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鍇
【摘 要】回顧國內外教師自主理論的相關研究,梳理和歸納教師自主與教師發展的關系,選取廣西的高職青年英語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并開展調查研究,以了解這一群體自主能力的現狀、遇到的困難與阻礙,并提出解決建議。
【關鍵詞】高職 青年英語教師 教師自主 教師專業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C-0119-03
20世紀60年代,“自主(autonomy)”這一概念開始被外語教育研究者引入,并慢慢被了解、熟悉。Holec于1981年出版了專著《論外語學習的自主性》,這一概念變成外語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而學習者自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自主,教師自主是實現學習者自主的前提。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外語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高吉利、李秀萍認為,教師自主是一種能力,且是有效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一能力主要體現在教師對教學環境、教學情境(包括課程、課堂、課程目標等)的創建、控制、支配、決斷、評判、反思等方面。
一、研究背景
高吉利、李秀萍2011年的調查研究對國外相關研究進行了非常清晰的梳理和綜述,指出國外研究者對于教師自主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教師自主的涵義、自主型教師的特征、教師自主與學習者自主的關系、教師自主的分類以及影響教師自主的因素等。在二語習得領域,關于學習者自主性的研究已經十分顯著,越來越多地國內的學者也開始對教師自主性進行理論梳理與討論(姚計海、錢美華,2004;錢曉霞,2005;黃景,2007)。樓世洲、張麗珍(2007)則研究了教師專業自主所面臨的困境,并提出解決思路。而近幾年國內學者更多是從實證研究的角度對教師自主性進行研究(安琦,2011;陳穎,2011;高吉利、李秀萍,2011;吳書芳,2011;李四清,2013)。教師自主的重要性與方法已經無需再次論證,然而絕大多數前人的研究都是基于本科或更高層次的院校的教師來進行的,針對高職院校教師特別是青年英語教師這一群體所展開的相關調查研究卻寥寥無幾,什么樣的解決途徑適合高職院校的青年英語教師則是我們需要探討的。
二、研究設計與方法
研究內容:目前廣西高職院校青年英語教師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現狀(自主程度);了解該群體教師自主性維度受哪些因素制約和影響;提出適應該群體教師自主發展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最終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研究對象:廣西區內10-15所高職院校的40歲以下(含40歲)青年英語教師。
調查工具: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李克特五級量表),并輔以半開放式訪談作為補充。問卷設計綜合參考了高吉利、李秀萍(2011)、安琦(2010)、李四清(2013)所采用的調查問卷,在此基礎上結合廣西高職院校的具體情況做了相應的調整和修改。
數據采集:在設計完問卷之后,由課題組的所有老師一起行動,利用與區內其他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的聯系,將問卷以紙質或電子的形式發放給其他院校的老師填寫。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得出平均值M和標準差SD。
三、數據整理與討論
本次發放問卷共計120份,回收問卷103份,其中有效問卷98份。在設計問卷時,我們有意識地將問卷問題分模塊化,便于統計和分析。除了對調查對象的職稱、教齡等基本信息做梳理外,我們還將問卷分為幾大模塊來調查高職青年英語教師的自主性。
(一)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時的自主性。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高職青年英語教師能自主安排課程,并做好相應的時間規劃(M=3.70),在教學目標與教學計劃的設置方面,被調查教師也表現出較強的自主性(M=3.07)。在設置語言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很多的,教師在制定教學大綱的時候表現出的自主性體現出教師能較好地明確教學大綱的內容和教學目標。
(二)教師在選擇教學材料、教學工具、教學方法時的自主性。在關于教師選擇教學材料與教學方法自主性的研究這一塊,我們根據表2可以看出,被調查的青年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選擇上,擁有最高的自主性(M=4.30),并能夠較好地設計教學步驟(M=4.11)。在“教學工具與教學手段的使用”以及“教學材料的選擇”這兩個方面,教師表現出的自主性也是比較高的,M值分別達到3.52和3.44。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越來越多的教師能夠突破傳統教學資源的局限性,自主開發和整合其他教學資源(M=3.74),更好地實現教學的針對性。然而,大多數教師對于課外教學活動安排的自主性表現得卻不是十分理想(M=2.89),這說明許多教師的理念轉變得還不夠,始終認為搞好課堂內的教學即可,而忽略了課外教學活動安排的重要性。
(三)教師對學生課堂內(外)表現評價的自主性。從表3可以看出,在對學生課堂內(外)的表現做評價時,絕大多數青年教師都能自主地對學生做出總體評價(M=4.07)。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內的評價和課堂外表現的評價的自主性體現出相似性(M=3.48和M=3.26)。除了課堂內(外)表現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可以通過測試手段進行,包括筆試和口試。調查表明,教師在決定口試評價標準的自主性(M=3.63)遠高于決定筆試評價標準的自主性(M=2.63)。這表明在口語測試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形式和標準更多樣化一些,然而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筆試評價體系往往具有單一性且不利于形成性評價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