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貧困農民脫貧的關鍵是思想脫貧,是綜合素質和勞動技能的提高,而這需要教育;農村成人教育是扎根農村,面向廣大農民的一種教育形式,扶貧應發揮農村成人教育的作用。
【關鍵詞】貧困農民 教育扶貧 農村成人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C-0177-02
我國的貧困人口主要生活在農村,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成人教育是扎根農村,以廣大農民為主要教育對象,提高農民素質與勞動技能的一種教育形式。在消除貧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農村成人教育大有可為。
一、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我國經濟雖有長足進步,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在一些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山區的人們還因各種各樣原因,溫飽問題都沒能解決,他們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短板。“必須時不我待抓好扶貧開發工作,決不能讓一個貧困地區和一個貧困群眾掉隊。”這是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提出的。習總書記的講話為扶貧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要完成國家扶貧攻堅總體部署,必須多管齊下,不僅要加大對貧困地區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還應把教育扶貧作為扶貧攻堅的優先任務,以提高貧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為重點。
二、扶貧與成人教育的關系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中國大地掀起了一場鄉村建設風潮。在其中的代表人物晏陽初先生看來,中國農村的主要問題在于民眾的愚昧落后,也就是他所說的四大病象—— 愚、窮、弱、私,解決之道就是教育。通過“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培養有“知識力、健康力、生產力、團結力”的新民,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改善其生活,又提高國家綜合實力。晏陽初先生所述的農村景象在今天一些地方仍能見到,其教育扶貧,教育救國思想也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目前扶貧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以物質扶持、產業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硬扶貧”。實踐證明,這樣的扶貧方式效果不甚理想,雖能解一時之困,但由于沒能轉變貧困農民的思想觀念,沒能教會貧困農民一定的生存技能,也就是說,沒能解決晏陽初先生所說的“愚、窮、弱、私”問題,因此,并不能徹底改變貧困農民貧窮落后面貌。曾有一些貧困地區,每年冬季來臨前,政府有關部門會為貧困農民送去被子、衣服等過冬物品助其過冬,但冬天一過,許多人就會將這些物品賣了買酒喝。他們似乎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認為政府來年還會扶貧,繼續給他們送溫暖。此外,一些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居住區生存條件惡劣,不適合人類生存,政府動員當地人搬遷到生存條件較好的地方居住,一些人卻不愿意。他們寧愿受凍挨餓也不舍鄉土。這只能說是思想觀念問題了。產業開發雖也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方式。但產業開發并不是每個地方都能進行,而且產業開發需要的也多是些有知識、懂技術的勞動者。由此可見,輸血式扶貧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人口的貧困問題,甚至陷入了“年年扶貧年年貧”的怪圈。
另一種方式就是誠如晏陽初先生所主張的通過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綜合素質,讓貧困農民想脫貧,有能力脫貧。相關研究表明:人的收入與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關系。缺知識,少技能的人干著重活、累活、臟活,收入卻不高。此外,一個人受教育程度不僅與自身有關,而且對孩子成長亦有重大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更愿意出錢、出力、花時間教育、培養孩子,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的科學素質,從而阻斷貧窮的代際傳遞。因此,教育扶貧是真正的“授人以漁”,能幫助貧困農民提高自身“造血、活血功能”,斬斷“窮根”,徹底改變貧窮落后面貌。
農村成人教育的教育對象是廣大農民兄弟,在幫助廣大農民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掌握知識、技能,提高創業、就業能力,從而擺脫貧困,增強自尊、自信力有著獨特的作用。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農村成人教育非常重視,農村成人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其形式逐步多樣化,從最初的掃盲班、夜校,到后來的農村職業教育、農廣校及近年的各種農民培訓項目工程,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日益豐富和完善。這為農村成人教育實施教育扶貧打下良好基礎,也使得農村成人教育在教育扶貧方面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一是門檻低,具有開放、靈活的特點,而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可以為廣大農民兄弟隨時提供所需要的教育;二是周期短,見效快,可以用較短時間提高受教育者知識、技能,非常適合農民教育培訓的需要;三是可以將最新的知識、技能及時傳授給教育對象;四是現場教學、互動式教學等成人教育教學方式,符合農民學習特點與需要,有利于他們對知識、技能的理解、掌握;五是扎根農村,面向農民,了解農民所需、所想,更有利于因地制宜開展教育培訓。上述優勢決定了農村成人教育在教育扶貧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以成人教育推動扶貧工作的措施
