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東
摘 要:文章以中原武術的兩大品牌“少林拳”、“太極拳”為研究對象,對武術文化內涵解讀、推廣模式、武術產業發展、非物質文化等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提出要利用河南省特有的武術文化資源來打造文化大省、文化強省,這是時代賦予中原武術的責任。
關鍵詞:文化強省 中原武術 少林 太極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4—0019—03
1 少林拳文化內涵解讀
當今,只要談起“中國功夫”或“中國武術”,腦海中所派生出來的“少林”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作為中國北方武術流派的代表,它是中國武術各個流派中歷史悠久、門類最多、體系最大的門派之一。少林寺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建寺以來,一方面成為禪宗思想的發源地,另一方面也成為習拳練武的場所,兩者在相對獨立發展的同時,也相互滲透,佛教向少林武術的滲透主要是以禪宗為主體的,同時也成為世界宗教史上的一種奇特現象。少林武術正是在這種特殊環境的熏陶下,以其獨特的禪武結合方式,使得少林武術與少林禪宗并肩發展,形成少林寺獨特的魅力,已經成為中國佛教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出禪宗思想籠罩下少林武術的魅力、活力與定力。
少林寺影響的日益擴大,已經遠遠超出一個佛教寺院所持有的文化含載,可將其稱之為“少林文化現象”。少林文化之所以取得今日的成就,是因為少林文化建立在渾厚博大的中華文化基礎之上,其發生與發展都體現出中華文化的特點。少林武術文化是以多元文化的交流為積淀的一種文化的融合體。首先,少林寺的創建以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為背景,以后又多次在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中發揮作用,吸取養分;其次,少林文化具有文武兼備的特點,是文、武兩種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最后,少林文化是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交流結合的產物,少林武術具有區域文化交流融合的特點。同時,少林武術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宗教文化沃土之中,依托佛教圣地,在發展中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具有獨特的技擊藝術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歷史證明,少林武術的形成是長期積累、演變的結果,既與佛教的中國化這一外在文化因素密切相關,更是禪拳相融這一內在文化因素的直接產物。佛教的中國化不僅使少林寺接納了武術,在匯集百家的基礎上綜合創造了少林武術,而且使少林武術映射出儒家“內圣外王”的思想光芒,由保護寺院發展到濟世報國,并因此而揚名天下。禪拳相融表現為禪拳的內在一致性以及禪拳的互動作用。少林武術綿延千年,當前中國武術所面臨的發展機遇,決定少林武術應該發揚寬容開放、兼收并蓄的傳統,在全球化浪潮中,加快現代化進程。
2 太極拳文化內涵解讀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存在方式,以太極拳為代表的中華武術是我們的國粹,是中華民族身體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和技術模型而言,它集中的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總體特征。在太極拳的拳理拳法中,“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以靜制動”、“柔弱勝剛強”都來源于中國傳統哲學,故太極拳又被稱為“哲拳”。其文化內涵具體體現為“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與“松靜為本的文化特色”。
太極拳文化內涵中最為突出的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呈現,這種“天人合一”的理念體現到拳術里,表現為習練者技擊追求自身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協調、統一。此理念認為,假如把宇宙自然作為一個大天地的話,那么人本身的存在就是一個小天地,這兩個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是一致的,可以交互相通。假如“天人合一”的理念體現在習練者內在精神的追求的話,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的一枝,更為直接的是它將為人的健康體魄提供可行途徑。在太極拳的演練中,以人的生命整體觀作為技藝基礎,以內向性運用意識為特征,通過研究人生命運動規律,揭示生命運動與自然存在、社會環境的內在聯系,從而強化意識對于生命過程動態變化的感應,并自覺的使生命處于一種和諧、有序的狀態,已達到身心健全、內外協調,最終使人的生命內涵得以最充分的呈現。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這里強調的心理和諧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高境界,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層次。太極拳中和諧文化的體現,其中最為重要的也在于養成人體內在的和諧統一。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強調人的心理、生理和諧,體現的也正是個體精神內在的疏導。同時注重人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和諧,這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最為關鍵的部分。
