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峰
“物流配送”的礦山樣本——錢營孜礦打造“兩小時物流圈”側記
□李繼峰

電子采購中心
“以前下井需要領料時,都是去倉庫領取,手續繁雜,既緊張又忙亂。現在需要什么物料,只需要在礦內‘天貓’上下單,不到兩個小時,生產所需的材料都能送到指定地點,高效方便。”8月2日上午,當筆者問及目前礦井“物流配送”的效果時,錢營孜礦開拓區辦事員李建波一臉笑意地說。
自今年2月份,該礦提出“打造兩小時物流圈”以來,該礦把全礦7個下料隊進行收編,將原有130多人的“雜牌軍”,精減成只有35人的專業下料團隊,由運輸區管理,負責礦井物料配送工作。截至今年7月底,完成配送單3160份,配送材料達1400多噸。
割除“腸梗阻”
“流程的環節越多,成本投入就越大,資金、人力、庫存等浪費就越多。有許多浪費是制度設計造成的,不論你怎樣精細管理,都只能是治標難治本。”礦長吳勁松說。
自今年2月份以來,該礦經過充分論證、科學分析,提出“打造兩小時物流圈”方案,健全完善一系列倉儲物資管理規定,逐步取消各單位小倉庫,推行井下物料統一配送、小件材料集中配貨的機制,做到物料的供應化零為整、集約管理,提高物資使用率,降低生產成本。
在錢營孜礦“井口超市”里,井然有序地擺放著1000多種物品,發放員高效快捷的24小時零距離服務,讓領料的礦工師傅們頻頻點贊。井口超市的投入使用,有效規范保障了物資集中安全入井。
“以前領一次料,要經過幾個部門的簽字蓋章手續,一個流程下來,最少也要2個小時;現在只需要電子刷卡一道程序,1分鐘就可以將材料領出。”掘進區辦事員李國山說:“這里是一站式服務,省時省力。”現在,在井口超市領材料,只需領料員掃描所需物資的條碼,電腦自動算賬,刷卡付賬,方便快捷。
“以前,急需領的小物件也要走很多程序,多急的事,都要按規定來。看到市里的超市,要什么就選什么,那多方便。沒想到眼下就實現了。”李國山感慨地說。
現在煤炭市場不景氣,成本降下來才能保工資,錢要花在刀刃上。現在物料使用情況都進了電腦,一個月下來,用多少料,花多少錢,一目了然,也不用幾個賬本對著算了。
該礦新上的市場化信息管理系統集成了計劃管理、二級庫管理、物資出庫管理、計劃審核、記賬、報表生成等功能,通過這一系統,可以對任何一種材料實現從入庫到使用每個環節的監督。
找準“加速源”
“物流配送”不光是讓人少跑了腿,也讓考核變得更加公平、公正、公開。據了解,“物流配送”系統投入使用后,該礦每年可減少800萬元的庫存積壓。井口超市和結算體系、內部價格體系、內部監督考核體系構成了“網絡大市場”。
“每天上午,是我們最忙的時候。礦上規定,各單位購買的材料,都必須在2小時送到工作現場,違約一次罰款50元。”物管科科長陳化說。
過去一些生產急需材料放到井下。那里濕度大,鏟子、鐵絲放幾天都生銹了。水泥有時都板結的不能用了。造成極大的浪費。現在,需要什么送什么,節約便捷。該礦在收繳二級庫時,發現一家單位的水管,有5000多米,這個區用10年都用不完。像這樣的庫房有十幾家,全礦要占用1000萬元以上的資金。管理稍有松懈,材料就會賣到社會,肥了一部分人,給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現在好了,礦上所有的材料在一個庫房,領用都是電子交易,每天對賬,用多少,庫存有多少,都不會有誤差。
據經管科材料管理員夏天介紹,和社會上的自由購買不同,現在各單位的訂單額度,需經管部門把關審批,杜絕了“私用、超用”等現象。
簡易增效益
“礦井‘打造兩小時物流圈’系統實施以來,網上下單——集中配送——快遞運輸——定位考核等一站式服務,井下物流沒有超過2小時的。”該礦副總工程師徐輝說。他作為高效物流體系的設計者,談到信息化助推礦井發展,喜上眉梢。
“以前,更換一個設備零件,由地面井口超市領出料,再送到井下工作面,要等待3個多小時,既影響生產,又耽誤時間。現在需要什么配件,有專業下料人員用‘特快’送到現場,半個小時搞定。”開拓區長徐欽民說。
“每輛運輸物料的機車,都安裝了定位系統,在物料運達、料車積壓、空車滯留等各個節點超時都自動報警和短信提示,電腦系統自動生成相應報表記錄,超時一次就是100元,電腦可不講人情。”運輸區黨支部書記徐濤說。
該礦將生產物資儲存、運輸、裝卸、搬運、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有機結合,實現信息和資源共享,提升了兩小時物流圈的服務水平,形成完整的物流鏈。

物流配送一體化
當筆者問及“打造兩小時物流圈”給區隊帶來的好處時,采煤區區長張金鐘說:“礦上實行的打造兩小時物流圈,我就不用再為物料入井發愁了。還減少10名員工,也杜絕了物質材料積壓浪費和亂堆亂放的現象。”
過去全礦有500把鏟子備用,現在100把就夠了。該礦材料配送采取“物流配送”,減少了庫存,控制了材料成本“閘門”。專業下料隊實行24小時零距離服務,優化了資源配置,降低了生產成本,縮減常儲材料60余種,同比減少投入800余萬元。
(作者單位:皖北煤電集團錢營孜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