(一)加強宣傳、引導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要脫貧首先是思想要脫貧。人的思想觀念的改變絕非易事,除了宣傳,還要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動員工作。如上所述,當前我國仍未脫貧的地區大多屬于“老、少、邊、山”地區,這些地方自然環境惡劣、生存條件艱苦,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的觀念陳舊、落后。長久以來,當地的人們養成了因循守舊的保守思想。此外,長期實施的“輸血式”扶貧政策,助長了他們形成“等、靠、要”的慵懶思想。教育扶貧,必須從轉變思想、觀念著手,讓他們明白“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取之不盡的源泉,用之不盡的財富”“等、靠、要等不到生活的改善”。積極參加教育、培訓,提高自身素質,獲取一定生產、生活技能才能擺脫貧困,走上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為此,可以運用廣播、電視、宣傳欄等多種手段做好宣傳動員工作。宣傳內容可以是接受教育、培訓的各種好處、優勢;可以是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人的事跡;甚至可以是科普知識、種養植技術。村干部(包括當地致富帶頭人等)要深入農戶家庭與農戶交心、互動。由于村干部(當地致富帶頭人)與村民是鄉里鄉親,甚至有著或多或少的血緣關系,因此,他們的宣傳更易為村民接受、認同。科技下鄉也是一種很好的宣傳方式。有關專家、學者通過指導、幫助貧困戶科學種養殖,使貧困戶親眼目睹,親身感受科學技術對脫貧致富的重大作用,從而對他們思想觀念轉變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農村成人教育
由于各地農村發展水平不同、產業特色不一,風俗習慣各異,農村成人教育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農村成人教育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既可以是學歷教育,也可以是非學歷教育,既可以是長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教育內容切忌千篇一律,要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有的地方農民以種植為主,有的以養殖為主,有的以外出務工為主……因此,農村成人教育要重視職業技術教育,重視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重視多種經營與管理的教育。此外,市場經濟、法律法規以及現代化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也都可以成為農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內容。理論課學習以適量夠用為原則,如果農村成人教育像普通學校教育一樣,過分強調系統的、理論化的文化知識學習,農民想學的學不到,學到的卻用不上,這樣的教育不會有什么吸引力,也不能算是成功的。
(三)加大資金投入
貧困農民收入有限,維持日常生活已是不易,如果沒有外部資金支持,讓他們自掏腰包接受教育、培訓,許多人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從而影響到他們接受教育培訓的積極性。在我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深入人心,政府對教育高度重視,教育經費亦逐年增加,但我國的教育經費主要都投入到城市教育、高等教育領域。對農村教育,尤其是農村成人教育的投入相對較少。近些年來,為提高農民生存技能,幫助貧困農民,政府先后實施了“雨露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等民心工程,但據農業部有關調查,農業勞動者的實用技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率分別只有9.27%和13.1%,也就是說能夠接受培訓的農民數量十分有限,無法滿足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需要。對貧困農民的教育培訓屬于公益性的事業,政府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主導作用。無論在政策還是資金,政府都需要加大投入。同時,要加強對資金的監管,要讓資金真正起到“真扶貧”作用,不能讓有限資金被擠占、挪用甚至貪污掉了。教育扶貧是一項民心工程,涉及面廣,投入巨大,單靠政府的力量遠遠不夠,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為此,必須盡快建立起政策支持體系,通過立法和政策扶持等措施,積極引導、鼓勵企事業單位、民間團體、個人的資本進入農村成人教育領域。只有全社會共同關心、關注我國廣大農村的貧困農民,支持農村成人教育,農村成人教育才能真正發揮出提高農民素質,幫助貧困農民脫貧的作用。
(四)加強質量監管
1.建立科學的質量評價體系。當前,農村成人教育缺乏一套成熟的質量評價體系,教育、培訓的隨意性較大,建立科學有效的質量評價體系及配套措施,確保農村成人教育質量成為一項緊迫任務。
2.檢查、評估。檢查、評估是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農村成人教育不僅要重視形式,也要重視內容與結果。政府有關部門應依據質量評估指標體系,聘請有關專家或第三方機構通過走訪培訓對象、現場聽課、檢查教學資料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對有關農村成人教育培訓機構進行檢查評估。
3.獎優罰劣。檢查評估只是手段,為的是促進農村成人教育機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期達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發展之目的。因此,對檢查、評估中表現優異的農村成人教育培訓機構,在招生、辦學、經費等方面給予傾斜。對發現問題的教育、培訓機構,責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其招生、培訓資格。
4.提高農村成人教育教師的水平。名師出高徒,優秀的師資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鄉村高水平的師資,尤其是雙師型師資短缺,這不僅影響到農村成人教育的聲譽、農民參加學習的積極性及致富、創富能力的提高,而且影響到農村成人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解決之道可由政府有關部門出面協調,邀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關專家、學者,或當地致富帶頭人參與對農民的培訓,增強農村成人教育師資力量。
【參考文獻】
[1]蘇志宏,郝丹立.平民教育與中國現代民族國家[J].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6)
[2]郝克明.我國繼續教育的發展與制度建設[J].成人教育學刊,2010(9)
【作者簡介】黃德凱(1968— ),男,廣西玉林人,廣西師范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成人教育管理。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