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建 宿繼光
摘 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比較法等研究方法,針對武術禮文化教學目標的模糊性,主要從一般目標與具體目標兩個部分入手,結合布盧姆教學目標劃分方法與自己的認知,把武術禮文化教學具體目標劃分為:認知目標、情意目標、行為目標;并進行分析,提出思路,為武術文化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武術禮文化 教學目標 確定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4—0030—03
1 前言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武術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也作為學校課程之一,教學目標明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學生對武術禮文化的了解及接受。我們需要完成的是將武術禮文化滲透到每一個學生的思想中,并內化為行為習慣。筆者認為,明確武術禮文化的教學目標應該包括兩個部分:一般目標與具體目標。
2 一般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這里說的一般目標是廣義的。目標有遠的,有近的;有比較抽象的,有比較具體的。他所包括的范圍大小也可能很不一樣,大之如一個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素質標準和各級各類人才的培養規格,中之如學校中一門學科該完成的教學任務,小之如一個學習單元或一節課所完成的具體目標,乃至學生方面的學習動機,都可以包括在教學的一般目標這一要素的含義之內。
武術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武術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1]武術禮文化作為武術文化的精髓,我們應該重視,不僅要強健外在的體魄,更重要的是頑強其精神,在武術禮文化教學一般目標的制定上我們需要考慮幾個因素:
2.1 學生的發展需要
從內容維度上看包括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和學生的學習需要。對于正在成長的青少年而言,我們首先要促進他們身體各器官、系統的正常生長發育,保持良好的體格、體形和優美的身體姿勢,防止身體病變,以保證其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在此基礎上達到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和諧發展;從時間的維度上看,既包括學生當前的需要,也包括學生的長久的需要。武術及其他體育項目的學習,是為了給我們奠定一個形成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習慣,它也是一個長期堅持由量到質變化的過程,短暫的武術及體育鍛煉能夠發泄心中的壓抑,消極的情緒,但是長期的鍛煉會使我們的整個身體及心理機能更加的健康,在生活、學習、工作中更加的積極樂觀,從而更好地為“終身體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學習性質來看,既包括學生天賦的自發需要,也包括學生在后天的學習武術禮文化過程中形成的自覺需要。任何個人、社會的活動以及整個人類歷史發展,都是一個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人們理解自己社會活動意義的程度即人的自覺性的發揮程度,是受社會條件制約的。在進入文明時期以前,人們的活動基本上是自發的。社會越是向前發展,人們的自覺程度就越高。所以在后天的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自覺行為習慣的培養也非常重要。
2.2 社會的需要
社會的需要主要是指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對學校武術提出的要求,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階段的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在武術禮文化教學目標上也要圍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根本任務,提高學生素質,為提高學生的健康學習生活水平服務,最終適應社會的發展,為社會提供需要的合格人才。
2.3 武術禮文化自身的特點與功能
武術禮文化作為武術的內核,是一個價值、功能多元化的綜合體,武術所具有的精氣神也是通過武術禮文化這一內核所展示出來的。武術禮文化必須以武術技擊為載體,它包含了技擊防衛的價值,強身健體的價值,藝術審美的價值,同時還具有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教育價值。
根據以上三個因素筆者認為武術禮文化的一般教學目標可以總結為“克己復禮,尚武精神”。“克己復禮”,以禮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更加的規范,使學生在心理上更加的健康積極樂觀?!吧形渚瘛钡暮诵牟⒎鞘菗舻箶橙?,而是戰勝自己,培養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以愛國主義和民族大義為前提;推崇仁愛,追求和諧;強調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崇尚“重義輕利”、“以義導利”;如今在這一和諧且社會不斷發展的階段,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而不是習武斗爭,需要的是民族凝聚力,而武術禮文化的尚武精神就包含這一要素,這更有利于學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通過這個總的目標來指導我們的行為和心態,不斷地磨練習武者的意志品質,通過武術禮文化加之技術的熏陶與學習使那些身體與心理上相對較弱的人變得身體強壯、心理健康、富有挑戰精神。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中最終做到尊重他人、不畏艱難、勤奮刻苦、意志堅強、見義勇為、仁愛、謙和、扶危就困、專心致志、誠實守信、文明禮貌、等思想和價值觀以及強烈的愛國精神。
