要讓他們在這張白紙上根據自己的意愿描繪自己的人生藍圖。比如,有的老師總是把自己心中最美好的愿望強加給學生,讓他們好好學習,提高成績,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但這時的學生對“有用”兩個字沒有深入的理解,導致一些學生只追求成績,死讀書。因此,高職數學老師應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讓學生學會體驗生活,從生活中挖掘數學知識,從數學知識中獲得樂趣,從而讓他們把自己變得更加的真實、自然。
(四)評價體系的方式要合理化。合理的評價方式對數學教學起著激勵和促進的作用。評價可以分為階段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數學老師可以采用多元化、多樣性的評價方式,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客觀的評價,而且對于學生的評價一定要突出其發展性,因為各個學生的特點不一樣,如果評價比較片面而單一,就會令學生喪失學習信心,尤其是對于數學學習的評價,必須做到全面性、綜合性,比如有的學生平時學習非常努力,但考試成績不理想,而有的學生考試分數非常高,但應用能力跟不上等,所以對這些學生的評價一定要顧及到成績、能力及表現三個方面。當然可以根據各個專業的需要,對各個方面所占的比重可以有所不同,其目的并不是要評價某個學生的優劣,只是激勵他們學習的一種方式,同時,老師也可以根據評價反饋的結果進行課程的調整與改進。
【參考文獻】
[1]何建勇.五年制高職電氣自動化文化基礎課程體系銜接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3)
[2]李亞杰.中高職銜接的職業院校數學課程體系建設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14(23)
[3]董綠英.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制約因素及發展對策[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4
[4]韋銀幕.中職與高職數學課程體系銜接模式的構建[J].廣西教育,2015(47)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A類重點項目“中職與高職數學課程體系銜接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15A048)
【作者簡介】劉少榮,女,廣西桂林人,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講師,碩士;韋銀幕,男,壯族,廣西環江人,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生。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