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瀟 修海林
15年11月16—17日晚,國家大劇院戲劇場連續上演了兩場中國音畫樂舞《清明上河圖》情景音樂會,演出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音樂會后,無論是在現場還是在其后的專題研討會上,許多觀眾以及音樂界人士在評價這場音樂會時使用頻率最多的一個詞就是“震撼”。這也促使我們進一步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中國音畫樂舞《清明上河圖》情景音樂會的創作特色。
一、一部具有“中國文化面孔”的
現代“樂劇”
中國音畫樂舞《清明上河圖》情景音樂會是由二胡表演藝術家宋飛牽頭立項的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資助項目。這部大型舞臺藝術作品并非屬于一般意義上作為獨立藝術門類的戲劇之“舞臺劇”范疇,而是中國傳統“樂”文化中具綜合藝術特色的“樂”之劇,可以在漢語語境中用“樂劇”一詞來表達。此“樂劇”亦非瓦格納在歌劇基礎上改革而創立的綜合藝術樣式“Music Drama”(一般中文譯為“樂劇”),所謂“情景音樂會”中的“音樂”概念,也是漢語傳統概念(亦非單純的“music”概念),并未離開“樂”的表達。我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認識這部作品所具有的“樂劇”特點。
中國音畫樂舞《清明上河圖》在舞臺藝術表演形式上,主要完成了從“交響音畫”到“音畫樂舞”的轉型和再創作,在舞臺表演形式上具有創新的意義。這個項目在編創之初就考慮在原來的交響音畫《清明上河圖》基礎上將其打造、改創成一部具有“中國文化面孔”的現代“樂劇”經典作品,并賦予新的立意和人文內涵。音畫樂舞《清明上河圖》將胡琴演奏與管弦樂、合唱以及其他民族器樂、舞蹈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綜合一體,通過舞美、燈光、音響、道具與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與結合,創造出一部在動態過程中呈現的、更具創新意義的現代大型舞臺綜合藝術作品。其創作集作曲、演奏、舞蹈、舞美設計與導演、編劇等各家專業所長,以多維視角在藝術創作上實現傳統藝術語匯與現代藝術語匯的交融,力圖創作一部能夠跨越時空、具有現代東方藝術意韻的作品。這部作品的創編、導演團隊和戲曲學院舞蹈團隊為此貢獻了自己的才智,也付出了許多努力。音畫樂舞《清明上河圖》用音樂抒情懷,用舞蹈再現歷史,用舞美展現民俗,用燈光渲染情境,用多媒體營造意境,綜合運用多種現代藝術元素和中西語匯,創造新的中國傳統舞臺表演藝術審美意象。正如陳蔚導演所說,“希望用音樂復活古畫,用真情穿越千年”;“我們所有的定位和創作靈感,都來自宋飛的演奏,都來自音樂,這個是核心。”
音畫樂舞《清明上河圖》情景音樂會的表演,其性質可以說是中國弓弦居于舞臺引領地位的“樂劇”綜藝表演,這是中國弓弦藝術所未有過的新的嘗試。要完成這樣一種以二胡來統領的音畫樂舞的表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讓二胡站起來。就像宋飛所說:“二胡的站立演奏是舞臺表演的超越和解放。當我決定站起來拉琴的那一刻,就是為了達到這樣一種狀態。不僅是二胡的解放,也是讓二胡音樂在一個劇場化情景狀態中進行綜合表演的可能,讓二胡在舞臺藝術表演中有一個角色的表達?!睂τ谡局囊饬x,中央民族樂團席強團長在研討會中說:“站立的演奏形式是傳統的,也是最難的。宋飛在二胡上復活了傳統音樂演奏的形式,我今天理解了,我也接受。”
二、具中國傳統曲體特征的“胡琴套曲”
我們之所以將這部作品稱為中國式的“胡琴套曲”(并非西方曲體中的套曲概念),是因為這一概念在中國音樂史上的呈現,首先來自傳統說唱、戲曲(如宋元唱賺、散曲)以多個曲牌聯綴成組敘事、表演,詠唱同一套內容的樂曲構成方式。作曲家史志有將原畫圖景解析為16個局部畫面,加上序曲與尾聲,整部作品共有18首色彩風格不同、情態形象各異的樂曲,亦可稱其為“樂圖”。每一首“樂圖”因其獨特的音樂意象,均可獨立成曲,不僅有獨奏,甚至在新的演出形式中,還采用有重奏、合奏等表演形式,但是音樂所用素材和情感性、意象性內容的抒發和表現,仍是互有聯系、統一而又有變化的。