3 具體目標的確定
教學的各項一般目標和具體目標應當呈現出互相聯系、互相支持、互為因果的關系。沒有具體的目標,一般目標便失去了依托,從而成為空中樓閣;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偏向于為學生提出遠大的一般目標,而忽視“細小的”具體目標,結果便使學生感到那些大目標過于空乏、渺茫、可望而不可及,因而也就失去了積極努力去實現的熱情。所以我們必須把教學目標具體化,體現在每個課時計劃上的教學目標必須是具體的;但是這些具體的教學目標又必須是為完成某個學習階段乃至整個教育過的完整的、全面的培養目標服務的。具體的目標是我們的著手之處,完整的、全面的培養目標乃是我們的著眼之點。不從具體目標著手不行,但是只追求具體的小目標而忽視大的方向也是不行的。筆者認為在武術禮文化教學具體目標的制定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認知目標、情意目標、行為目標”,使目標更具有可操作性,進而落實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
3.1 認知目標
認知目標包括兩個部分,即獲得知識和發展智力,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學對課程目標的制定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尤其是對于可操作的行為目標而言。布盧姆的認知目標分類主要經歷了兩個不同的時期。初期,以布盧姆為首的專家小組將認知過程分為六個層次,按照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分別是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在這六個層次中,前一層次是后一層次的基礎和前提,后一層次是前一層次的發展和深化,各層次之間又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認知目標作為教學目標中最基礎的一環,直接影響到課程最終教學目標。
對于武術禮文化教學認知目標學生首先要了解的是武術禮文化的概念,明確的概念可以使我們具體準確的表達思想,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觀事物。李金龍教授認為武術禮文化是指在傳統習武者中制定并傳承的體現中國禮的精神的內容與形式的總和,其主要內容應該包括武術禮儀和武術禮義,武術禮儀即是對習武之人的行為規范,也可稱作武術禮法;武術禮義則是對習武之人的精神規范,也就是人們比較熟悉的武德要求。[2]筆者也比較同意這一觀點,很多學生和家長認為,學習武術的目的首先是防身自衛、強身健體、培養意志品質,其次是了解優秀傳統文化。這說明當今武術教育還是把武術停留在技術教學的層面上,而沒有把武術作為一項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弘揚與發展。武術禮文化價值層面試今天武術教改需要強化的地方。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如今教學中我們所倡導和推行的武術禮儀規范主要有:抱拳禮、持械禮、接遞械禮、著裝禮、語言禮、比賽禮、拜師禮、鞠躬禮等,具體內容及行禮方法的規范對學生的學習影響也非常的重要。在這些武術禮儀規范的背后其背后反應的思想應該是武術禮義的內容,即武德,這些禮義精神包含的武德如:尊敬師長、見義勇為、舍己為人、仁愛謙遜、敬老愛幼、團結互助、誠實守諾、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等詳細具體的安排到教學中,通過認知目標,使學生能夠在學習武技的同時把武術禮文化融入到自己思想中,為他們情意目標、行為目標的培養做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以及達到教學目標起到一定的效果。
總之,認知目標是學生學習的最基礎的也是最關鍵的目標,明確的認知目標可以更好地導向學生,解決武術禮文化“是什么”的問題。
3.2 情意目標
情意類目標指的是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興趣、態度、動機和意志的目標。[3]這些目標又與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發展緊密相關,在情意目標的培養上,我們很難像認知目標和行為目標那樣做到作業化、具體化。但并不是不能夠表述地更為明確、具體一些。在平時的武術教學過程中,這方面的教學目標往往是模糊不清的,甚至從不提出這方面的目標,這種狀況應當予以改變。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彼越處熢谥贫ㄇ橐饽繕藭r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性,激發他們的興趣熱情,這樣教育的過程才是有意義的,而學習的過程也將是快樂的。在武術課堂上,技術動作的學習是載體,禮文化的學習是靈魂,沒有了載體事物將難以發展與傳承,沒有了靈魂事物將如同行尸走肉,更為可怕!因此,我們必須要注重兩者的結合,充分利用課堂,在內容、方法上多加研究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在武術教學上教師可以有意識的提出一些難度較高的作業目標或者布置一些自選作業題,如讓學生通過課堂外規定在一段時間內自學一段拳術或者器械,并且寫出自己的感受,讓學生在武術的學習中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分組布置一個武術小話劇,通過劇情教學,讓學生感受武術不同的文化魅力;運用所學的武術動作選擇對手進行對抗,從實戰中去感受止戈為武、尊重對手等優秀的品質與精神。