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3日至15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昆曲研究中心、蘇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協辦的“第七屆中國昆曲國際學術座談會”在蘇州圖書館召開。來自美國、德國、韓國等國家以及北京、蘇州、杭州、上海、長沙、武漢、福州、廣州及香港、臺灣地區等地的七十多位專家、學者參與了本屆座談會。會議圍繞九個議題展開研討,有43位學者進行了會議論文宣講。
一、會議發言綜述
(一)昆曲的保護傳承
昆曲在當代的保護與傳承一直是歷屆會議的熱點議題。丁修詢在《昆曲的中國文化戰略》中指出,昆曲是“推動乃至引領戲劇潮流、創立中國戲劇學派的絕好戰略選項”。他倡議“以昆曲為藍本,創設以系統地總結廣博深遠的中國戲曲文化為旨歸的‘中國演劇體系,并努力運用科學方法進行昆曲本體的系統研究,將對昆曲的認識上升至新的高度”。叢兆桓在《“非遺”昆劇的保護傳承需要四個“全面”》中提出:“要將昆曲當成國學的整體來研究和傳承”,傳承須注意“四個”全面,注意文學、音樂、美術、表導演等本體四項基因的傳承;晉昆、湘昆、北昆、川昆等各種流派的保護和不獨尊“一昆”;創作演出實踐、藝術人才培訓、理論研究與批評等三個領域的傳承。吳新雷《此情可待 一往而深——楊守松報告文學新作〈大美昆曲〉讀后感》是對楊守松撰寫的報告文學的評介,認為這本著作“筆調輕松活健,反映面既深且廣”,并感嘆該作“把昆曲的前世和今生都寫活了,把昆壇的人物和事情都寫活了”。江巨榮《昆曲藝術傳承需要好教材——再談上海戲劇學院及附屬上海戲曲學校所編〈昆曲精編教材300種〉》認為,該教材“幾乎囊括了近百年來昆曲舞臺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劇目,集昆曲文本、曲譜、釋文、表演特色與要求為一體,開了昆曲選本的新體例、新樣式,無疑是已往昆曲教材的新發展”。
(二)聲腔音樂研究
該議題的發言主要圍繞古代文獻中的度曲理論、譜式等內容展開。俞為民《沈寵綏對新昆山腔的矯正與完善》認為,沈寵綏針對新昆山腔在曲調上破壞了古調腔格和在演唱理論上沒有得到具體闡述的狀況,寫作了《度曲須知》和《弦索辨訛》,以實現“既要采用依字聲行腔的曲唱形式又要保持曲調原有的格律和腔格”的理想。其具體做法是,在《度曲須知》中主要論述南北曲字聲的腔格特征及不同字聲的出字、收音等演唱技巧的問題;在《弦索辨訛》里,則主要通過具體的曲文厘正北曲曲唱中的字音訛誤,并給演唱者提供正確的示范。李昂在《徐大椿的字面口法論》中,重點闡述了對徐大椿著作中五音發音部位之順序合理性的考證。李俊在《“宮譜”新考》中指出,“宮譜”內涵隨時代推移而改變,“自近代以來才始如今人所言,專指帶工尺譜的曲譜”。黃思超的《〈南詞定律〉工尺譜初探——例曲與工尺譜的考察》認為,《南詞定律》提供了清代康熙前后唱法的記錄,對曲牌唱法歷史演變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周秦在《昆曲的宮調與套式》中指出,昆曲北曲的宮調系統有元曲的淵源,清代康熙年間的《北詞廣正譜》在繼承元代曲學體系的基礎上,開創性地在每個宮調名下附列“套數分題”,由此奠定宮調、套式、曲牌三者有序組合的基本框架。南曲的宮調規范則在魏良輔改革昆山腔的同時趨于定型,在嘉靖時人蔣孝《舊編九宮十三調宮譜》中奠定了基礎,又在明清之際曲學家徐于室、鈕少雅編纂的《匯纂元譜南曲九宮正始》(簡稱《九宮正始》)中得到進一步完善。但南曲宮調與套式之間并未建立起如同北曲那樣較為嚴格的管控關系,這使《納書楹》以后的昆曲樂譜只標管色不論宮調。
(三)昆曲發展史研究