松靜為本:“中國文化是靜的文化,故中人的美德是靜的美德,主寬主柔,主知足常樂,主平和敦厚;西方文化是動的文化,故美德是動的美德,主爭主奪,希望樂觀,主進取不懈”(林語堂)。作為獨具特色的中國武術流派,太極拳屬于內家拳的的柔性武術。其松靜為本、占中求圓的身體活動直接體現和反映了中國式的“主靜文化”。太極拳通過身體的文化符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獨特性質,其基本活動理念便是松靜為本、動靜相兼、動中求靜、中正安舒、柔和圓活。
太極拳作為一種運動,首先變現為思想意識指導下外在的人體動作位移與內在的生理機能變化之間的協調配合活動,從哲學上講是一種平衡狀態。太極拳以其行云流水般的舒展、柔和、緩慢的身體動作,去表達自己生命“動中求靜” 的永恒意念與要求。其次,從強身健體的養生功能看,動靜方式體現了中國傳統中醫的“動以樣型、靜以養神、不當之極、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則。按照中醫理論,“形體靜而貴動,故宜動而養之;神氣動而貴靜,故宜靜而養之。”兩者各得其所,彼此不可替代。與其他體育運動項目相比較,太極拳突出其“精神內斂”的意識體操功能,強調動靜相兼的自我保養和應物自然的個性表現,并由此追求人的體能、技能、智能三方面的協調共進。
3 “文化強省”視角下的中原武術文化發展困境分析
作為中原武術的代表,“少林”與“太極”要在深厚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中進一步創新和不斷發展,這是河南武術文化的生命,批判地繼承,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吸取優秀的外來文化是武術文化發展的趨勢。但是在如何充分發揮兩大優秀拳種的文化理論、文化宣傳、文化產業上,目前還存在著諸多問題。3.1 拳種文化理論豐富,與社會發展結合度不高
作為河南武術的領頭羊,少林與太極兩大拳種承擔了對外宣傳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在兩大拳種的文化內涵理念中我們不難發現:少林與太極剛好形成中國傳統文化及中原厚重歷史氛圍下的相對應的民族特色。少林拳術的剛毅、勇猛與太極拳術的柔和、內斂形成鮮明的對照,這其實也反映出中華民族的生活寫照: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剛直不阿、忍辱負重。作為河南武術的宣傳名片,少林與太極在對外交流和擴大影響上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對外的各種宣傳也僅限于武藝技術層面的推廣,而對于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推廣不夠,或者說根本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如少林武術是一個禪武合一的功夫體系,不但包括少林武術拳術、套路和功法方面的技法體系,同時也包括禪文化體系。目前的少林武術的傳承僅限于少林拳術、器械等技法方面的傳承,而對禪詩、書法、禪樂、醫藥等方面的傳承甚少。這是對少林武術文化體系的簡化和不負責任,不利于少林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從太極拳發展方面看養生與健身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如何將“動中求靜、動靜相宜、身心和諧”等深層次的傳統文化內涵結合到當今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的社會現實中,還沒有找到一個相對適應的結合點與切入點,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3.2 “少林”與“太極”武術產業發展不平衡
縱觀少林與太極兩大武術產業,在目前的發展形勢下呈現出不平衡狀態:以少林武術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在功夫影視片中獨領風騷,《風中少林》、《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為代表的少林武術演藝是少林武術文化商業演出的精品。登封的武術培訓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少林武術村,體現著武術產業培訓的規模化、集團化的發展。而河南衛視《武林風》欄目于2004年1月3日起開播,它集“競技、表演、娛樂、參與”為一體,把武術藝術化、娛樂化、參與化,是當時全國唯一的一檔大型武術綜藝娛樂欄目。相比之下的太極拳產業則處于相對落后的發展態勢,僅限于民間群眾的習練,還沒有形成相對獨立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處于一種民間娛樂、相對封閉、自我發展的傳承形式。但目前兩大武術派系所面臨的相同問題是武術市場發展沒有形成一定的理論基礎,缺乏正確的定位指導;運作模式與市場脫節;武術套路和散打市場發展不均衡;缺乏既懂武術又會經營的專業管理人才等亟待解決問題。
3.3 對外宣傳、推廣形式單一
在對外的宣傳和推廣上,“少林拳”、“太極拳”目前呈現出形式單一、內容單調、重視技術展示而忽略文化推廣的困境,還沒有形成集團化、綜合化、多方位、深層次的推廣模式和發展戰略。少林武術在功夫舞臺劇、影視劇、武術培訓、旅游、產業園區等硬件建設方面都以形成規模,但是在武術互聯網服務業、武術節會會展業、武術創意、武術動漫、武術網絡游戲業等軟件方面還欠缺。因此,瞄準河南武術文化發展的前沿和遠景,培育和發展河南武術影視文藝、電子音像、出版印刷、電子版權、網絡媒體等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業,提升河南武術文化產業的高科技含量,形成后發優勢要成為今后的發展目標。
