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騰飛 王軍 高翔 藺法鵬 鄧穎平
[摘要]本文對檢驗檢測機構的現況進行了描述,對檢驗檢測機構如何在“互聯網+”的環境下擴大市場尋求突破進行了分析,為檢驗檢測機構的轉型升級提出了有效合理的建議。
[關鍵字]檢驗檢測 互聯網+ 轉型 升級
2015年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成為熱議的關鍵詞。“互聯網+”代表了一種新能力,加上商業就是大家熟悉的電商,加上金融就是支付寶,還有‘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等等,這些都完全不同于傳統的商業模式。2016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一時間,各行各業都開始考慮與思索如何實施互聯網+戰略。傳統行業如果不擁抱今天的互聯網,那就將被時代和戰略淘汰,而不是被競爭對手和市場淘汰。檢驗檢測作為傳統行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也要開放、主動地迎接這次“互聯網+”時代的洗禮,互聯網的分享、合作、專注、極致等新思維,管理模式的去中心化,用戶的參與分享,諸如此類都是需要去進行深刻的反思。檢驗檢測機構如何應對互聯網+也成為擺在面前的一個問題。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加上某個傳統行業產生一個新的行業模式或者盈利方式,其核心不在于互聯網,而在于商業模式、盈利模式的創新。而當前我國的檢驗檢測領域與“互聯網+”還有一定的距離。目前我們互聯網的應用還主要局限于廣告、宣傳、咨詢、訂單和支付,這種模式只能算是“檢驗檢測業務+互聯網”,還算不上“互聯網+檢驗檢測”。未來的“互聯網+”檢驗檢測必然是在以用戶為核心,具備虛實結合的檢驗檢測流程,數據流分析及快速反應,精準推送及量身定制等特點的跨平臺跨區域移動檢驗檢測服務平臺上形成的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很多傳統企業都在嘗試互聯網化的營銷,大多是借助B2B、B2C等電商平臺來實現網絡營銷渠道的構建,更多的線下企業還停留在信息推廣和宣傳的階段。而真正的現代檢驗檢測商業模式不僅僅是用戶與檢測機構之間形成的營銷關系,更是一個社交往平臺,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空間。在這種思維下,檢驗檢測模式不應再局限于機構一用戶的單向信息傳播、用戶一機構的單向業務形成,更應把它放在整個社會運作方式和消費者行為改變的背景下來思考和布局。騰迅和阿里巴巴成功地給大家示范了互聯網社會中人際關系、消費和社會服務如何有機的融合。同樣,檢驗檢測行業的轉型也必須打造一個滿足消費者社會需求的平臺和空間,在其中不著痕跡地實現檢驗檢測服務目標。同時將不同檢測機構、區域平臺的數據跨平臺整合到一起并且進行分析。這是移動互聯檢測的數據基礎,也是檢驗檢測大數據應用的基礎,同時有助于檢驗檢測體系向跨地域的物聯網發展。在檢驗檢測服務產生的大數據中分析、尋找規律性,建立可靠的商業模型,專注于對客戶的快速反應。
采用互聯網思維對檢測檢驗產品服務的管理和資源配置進行重構,將檢測對象、用戶需求的差異化作為產品服務的切入點,制定差異化檢驗方案。借助物聯網的發展,整合檢驗檢測數據資源,匯總檢驗資源并合理有效配置和調度,做到全面感知、預測趨勢、優化決策、實現精確管理。融合線上、線下檢測技術,線下采集實體檢驗資源所獲得的用戶設備檢測數據,線上技術為檢驗檢測過程提供高效、便利、低成本的數據處理分析服務。
讓客戶參與到檢驗檢測活動中來,讓客戶從參與者變為信息傳播者。比如為客戶量身定制檢驗報告,根據客戶選擇或者機構推薦的指標整理出訂制的檢驗菜單,在檢測報告上可以看到商品信息,通過手機掃描等方式鏈接到商品頁,為客戶帶來精準的實時便利等。新的商業模式應把能使用的內、外各要素整合起來,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通過低成本運作,形成一個完整高效的運行模式。同時,高性價比的優質服務可以讓客戶對檢驗檢測機構權威性、公正性進行口碑傳播,實現口碑的良性循環。
在檢驗檢測服務轉型升級、檢驗檢測機構整合改革的大背景下,相信通過構建互聯網+檢驗檢測服務新模式,搭建一個用戶自組織的、集檢驗檢測服務量身定制、供需對接、線上線下無縫連接的綜合服務平臺,讓雙方在平臺上快速便捷地達成交易;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虛擬儀器等互聯網衍生手段革新檢驗檢測技術,打造全新檢驗檢測模式,優化資源配置,節省檢測成本;利用平臺和革新技術支撐建立平臺與用戶和合作方多主體共贏互利的生態圈,必然可以實現現代檢驗檢測服務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未來將持續向垂直縱深發展。推進“互聯網+”僅靠一家的力量遠遠不夠,需要傳統產業融合起來在互聯網的平臺下全面深度連接,才能向縱深推進。目前雖然“互聯網+”的市場基礎仍然主要集中在電子商業營銷,但是檢驗檢測機構也要積極融入“互聯網+”的大環境中,檢驗檢測業務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成為“互聯網+”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重要增長引擎,蘊含眾多市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