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焱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將知識組織起來最理想的方式是知識結構,而知識結構的最典型呈現形式就是典型的圖解、模型、知識樹和系統圖。建構物理模型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而且是知識結構呈現的理想形式。然而對于建構高中生物學的物理模型,學生感到困惑不堪。所以在高中生物模型建構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引導學生把抽象化的知識在物理模型中具體化是難點之一。筆者試圖通過具體實例,談談如何巧妙地利用易得材料,建構物理模型,以及在建構物理模型中的注意事項。
1 認識物理模型
1.1 物理模型的概念
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觀反映認識對象的形態結構和三維結構,這類實物或圖畫即為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包括靜態物理模型和動態物理模型。
1.2 物理模型的特點
物理模型具有3個基本特點:(1) 對識記對象的模仿和抽象;(2) 體現組成認識對象系統中的主要因素;(3) 反映主要因素之間的關系。概括地說“形似”、“意真”和“相關聯”是物理模型必備的三個基本特點。寄生關系模型就是對這三個基本特點的完美體現(見圖1)。
在“寄生”模型中,兩個圓圈A、B表示兩種生物,它們內切或外切,分別代表著體內寄生或體表寄生。模型既“形似”地反應了兩種寄生方式,又科學地表達了寄生生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到了“意真”與“相關聯”。
2 建構物理模型
建構物理模型不僅要找到原型的本質,關鍵還要選擇用什么來描述對象的本質?怎樣具體描述?選取什么材料進行建構?以什么形式進行建構?認真思考這些問題后,就可以開始著手建構物理模型了。
2.1 變廢為寶,巧選建模材料
只要教師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很多廢棄物,均可以為建構物理模型提供良好的材料。筆者及同事在進行“模擬性狀分離比”的實驗中,受彩票搖獎的啟發,用礦泉水瓶、黑白小球、水芯筆蓋等廢棄材料,對實驗進行了改進,建構了一個創新實驗的動態物理模型(圖2)。
在“模擬性狀分離比”的實驗模型中,甲、乙兩礦泉水瓶代表雌雄生殖器官,黑白小球代表雌、雄器官產生的兩種配子。實驗時,將搖勻后的甲、乙兩瓶瓶體倒置過來就會有一小球進入水芯筆蓋,記錄兩瓶黑白小球搖出情況。正立后搖勻,重復多次,統計分析即可完成實驗。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能體驗了成功建立物理模型的喜悅,感悟建構物理模型材料的易得。
在生物學教學中,科學引導學生利用各種廢棄材料建構物理模型的實例很多,如圖3、圖4所示的用橡皮泥、棉線等材料建構的動、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型。
2.2 觀察生活細節,巧獲建模靈感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說過:好作品是靈感與生活的結合。在建構物理模型時,可以從生活細節中尋求建構靈感。如:關于酶作用機理的教學中,學生很難理解酶只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不提供活化能,而加熱卻能提供活化能。筆者從學校正在舉行的跳高比賽中得到啟示,在上課時引導學生建構了“降低活化能”的物理模型(圖5)。
在這一“降低活化能”的模型中,彈簧跳板相當于為化學反應提供活化能,跳高的高度相當于化學反應所需的活化能,跳高相當于化學反應。通過模型的比較分析,學生很容易理解加熱為化學反應提供了活化能(圖5-甲),加無機催化劑(圖5-乙)和加酶(圖5-丙)只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通過模型對比分析,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在建模過程中,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強,真正體會到生物學物理模型的建構并不是遙不可及,只需通過對生活細節的仔細觀察,細心加工就可以完成。
2.3 購買簡易材料,巧建物理模型
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是高中生物的教學重難點,學生難理解,教師難講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彩紙剪制染色(單)體、小磁鐵代表著絲點的方法進行動態物理模型的建構。筆者在進行有絲分裂的高考復習時,引導學生在黑板上建構了如圖6所示的動態物理模型。整個建構過程就是一個小型的情景劇,兩位學生在黑板上演示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第三位學生在旁進行同步“畫外音”解說各時期的特點及染色體、染色單體、DNA變化規律。
通過建構這樣的物理模型,很巧妙地完成了教學互動,同時有助于學生對相關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建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呆板沉悶的高考復習課堂生動有趣。
2.4 利用教學用具,巧建物理模型
教室內的很多用具是建構物理模型的理想材料。筆者在教學中曾利用粉筆、黑板刷、無蓋粉筆盒等材料,來建構“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模型(圖7)。
在這一模型中,無蓋粉筆盒模擬大腸桿菌、黑板刷模擬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粉筆模擬噬菌體的DNA分子、白色粉筆表示未被標記、紅色粉筆代表被標記,黑板刷正面(絨面)表示未標記,背面表示標記。教師在模擬過程中,用手將粉筆與黑板刷握緊,當噬菌體侵染時,教師松手讓粉筆掉入粉筆盒,模擬噬菌體的DNA注入大腸桿菌,而蛋白質外殼未進入大腸桿菌。通過這樣的模擬,學生很容易理解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過程,同時也能很好地理解該實驗的結果與分析,能更深入地理解“DNA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這一核心知識。
粉筆頭和粉筆盒也可用來建構“標志重捕法”的物理模型,幫助學生理解標志重捕法的原理與計算方法。具體模擬過程是:在粉筆盒中放入白色粉筆頭若干(N),然后從中隨機抓取一把粉筆頭計數為(M),將這M個粉筆頭換成同等大小的彩色粉筆頭(相當于做好標記),放回原粉筆盒,此時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彩色粉筆頭占盒中總粉筆頭的比例(M/N),搖勻后再隨機抓取一把粉筆頭(n),其中彩色粉筆頭(含標記)為m。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把粉筆頭中彩色粉筆頭所占的比例(m/n)。由于是搖勻后再隨機抓取的,所以應該存在M/N=m/n。這樣學生就可以輕松理解“標志重捕法”的原理與計算方法。
3 巧用易得材料,建構物理模型的啟示與建議
3.1 建構物理模型要做到“意真”
“意真”是物理模型的核心要求。建構物理模型要盡量真實、形象地反映研究對象,不能憑自己的主觀臆斷隨意建構,要具有科學性。在選材上,教師要考慮“易得”,在建構過程中要考慮“可操作性”,不要讓學生建構過于復雜的模型,否則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不利于物理模型的推廣。
3.2 建構物理模型要力求“形美”
“形美”是物理模型的追求目標。物理模型美觀,具有可觀賞價值,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才能真正做到為教學服務。所以在建構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不斷完善模型,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的碰撞,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精神。
3.3 建構物理模型要關注學生“發展”
教師在引導學生選擇“易得材料”,進行物理模型的建構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助能力,從多方面多角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建模成為學生終身學習的一項有效策略。通過不斷建構物理模型,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遇到抽象的概念、理論、規律時,都能嘗試用建構簡易物理模型的方法進行思考,從而變復雜為簡單,變抽象為形象,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總之,司空見慣的材料很多,當教師給予適當的加工,就可以建構出很好的、很實用的物理模型。這些物理模型也將成為教師教學的好道具,學生學習的好幫手。筆者堅信:只要教師適當地引導,積極地鼓勵學生去思考、去行動,就一定會建構出理想的物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