陳學凱《昆曲與明代戲曲的發展和繁榮》從作品的數量、傳世精品的多寡、作家群體的狀況、戲曲理論與劇評的水平以及社會各階層對戲曲藝術的態度等角度,論證了昆曲在明朝中后期的繁榮離不開明代戲曲藝術的整體發展環境,而昆曲藝術的臻于完善又標志著傳統戲曲藝術走向成熟規范。劉水云、裴雪萊《明清曲師戲曲史地位的再認識——以南北曲曲師考為考察對象》揭示明清曲師與“劇本創作、演員培養、戲本的舞臺搬演、戲曲的傳播交流等方面關系至密”,并指出該群體長期以來不被關注的原因在于,文人曲家們的自我夸飾和對曲師群體的惡意貶低。趙山林《蘇臺歌舞到燕臺——試論四大徽班對昆曲藝術的吸收與借鑒》以翔實的史料記載對四大徽班吸收借鑒昆曲藝術的歷史經驗作總結:四喜班演出的昆曲劇目多且質量精;三慶班編演的連臺本戲多借鑒自昆曲,班社臺柱程長庚、徐小香等昆曲素養深厚;和春班與春臺班亦有很多優秀演員京、昆兼學兼擅,并能恪守正宗的昆曲傳統,具有“梁溪風范”。鄒元江《從〈申報〉(1922—1942)看昆劇傳習所“傳字輩”的盛與衰》指出,名小生顧傳玠的成名與離開對“傳字輩”所組班社的興衰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徐宏圖《新葉昆曲在非遺保護中復蘇——〈新葉昆曲精選劇目曲譜〉序》介紹了昆曲在杭州建德新葉村的歷史發展與《新葉昆曲精選劇目曲譜》的相關內容。
(四)明清傳奇研究
洪惟助《〈琵琶記·賞荷〉曲牌格律初探》對比了九種重要曲譜中的《琵琶記·賞荷》曲牌,對其格律問題作了資料詳實、論證有力的探討。顧聆森《論蘇州的昆曲創作流派》將蘇州再作縣市分立的精細區域劃分,評述昆山、吳江、蘇州(市區)三地各具特點的創作流派。王永健《明末清初的〈牡丹亭〉熱》,對明末清初“《牡丹亭》熱”的形成原因、表現形態及特點、成果和影響等方面作了初步梳理、分析和評述。劉瑋《〈紫釵記〉對〈霍小玉傳〉的改寫折射出的時代思潮與文體發展情況》指出,改寫本反映了“情中含理的時代思潮、才子佳人的故事模式和傳奇劇本的結構體制”。鄒自振《湯顯祖劇作的當代詮釋——〈湯顯祖戲曲總集·總序〉》,內容涉及湯顯祖及其五部戲曲作品和與該書相關的編籑工作。
(五)昆曲文獻研究
李曉《活的記憶——中國傳統戲曲在當代(昆劇歷史與當代藝術家)》,概述了昆劇的歷史發展脈絡,并介紹了張靜嫻、史紅梅、柯軍等三位當代優秀的昆劇藝術家的成就。陳均《青春版〈牡丹亭〉如何走出國門?——以〈青春版牡丹亭美西巡回演出2006〉簡報冊為例》,詳細介紹了青春版《牡丹亭》在美西巡演的實際運作情況,意圖為“以戲曲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藝術走出國門”提供經驗參照。朱建華在《昆曲對戲曲區域化限制的突破》中指出,昆曲在中心城市之間的遷移與傳播是昆曲突破區域化限制的重要體現,也是由“南北合腔的音樂機制和文人主導的以家班為主的傳播方式”決定的。陳為蓬《〈俞振飛書信選〉部分書信寫作時間考》,考證出七十余封俞振飛書信的準確寫作時間,并指出《〈俞振飛書信選〉》一書注釋中的部分差錯。
(六)改編和新編本戲研究
丁盛在《當代昆劇創作的基本問題、觀念與形態》中指出,當代昆劇創作存在古今、中西和主導(國家主導還是民間倡導)三個基本問題,三者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創作觀念方面,存在新舊結合、推陳出新;恪守傳統、整舊如舊和突破傳統、實驗探索三種,并對應呈現出傳統、現代和后現代三種藝術形態。鄭尚憲在《論“迷失”了的〈虎囊彈〉》中指出,清初蘇州作家丘園所作的昆曲《虎囊彈》,除《山門》一折外,全劇已佚,但在京劇、梆子戲、湘劇、漢劇、楚劇等劇種中則有不同程度的保留,廣西桂劇《虎狼彈》是昆曲《虎囊彈》最完整的傳本。余懋盛《漫談湘昆〈白兔記〉改編》,總結了自己五十年來多次改編湘昆《白兔記》劇本的得失經驗。安裴智《從古典喜劇到“現代悲劇”——對新版昆劇〈綠牡丹〉改編的思考》認為,“新編劇本沒有很好領會明代‘臨川派大戲劇家吳炳的《綠牡丹》的作品精髓,對原著人物進行了錯位的諷刺,使這部十大古典喜劇之一的作品成為用當代人的觀念去嚴格要求四百年前古人具有當代意識的現代悲劇”。陳芳《從昆劇到越劇:徐進〈紅樓夢〉的回歸與超越》,通過對比包括昆劇在內的多個劇種的《紅樓戲》劇本,研究徐進所作越劇《紅樓夢》文本的互文性。
