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我省農業機械化創新驅動,跨越發展的一年。農業機械化事業改革創新,著力推進,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實現八個突破,全面跨越提升
爭取中央補貼資金突破15億元。達到15.1億元,比2012年增加4.3億,增長40%。其中,2015年比2014年增加2.1億元,增長16.15%,是全國新增資金最高的省份。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突破80%。達到82.5%,比2012年提高17.5個百分點。其中,2015年比2014年提高4.7個百分點。
農機總動力突破3000萬千瓦。達到3152.5萬千瓦,比2012年增加597.8萬千瓦,增長23.4%。其中,2015年比2014年新增233.5萬千瓦,增長8%。
大中型拖拉機突破50萬臺。達到52.14萬臺,比2012年增加12.5萬臺,增長31.78%。其中,2015年比2014年新增3.14萬臺,增長6.5%。
玉米水稻收獲機械突破5萬臺。達到6.33萬臺,比2012年增加3.24萬臺,增長104.85%。其中,2015年比2014年新增1.76萬臺,增長37.76%。
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突破6000個。達到7077個,比2012年增加2816個,增長66.09%。其中,2015年比2014年增加1272個,增長21.91%。農機合作社達到5317個,比2014年增加2194個,增長41%。
拉動農機銷售總額突破50億元。達到53.34億元,比2012年增加17.35億元,增長48.2%。其中,2015年比2014年新增12.44億元,增長30.42%。
農機化經營總收入突破170億元。達到175.14億元,比2012年增加34.19億元,增長24.26%。其中,2015年比2014年增加8.07億元,增長4.83%。
八項創新驅動,著力推進前行
率先在全國開展“全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省”建設行動。農業部決定從2016年~2020年在全國開展《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并將我省確定為全國兩個示范省之一。根據推進行動,我省將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著力提升裝備水平、作業水平和社會化服務水平,探索建立全程機械化評價體系,為全國現代農業建設積累寶貴經驗。
率先在全國出臺實施“普惠、敞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行“自主購機、敞開補貼、縣級結算、直補到卡”的操作方式。使廣大農民公平享受政策紅利。農業部對此給予我省增加2.1億元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支持我省工作。
率先在全國大面積實施集“生態、環保、綠色、高效”四位一體的,以秸稈還田免耕播種為核心技術的保護性耕作示范推廣。推進耕作方式變革,加快全省黑土地保護、秸稈焚燒治理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步伐。
率先在全國實施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機裝備整體化建設。以農業機械化,引領現代化,驅動規?;?,提升組織化,推進市場化,打造推進現代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和支撐力量。
率先在全國實施高標準農機深松整地作業。2015年落實深松整地作業面積1210萬畝,其中高標準深松補貼面積600萬畝。率先試驗現代信息化手段對農機深松整地工作進行監督管理,開發機械深松遠程電子監測系統平臺,在全省14個重點縣77個監測點進行了試驗示范。
率先在全國開展以糧食生產為主體的農機金融租賃試點和農機具抵押貸款購機工作。發揮金融惠農杠桿作用,創新金融助農發展方式,破解廣大農民購機資金瓶頸制約,加快推進我省農業機械化發展。
率先在全國將農機購置補貼重點向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聚焦。將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重點向先進大中型拖拉機、深松整地機械、免耕播種機械、水田插秧機械、植物保護機械、糧食作物收獲機械傾斜,加快推進農機裝備升級換代。
率先在全國實施簡政放權高效務實的農機購置補貼改革。實施了“七項脫鉤,七項掛鉤”補貼工作機制改革,汪洋副總理對我省給予肯定并作出批示。
前景光明,任重道遠
當前及今后10年,農民對農機作業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機化的依賴越來越明顯,農機化對建設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發展潛力巨大。我省農業機械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機遇,正處在加快發展、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的又一個黃金時期。恰天時,逢地利,迎人和,在習總書記“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講話精神引領下,在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吉林農機化事業前景廣闊,大有作為。
(省農業機械化管理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