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宇縣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圍繞“參、蛙、菌、藥、林”五個特產主導產業,堅持做到發展特色產業與農村脫貧攻堅相結合、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與農村合作組織建設相結合、與推進科技興農相結合,推進了全縣特色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發展特色產業與農村脫貧攻堅相結合。按照農村脫貧攻堅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幫助貧困村選擇特色產業項目。近幾年,先后有復興、四海、巴里等9個村選擇了發展人參、西洋參種植項目;南陽、龍東、燕平等11個村選擇了龍膽草、天麻等中藥材種植項目;大北山、陽岔河、小西頭等12個村選擇了食用菌栽培項目;支邊、岳家、清泉等8個村選擇了藍莓和山葡萄等經濟林種植項目;富陽、上營子、白江河等9個村選擇了林蛙養殖和特種野豬養殖項目;義勝、三合、珠寶等6個村選擇了特色瓜菜種植項目。截至目前,全縣培育特色產業專業村55個,每年實現經濟收入45000多萬元,農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加快了農村脫貧攻堅進程。
發展特色產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保護和開發并舉,不僅堅持常年性的森林保護,而且采取多種措施營造經濟林,開發生態溝,造福于地方百姓。先后開發生態經濟溝系160多條,發展林蛙養殖、林下野山參栽培、經濟林栽培等生態產業,建立林藥間作、林參間作,多種經濟林套作等生態立體開發基地30多處。林蛙放養面積達到70多萬畝,年回捕林蛙2000萬只;林下野山參栽培面積達到17.2萬畝;林參、林藥間作面積4.6萬多畝;栽培山核桃、紅松果林、藍莓、山葡萄等經濟林達到6.3萬多畝,每年實現生態產業產值2.8億多元。
發展特色產業與農村合作組織建設相結合。靖宇縣先后扶持成立了180多個特色產業種植、養殖等專業合作社和產業協會,合作社的理事長和協會的負責人都是農村出類拔萃的鄉土專家。在他們的率領下,全縣特色產業合作社和協會成員達到5800余人。初步形成了發展特色產業的網絡體系。多數合作社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共同體。同時,通過農村專業合作社這一基層組織,把產業技術、產業效益、產業市場前景等重要信息及時傳送給廣大種植戶,使他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發展特色產業與推進科技興農相結合。始終堅持發展綠色產業,重視生產高質量的綠色安全農產品。一是幫助企業引進優質產品品種,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統一繁育藥材和經濟林種苗,保證種苗的質量;二是按照標準化進行生產和種植,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生產過程中嚴格控制農藥化肥的使用;三是堅持及時進行科學認證,推進產品品牌建設。目前全縣取得國家相關部門認證的農產品品種多達50多個,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種植規模達到3.8萬多畝。還與吉林農業大學中藥材學院、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農業科學院、通化師范學院等20多所大專院校和科研部門建立了廣泛的聯系,進行了密切的合作,幫助相關企業和鄉(鎮)實施科技興農項目120多個,投入科技資金1800多萬元。
(靖宇縣特產管理辦公室 張貴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