從結構上講,由管弦樂隊協奏,以胡琴獨奏為主線的樂曲,在曲體構成上以16首“樂圖”聯綴成套,前有序曲,后有尾聲,頗似宋代唱賺中的“纏令”曲體結構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作品具有一種頗具典型特征的民族音樂曲體結構。這種中國式的套曲結構,體現的是傳統與現代的同在。因其以中國弓弦樂器的代表——二胡等7種胡琴為主奏樂器,亦可稱其為“胡琴套曲”。這部作品從交響音畫到音畫樂舞,在整部套曲的構成上根據各“樂圖”表演中的情景性、戲劇性、情感性對比等要求,對原“樂圖”的序列結構重新進行了調整,達到了較好的舞臺表演效果。這場情景音樂會通過“樂圖”結構的重組,根據不同情境與戲劇性表演的特點,形成從室外到室內情境、從人文景觀到精神世界、從民俗環境到自然環境的多層轉換,再集中于“水”的主題,突出了人的拼博、奮斗與自強不息的抗爭精神,最后提升到“仁愛惠民”、充滿大愛的盛世情懷。這使新的套曲結構在整部作品的舞臺呈現上具有新的功能和意義。
三、意象生動、深情感人旋律的
交響化呈現
交響音畫《清明上河圖》是史志有眾多作品中的一部力作,其音樂不僅溫馨而深情,且富于戲劇性、情景性特點的描寫。各首“樂圖”個性鮮明、情趣生動、風格韻味十足。但是,就這部作品真正能夠留在人心底揮之不去的魅力而言,其意象生動、深情感人的旋律,通過演奏家二度創作的“文化詮釋”在特定情景中的呈現,仍是這部作品審美最令人陶醉之處。這部作品主題情感的傾訴和大愛情懷的表達是最接地氣的。二胡奏出的富于韻味而又感人肺腑的旋律,其線性的展開與音響色彩、色塊的結構性對比在音樂創作中相得益彰、各得其美。富有韻律、情懷而又感人的旋律充溢、回蕩在全場,甚至在演出之后,仍然讓許多人久久不能忘懷。這樣一種創作傾向,正是史志有當年創作這部作品時改變其創作方向所致。12月3日,史志有在中央電視臺3臺綜藝節目“文化十分”中這樣談到:“交響音畫《清明上河圖》這部作品要有宏大的場面、宏大的氣氛,所以一開始想用交響樂這種全世界都普及的樂隊來寫作,但是進入創作之后越來越感到不貼切,就像用西洋油畫方式畫中國山水一樣,兩張皮,所以最后還是決定用中國民樂來表現清明上河圖這幅宋代的民俗作品。選擇演奏家宋飛老師因為她(能演奏)的胡琴是比較全的,能夠把各種胡琴‘鋪在畫卷上展現不同音區、不同色彩,不同情緒的表現。”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部專為二胡等胡琴族系樂器專寫的作品,這也直接影響到這部作品的音樂構思、特別是旋律的交響化展開。當然,要讓作曲家的一度創作成果——符號化的樂譜——真正成為具有音響形態的音樂作品,就需要有最佳的二度創作通過其“文化詮釋”賦予這部作品以鮮活的生命力。史志有先生邀請宋飛擔任此曲的獨奏,并非僅僅是因為二胡尤其擅長于極富歌唱性旋律化音調的表現,更重要的原因為,一是宋飛所能演奏的不同胡琴大都具有中原音樂的風格韻味,具有豐富的音色以及不同的個性、品貌,正與作品所需要的音樂語境相合,二是宋飛的二胡演奏具有與眾不同的淳厚而純實的音色與質感、動情而富于情緒張力的聲音表達、風格鮮明而內蘊深刻的音樂表現力,并具有很高包容度的氣度胸襟。這種選擇,不僅直接影響到整部作品最初的構思和寫作,并導致了日后以二胡及胡琴族系樂器作為主奏樂器的音畫樂舞情景音樂會的產生。作品完成并試奏后,宋飛的評價是:“這是我們的語言?!边@種明確的創作指向也是今人評價史志有這部作品的一個重要前提。
四、凸顯了一個直入人心的
審美范疇——“溫暖”
音畫樂舞《清明上河圖》情景音樂會的表演,為中國弓弦表演藝術美學展示了一個從未得到過如此集中呈現且直入人心的審美范疇——“溫暖”。這里所說的“溫暖”,作為審美范疇是指充滿大愛并沁暖人心的社會情感。這種愛,不是一己私欲之愛,而是仁愛、博愛之愛。歷史上李祁題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曰:“觀者見其邑屋之繁、舟車之盛、商賈財貨之充羨盈溢,……后之為人君為人臣者,宜以此圖與《無逸圖》并觀之”,是以民生的富足為治國理想,其背后透露的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懷仁惠民”的為政理念?!叭省笔强鬃幼詈诵牡亩Y樂觀念,所謂“泛愛眾而親仁”“仁者愛人”,都是講的“仁愛”或曰博愛情感。行“仁政”也一直是儒家治國的基本理念。“惠民”則直接來自于師曠的民本思想。以大愛為基礎的仁愛情感在藝術中的表現必然是感人、溫暖的,并且也是這部作品在與觀眾的互動共鳴中形成的審美特質。
