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臨床腫瘤學工作已經半個多世紀了。我常常說,一個老醫生最大的體會是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對癌癥這樣嚴重威脅大家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尤其如此。就像汽車每年必須年檢和各種機器都需要維修一樣,我們每個人均需要有效地進行健康檢查(包括防癌篩查)。研究證實,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俗稱“三早”)癌癥,可以使多數病人獲得治愈,如果等到癌癥發生后再治療,不但費錢、費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得不到好的結局。
“鄧辦”指示:“沒病找病”
國家“十二五規劃”已明確規定,衛生工作的重點要前移、下移,也就是要重視預防工作,并且計劃將每年體檢納入醫保。問題是大家重視力度不夠,常常不去參加健康體檢,對防癌體檢(腫瘤篩查)更是存在許多認識誤區。事實上,降低癌癥死亡率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防癌篩查。防癌篩查不僅可以較早發現癌前病變和早期癌,而且可以增加成功治療和病人生存的機會。這符合我國傳統醫學中“上工治未病”和“預防為主”的理念和策略,也成為我國解決癌癥問題的主流。記得,在改革開放初期,有些老革命、老將軍不愿意來醫院查體。結果,時任國家主席的鄧小平同志不但自己來醫院檢查,還指示秘書以“鄧辦”名義通知他們,結果那些不愿意“沒病找病”的“大人物”都來了。鄧小平同志以實際行動支持我們的工作,所以,我們這些從事腫瘤工作的醫生都很感謝他。
應當說,我國在高發區對很多常見癌癥,如食管癌、肝癌、鼻咽癌、子宮頸癌和乳腺癌等的預防和篩查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同時,我們還借鑒了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如通過做低劑量螺旋CT發現早期肺癌和癌前病變;通過定期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鏡檢查發現早期胃癌和癌前病變,等等。其他像HBV、HCV、HIV、HPV的檢測都對防癌具有參考意義。盡管目前對定期檢測PSA篩查前列腺癌存在爭議,但如果結合直腸指診和B超檢查,結果是肯定的。
另一切入點:癌前病變
所謂“癌前病變”本身不是癌,但在它的基礎上容易發展成癌或容易患癌。所以,對篩查發現的癌前病變,都提倡及早處理。全世界公認:患艾滋?。℉IV)的人容易患Kaposi肉瘤和淋巴瘤;慢性乙肝(HBV)和丙肝(HCV)病人很容易轉變成肝癌;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是子宮頸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所以發達國家提倡適齡女性注射HPV疫苗;在慢性萎縮性胃炎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基礎上容易發生胃癌和食管癌;家族性結腸多發性息肉病容易發展成結腸癌等等。當然,還有其他不少這樣的癌前病變。及時治療,這是降低我國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又一措施。還有就是血、尿中所謂的“癌指標”,也是我們防癌檢查的參考性指標。請注意,多數這些指標是“參考性”而不是“診斷性”。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就認定不能通過檢測CEA診斷大腸癌和肺癌;單獨PSA檢測也不能確定前列腺癌,但如果連續幾年持續上升就要進一步檢查確定。但是,有些癌指標就需要十分重視,例如甲胎蛋白(AFP)、CA199、HCG高過一定數值,如果沒有其他原因,就嚴重考慮是否患有肝、胰腺和生殖系統癌癥了。
腫瘤醫生:我們的“中國夢”
我們應當保持我們民族良好的生活習慣,多吃米面和雜糧,多吃蔬菜、水果等。但近20年來,我國人民的飲食習慣改變很快,熱量和脂肪攝入增加,在很多城市特別是兒童和青年有“全盤西化”的趨向,以致肥胖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美國體重超標人口已經超過30%,各種慢性病和癌癥發病率不斷攀升,目前正在大力宣傳防治。我們也十分擔憂,肥胖將造成很多慢性病和癌癥增多,特別是大腸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和乳腺癌。因此,提倡保持我們民族飲食習慣中合理的部分,而不要走西方國家的錯誤“老路”。你可能不知道,日本有些公司在干部提拔的條件之一就是男性腰圍不能超過85厘米,女性不能超過90厘米。我希望將來政府和企事業單位根據醫院每年的體檢做個決定:像汽車年檢一樣不達標就不能上路,工作人員體檢不達標也不能上崗。
適當鍛煉是我們一貫提倡的防癌重要措施。目前,國家已經注意到學生體能下降的問題,很多學校已經規定學生必須參加體育活動。另外,我們倡導身心健康?,F在生活節奏加快,應當有勞有逸。長期精神緊張以后,免疫功能會下降,很多疾病,包括癌癥就容易趁虛而入。此外,國家已經下定治理環境污染的決心,也十分重視食品檢驗。我們大家應當配合,盡到自己的責任。
我們的“中國夢”就是讓老百姓不得癌或少得癌,癌癥發病率下降。老百姓需要掌握一定的防癌知識,定期參加癌癥篩查,有病早治,加上醫生的努力,完全是可以實現的。
專家箴言:愛護身體、重視保健、定期全面體檢,是我們健康的“防護神”,也是降低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