學生在克服困難和自選作業中,興趣、動機和意志水平都可以綜合的表現出來。教師如果經常注意提出培養興趣、動機、意志的明確要求,無疑會對學生的這些心理素質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在“抱拳禮”的學習中,教會的不僅是動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授學生其具體含義,讓學生有更深體悟,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有思想上的覺悟與提高,以“抱拳禮”為例:(1)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止戈為武”,以此來約束勇武的意思。(2)左掌右拳攏屈,兩臂屈圓,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謙虛團結,以武會友。[4]經過這樣把禮儀規范的含義通過生動的語言傳授給學生,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使學生更清楚了認知武術禮文化,從思想上得到一定的啟蒙??傊?,由于情感、動機、興趣、意志的形成和發展十分的復雜,我們必須了解學生的需要及學生的興趣,了解學生現狀;把學生的現狀與公認的常模作比較,確定差距或需要,即“應該是什么”與“是什么”之間的差距。對于學生的興趣,教育是一種主動的過程,倘若學校情境是一種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學生就會主動參與。所以在情意目標方面如何將這些因素與學生緊密的聯系起來還需要我們去認真的分析研究。
3.3 行為目標
認知目標與情意目標的最終目的是為行為目標服務的,行為目標是對認知目標及情意目標的檢驗,學生學習武術禮文化的目的就是將武術禮文化內化為自己的習慣,并應用于日常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在教學中教學生“怎么做”這是非常重要的,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边@將對學生的一生將起著積極的影響。
柔道作為一向比較成功的項目,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在日本武道教育中,實踐大于理論,武道教育不在于學會哪些技術可以在現實中取得格斗的技能,而在于在這種直接的對抗中學會勇敢面對生命挑戰,學會在與人搏斗中生存,并且要求彬彬有禮。[5]在武術的行為目標之中我們要多加一些實踐的環節,去除理論的環節,這樣更能夠讓學生理解武術禮文化,去宣傳真正的實踐武術禮文化,更能夠吸引同學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崔華前. 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彰顯之維[J].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20-24.
[2]李金龍,宿繼光,李夢桐.中國武術禮文化及其傳承與發展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2014(7):129-135.
[3]李秉德. 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66-267.
[4]張繼生.中華武術禮儀[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2:85-86.
[5]鄭旭旭.從術至道:近現代日本武術發展的軌跡[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198-199.
Analysis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Wushu Etiquette Culture Education
Li Jianjian Su Jiguang(P.E. Schoo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Shanxi 03005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logic analysis, comparison and other methods. Besides, by the reference of objective division initiated by bloom and combination with personal cognition, the study further divid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Wushu etiquette culture education, into the cognitive objective, emotion objective and behavior objective respectively. With the hope of promoting Wushu culture development, the study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for relative research, some analysis on these objectives and some concepts.
Keywords:Wushu etiquette culture Teaching objectives 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