這里要特別提到的是,當年宋飛在香港演出中國音畫《清明上河圖》,有一位香港同胞在演出后,跑到后臺,含著眼淚向宋飛表達了這樣質樸的感言,她說:“誰要再說中國不好,就讓他聽聽《清明上河圖》!”這部作品在香港演出引起的轟動說明這位港人的情感表達是有代表性的。時至今日,這部作品已經成為一部凝聚并激發同胞愛國情懷、感人至深的藝術作品。在這部作品中,“溫暖”的情懷是宏大的。在作曲家史志有的心中,汴河是人文之河,具有母親河的意味。其中內蘊著的人文情懷,正是母親般的慈愛與充滿著溫暖的博大胸懷?!皽嘏弊鳛橐粋€美學范疇在中國弓弦樂作品中感性且集中的呈現,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這在交響音畫《清明上河圖》的《序曲》《汴河圖》《盛世圖》和《尾聲》的主題動機的展開中得到了深度抒發。在這部作品中,“溫暖”的情懷也是溫馨的,在樂曲表現的審美情境中我們聽到田園懷抱中的歌唱與溫情,聽到安祥富足的生活帶來的心靈滿足和在田園夢中的陶醉。這時,與其說是二胡唱出了獻給母親河的歌,不如說這里唱的就是孕育著中華文化、充滿溫情、溫暖人心的母親河之歌。這就是那位香港同胞心中感受到的、溫暖的大愛情懷。
五、令人“震撼”的聲效與恢弘氣勢
在音畫樂舞《清明上河圖》情景音樂會中,宋飛帶領中國愛樂民族弓弦樂團,持二胡等7種胡琴,以獨奏、重奏、合奏的方式呈現了中國弓弦樂的魅力和氣勢。這也是人們觀看后多以“震撼”一詞評論這場演出的主要原因。音聲的“震撼”對于二胡這類擅長演奏旋律的樂器而言,是很難得到的一種美學評價與稱贊。宋飛在綜藝節目“文化十分”中這樣談到:“我們的演奏,更重要的是聲音本身。我們的聲音會有沖擊力,會有這種飽滿、厚重、堅實,當然也有它的柔美和飄逸。在我們演奏的呈現中,可以看到聲音的柔美,看到聲音的氣勢恢宏和陽剛之氣。這是我們這次演出給人印象最深刻的?!?/p>
席強在研討會上談到:二胡團隊整體素養非常高。二胡在表演上不論獨奏、合奏,這種組合非常專業,達到真正舞臺藝術的高標準,可圈可點。指揮家劉炬在觀看演出后給宋飛發短訊,評價這場演出:“樸素、平實的音樂情感,美侖美奐的舞美,全新方式呈現宋代盛世風景。您和學生的音色太統一了,齊奏的效果非常震撼!”
劉炬這里講的“震撼”,并非是指現場音響的強度,而是指中國愛樂民族弓弦樂隊在齊奏、合奏中,因音質、音色的和諧統一、在非常具有藝術表現力、情緒變化微妙而又富于張力變化的音樂演奏中,甚至包括持弓演奏中由運弓的揮灑自如,形體身姿與氣息、眼神的一致所體現出來的統一性,以及與“樂劇”內容相一致的音樂情緒表現的恢宏氣勢所帶來的演奏效果。其中令人“震撼”的聲效得益于宋飛長期不論寒暑帶領學生練習早功、進行二胡聲部訓練的教學活動,也是宋飛將自己在中央民族樂團的八年樂隊實踐以及長期與各種中西樂團、室內樂的合作經驗與心得,引入教學所取得的成果。
中國音畫樂舞《清明上河圖》情景音樂會,將極具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之一的《清明上河圖》畫卷,在綜合藝術舞臺上跨域轉換,并且最終完成了由交響音畫向音畫樂舞情景音樂會的轉型,以情感性、戲劇性、綜合性兼具的“樂劇”形態呈現給廣大觀眾,使這部作品在整體上得到一次新的提升,拓展了中國弓弦藝術發展的空間。藝無止境,主創團隊更期望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將這部承載著中華民族“懷仁惠民”傳統文化精神的音畫樂舞《清明上河圖》,打造成一部在國內外文化交流舞臺上展示中華優秀民族精神的經典作品。
胡 瀟 中國音樂學院在讀博士生
修海林 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史學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 榮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