(七)昆曲藝術的海外傳播
與會代表圍繞昆曲在海外傳播的現狀、實際操作和面臨的問題等幾個方面展開研討。在顯示昆曲海外傳播“成績”的同時,重在指出實際運作上的不足或尚需加強的方面。都文偉《昆曲在美國》指出,有關昆曲經典劇作的英語翻譯書籍有待充實;昆曲曲譜的五線譜本有待增多;與音響配套的身段介紹的光碟有待開發。奎生《談京昆在海外的傳播》和德國學者貢德曼《〈界碑亭〉——聯結中國戲劇和巴洛克意大利歌劇的新創作演出和研究》兩篇文章合在一起呈現,介紹了他們聯合創作《界碑亭》的經驗和該作品在德國演出時觀眾的反映與媒體的評價。汪榕培《字幕翻譯在昆曲海外傳播中的作用》,指出昆曲字幕翻譯的重要性,并就字幕翻譯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作了簡明扼要的闡述。劉志宏《孔子學院作為昆曲海外傳播平臺的思考——以英國北愛爾蘭孔子學院昆曲教學為例》,敘述了自己在英國北愛爾蘭孔子學院教授昆曲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經歷與見聞,并對以孔子學院為平臺向海外傳播昆曲的可行性和意義作了有益的探討。
(八)當代昆曲現象研究
劉禎《走近大師版〈牡丹亭〉的大師們》主要介紹當代知名藝術家在表演昆曲《牡丹亭》時所作的不同藝術處理。王志萍《當昆劇面對現代觀眾——以蘭庭昆劇團十年發展為例》指出,“十年來蘭庭昆劇團一直采取‘傳承與‘再創的方式推進昆曲藝術的發展,自百煉千錘的經典折子戲中,挖掘昆劇藝術表演的靈魂,擷取我們在當代‘重現她與‘再創她的養分。”劉惠芬《從觀演關系論昆曲寫意美學運用手法之演變與影響——以青春版〈牡丹亭〉為例》,從昆曲表演與觀賞之間的互動機制切入,討論當代觀眾審美意識的主流價值觀與舞臺藝術手法變更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影響。郭臘梅《博物館開展展演活動的實踐與思考——以“昆劇星期專場”為例》,對中國昆曲博物館十年來堅持舉辦“昆劇星期專場”活動作了思考,并述及開展該活動的作用與體會。洪敦遠《談新編昆劇的編曲與配器》以漫談的方式對與新編昆劇的編曲和配器相關的多個話題作了有益地探討。
(九)昆曲教學與傳播
朱恒夫《昆曲傳承的希望在于從娃娃抓起——昆山市小學開設昆曲興趣班的調查報告》,從實地調查中獲取一手資料,圍繞“成功舉辦昆曲興趣班的條件、昆曲興趣班的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與建議”等三個方面,對昆山市12所開設昆曲興趣班的小學作分析與研究。何平的《華南理工大學的昆劇學習》,簡要介紹了華南理工大學的師生在廣州五山昆曲社的影響和啟發下,學習和演出昆劇的情況。朱玲《昆劇的翻譯與翻譯研究現狀》對昆劇翻譯研究的總體狀況作了梳理。朱玲認為,現有的昆劇與《牡丹亭》翻譯研究忽略了昆劇的戲劇特點,而將其等同于詩歌、小說、散文等一般文學樣式。艾立中《論明末清初南北曲的演變——兼論魏良輔和沈寵綏的曲唱理念》指出,北曲在明末清初時文本創作增多、唱法重新得到提倡,然而這種復興態勢并未導致南曲衰弱,南北曲均為曲家常用曲牌,只是兩者功能的界限已逐漸淡化,魏良輔改良南曲和沈寵綏振興北曲,是不同復古理念指導下的成果。韓國學者鄭元祉《韓國盤索里與中國清唱的聲音與唱法世界比較——“和而不同”觀點之比較》認為,韓中兩國傳統清唱藝術中“呼吸、發音、唱法、唱者應具備的文化素養”具有“和而不同”的特點。
