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芬
【摘 要】分析傳統教學模式下高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并以此為依據對高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措施提出建議。
【關鍵詞】高職 計算機專業 教學模式 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C-0141-02
受傳統教學模式與方法的影響,高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有鮮明的傳統教學的特征。就師生關系來說,主要表現為傳授和服從的關系;從教學主體上來看,通常是以教師為活動主導,學生則為單向性接受方;在教學方式上,以教師指導為主,實踐環節較為薄弱。很明顯,這不符合高職計算機應用專業培養實用技能人才的教學需要,也違背了以學生為教學活動主體的原則,影響了高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在高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過程中,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實踐教學。
一、高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觀念有待更新。一般來說,高職院校旨在培養高技能復合型技術人才。但就當前情況來看,諸多高職院校及其教師都固守傳統教學觀念,重理論輕實踐。基于這種思想觀念,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也更加重視理論學習,忽略實踐技能的重要性。因此,在缺少實踐操作機會的情況下,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大多具備較好的文化理論知識,而計算機應用技能尤其是程序設計、調試和維護等方面的能力較差。這樣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計算機應用人才往往很難有效滿足市場需求,計算機應用專業的教學有效性也不強。由此不難看出,高職院校在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過程中,應當更新教學觀念。
(二)課程設置有待完善。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仍然繼續使用以往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在這種模式下,計算機應用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都較為落后。例如,學校開設的文化課多于專業課,理論課多于實踐課;教師主要采取“灌輸式”傳授計算機應用理論和技術知識,教學效果不佳。同時,高職院校沒有及時更新教學設備和軟件,學生很難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接觸到先進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和方法,加之許多計算機都開始老化,因而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因此,實踐課堂的教學效率不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師資隊伍有待優化。眾所周知,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是影響教學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除了要具備扎實的計算機應用專業知識,也需要有較高的計算機應用技能。但是,目前高職院校教師大多有較好的計算機應用知識儲備,但實踐經驗較少,實際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計算機應用專業師資隊伍綜合素質不高,專業師資力量較弱,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穩步發展。由此可見,為了深化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模式改革,高職院校有必要優化師資隊伍。
二、高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措施
(一)更新教學觀念。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高職院校都沒有充分重視辦學理念,沒有根據辦學宗旨來開展教學工作,以至于很多改革制度和措施都流于形式,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因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計算機應用專業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因此,高職院校應當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完善辦學理念,優化規章制度。在改革實踐的過程中,多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理論,并根據具體教學情況和需要加以改進、完善,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制度,以便教學工作的開展有章可循。同時,為了充分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教師樹立學生為主體的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思想,并將其落實到各個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教學環節當中去。例如,在設計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方案、確定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計劃的時候,對開設的課程要順應企業對崗位能力的要求,將傳統的“學科為本”向“能力為本”的課程體系轉變。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心理特征進行分析,并以此為依據來適當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合理優化教學方案和教學手段,以便學生能夠通過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真正學到知識,充分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
(二)完善課程設置。由于當前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既不利于有序開展教學工作,也不利于提升教學效果,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完善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設置。具體來說,高職院校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展開相關工作。
第一,要優化專業課程設置。為此,在設置專業課程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將當前計算機應用專業的教學情況作為必要依據,并結合計算機應用專業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綜合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與認知能力,以提高課程設置的針對性和可行性。同時,為了增強計算機應用專業的教學有效性,充分提高學生的就業率,高職院校有必要堅持就業導向,收集、分析相關市場信息和行業數據,并以此為依據設置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
第二,要明確專業知識走向。學生要具備較好的實踐操作能力,扎實的基礎知識學習至關重要。因為,學生只有真正掌握、理解了專業基礎知識,才能夠將其運用到實踐操作過程中,才能夠有效增強計算機應用技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因此,在確定知識方向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應當確保計算機應用專業理論與實踐課程并重,最好做到實踐為主、理論為輔,以便學生既有過硬的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又有較高的計算機應用技術水平。
(三)優化師資隊伍。作為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隊伍綜合素質對學生全面發展有著較大影響。因此,為了全面提升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的技術水平,高職院校需要先抓好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提高專業教師的綜合素養。
首先,要提高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的準入門檻。例如,在進行人才選拔時,既要對其計算機理論知識進行考核,同時也要對其基礎程序設計能力、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調試和維護能力進行考察,以確保選用的教師既具有較多的專業知識儲備,也具備較強的基礎能力和專業能力,能夠滿足實際教學需要。
同時,要定期組織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進行培訓和到企業實踐,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技能。通常,培訓時間可以依據實際教學情況而定,培訓內容包括計算機應用理論和實踐操作兩部分。具體來說,在培訓過程中,要向教師介紹國內外先進的計算機應用理論和教學方法,并傳授教師當前使用廣泛的計算機應用技巧,適時安排教師進行計算機操作訓練和教學演練。同時,在結束培訓課程后,對教師進行考試,將考試成績和教師薪資待遇直接掛鉤。鼓勵教師深入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的一線,了解行業企業相關崗位的工作和技術特點、崗位職責和操作規程、用人標準及管理制度等,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
其次,要定期對教師進行考查。考查時間通常以周、月等為單位,考查次數可以一周一次,也可以兩周一次。考查內容主要圍繞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情況、教學進度和教師教學水平等幾個方面展開。考查方式分為學生評價、教師互評和教師自評三種。如此一來,可以較全面地了解教師教學情況,有助于教師進一步改進教學工作,同時也可以激勵教師增強責任意識,使其主動完善教學工作。
再者,要深化教師管理。高職院校可以建立專門的教師管理機構或者部門,對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和安排進行統籌管理。這樣一方面可以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合理安排、統籌規劃,有利于減少不必要的教學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時解決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有利于教學工作更有序地開展。
(四)深化校企合作。為了提升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除了要做好基礎的技能課程教學工作,還需要為學生提供實訓平臺和機會,以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深化理論知識,靈活運用計算機應用技能。因此,為了確保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高職院校要加強和周邊企業的溝通、交流,并積極與優秀企業建立長久合作關系,適時輸送學生去企業參加實訓。同時,在實訓的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在企業現場設置教學課堂,適時加以引導,使學生能邊學邊用、邊用邊學,靈活運用所學的計算機應用知識和技巧解決實踐操作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從而更好地深化、理解課堂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張宏憲.高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電子制作,2013(15)
[2]張克柱.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