3.4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欠缺
我國自2006年和2008年分別進行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批工作,目前河南省共計有5個武術類進入,分別是“少林功夫、太極拳(2006年第一批)”、“月山八極拳、萇家拳、心意六合拳(2008年第二批)”,這也預示著河南武術的代表將以立法的形式得以保護和更深層次的發展,這為進一步提升河南武術的文化品位,為河南武術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也為河南武術的國際傳承和發揚提供新的機遇和平臺。
2011年2月25日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結束了中國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門法律的空白。河南省國家級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林功夫和太極拳自從市場化開發以來,在法律保護工作上主要針對外界的商業濫用、商標和網絡域名非法注冊等侵權行為采取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規范、訴訟和賠償的。目前,經過實施法律訴訟和保護,少林功夫和太極拳都取得了合法的管理和使用專權。但是,侵權行為時有發生,河南省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還任重道遠。
4 結論
河南擁有豐富的武術歷史文化資源,而且具有明顯的品牌優勢,“少林”和“太極”兩大拳種是河南省獨特的優勢,是中國功夫的標志,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武術文化品牌。河南豐富的武術文化資源是河南文化資源大省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河南武術文化資源,并將“加快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寫入了河南省第八次黨代會工作報告作為中原崛起的重要戰略內容。河南豐富的武術文化資源不僅是一張耀眼的名片,更是一坐蘊藏無限商機和亟待開發的河南特有的“富礦”。 因此,如何利用河南省特有的武術文化資源來打造文化大省、文化強省,這是時代賦予中原武術的責任。
“少林太極譽中華,德播神州精神佳;齊心協力促發展,任重道遠多謀劃。”加強中原武術文化的研究,一方面是對武術技術與武術文化的進一步傳承和保護,同時也是利用這寶貴的文化遺產來弘揚和提升河南的對外影響知名度、為打造出一個“魅力河南、文化河南、武術河南”的新篇章,并形成具有華豫文化產業特色,使河南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出新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栗勝夫.論我國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40-44.
[2]仝茂華.打造中原武術文化品牌的策略實踐與思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7):58-62.
[3]王柏利.太極拳生存境況與發展前景的研究 [J]. 搏擊·武術科學,2008(1):38-40.
[4]薛良磊.河南省國家級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與對策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0.
[5]李 銳.少林武學內涵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9.
[6]韓 雪.中州武術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Shaolinquan and Taijiquan
—— Based on the " Cultural Power Province " View
Liu Xudong(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Henan 461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takes two of the biggest Wushu nam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Shaolinquan and Taijiqu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studies Wushu cultural connotations, marketing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Industry and issues in depth. The study proposes to use unique Wushu culture resources of Henan Province to build cultural power province, which is the responsibility entrusted Central Plains Wushu by the times.
Keywords:cultural power province Central Plains Wushu Shaolinquan and Taiji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