二、由本屆學術座談會引發的思考
從代表們的發言來看,本屆大會凸顯以下兩個特點:
(一)立足當下,具有較強的現實感和前沿性
本屆座談會不僅專門設立“當代昆曲現象”議題,且在其他議題中,代表們參與交流的發言也多立足當下,體現出學界對昆曲在現時代命運和生存狀態的關注。學者們直面諸多現實問題,對當前實踐工作中的不足所作的切中要害的分析,以及務實、謹慎地尋求解決問題途徑的做法,增強了昆曲理論研究的現實指導意義。
(二)集思廣益,推進昆曲理論研究的發展
作為以昆曲為專題的高端學術會議,大會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學術精英集聚一堂。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多個層面對昆曲的歷史、傳奇文本、聲腔、傳播、當代保護與傳承等問題作深度研討,集思廣益,客觀上推動了昆曲理論研究的發展進程。
但筆者認為,本屆研討會在彰顯特點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缺憾。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缺乏多學科參與。從本屆會議代表的發言內容來看,代表們多為戲劇戲曲學的學科背景,其成果亦多屬該學科領域。音樂學、表(導)演學、美術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薄弱,甚至僅是偶有涉及。毋庸置疑,學術研究上的偏科與昆曲內在的綜合型藝術品種特性是極不相稱的。其二,部分議題之間研究主題重合,既打散了代表們的發言,不利于形成焦點爭鳴,又使會議整體布局顯得不夠盡善盡美。比如,“當代昆曲現象研究”與“昆曲遺產的保護傳承”、“昆曲藝術的海外傳播”等議題存在部分重疊,而“當代昆曲現象研究”,究其本質,又屬于“昆曲發展史研究”的論域。又如,“昆曲藝術的海外傳播”與“昆曲教學與傳播”也有主題內容重合之處。
結 語
昆曲自2001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今,依托“非遺”保護的文化思潮,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在學術界已成為熱點。2003年至今,在發源地蘇州已成功舉辦了七屆大型昆曲學術會議①,形成了一批有質量的學術成果。中國昆曲研究中心主任、蘇州市文廣新局局長陳嶸女士在開幕式致辭時說:“前六屆累計四百多人次,論文三百多篇”。而若僅從本屆學術會議來看,亦能顯示近年來昆曲學術發展的良好勢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②的研討,客觀上推動了昆曲理論研究的發展。我們期待,下一屆昆曲國際學術座談會能夠吸納更多學科的專家、學者參與其中,為理論研究的多學科協同努力開辟蹊徑。
① 七屆“昆曲國際學術會議”的舉辦時間并不規律,舉辦的年份依次為2003、2005、2006、2007、2009、2012、2015。
② 該句出自《詩經·衛風·淇奧》。這里使用其引申意,指相互間的研究與討論十分深入。
唐振華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1級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劉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