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晟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率先探索有土安置和無土安置新模式,咬定目標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貧困山區百姓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以奇山秀水著稱的都安瑤族自治縣,享有“魅力瑤山、天下都安”的美譽。
然而,這里卻地處全國扶貧攻堅最難“啃”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是廣西2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貧困面積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脫貧任務最重的國貧縣。
“脫貧攻堅,始終是都安縣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都安縣縣委書記陳繼勇說。都安的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發揚“雄心征服千層嶺、壯志壓倒萬重山”的都安精神,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率先在廣西探索有土安置和無土安置新模式,解開脫貧致富的一個個死結,讓一批批大石山區的百姓挪窮窩、拔窮根、摘窮帽,走上致富之路。
樹挪死,人挪活,遷出深山天地寬
10年前,黃任江勸說親人從大石山搬遷入“農民進城創業園”,用政府免費提供的85平方米宅基地,開辦加工玩具的小作坊。如今,他的昔日小作坊,已成為年產值超過3000萬元、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知名企業。
“在都安,像黃任江這樣脫貧致富的例子還有很多,示范帶動效應日漸彰顯。”縣長藍啟章介紹,都安結合縣情民情,已探索出城郊有土安置、創新無土安置、整屯搬遷安置等“八大模式”,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開辟一條新路子。
目前,該縣在縣內外共建立移民安置點121個,安置貧困山區人口和庫區移民23199戶115995人。
住新城,興百業,打工賺錢不離鄉
30%的農戶實現自主創業、30%的農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30%的農民成為農民“技工”……如今,從大石山區搬遷來的貧困農民,通過黨委、政府組織開展的技能培訓,進城務工、創業,不僅在家門口就能賺錢,脫貧致富的門路也越來越多。
正在建設的“都安扶貧移民新城”,項目預計投資80多億元,重點將山區10戶以下不通公路、不通水、不通電、基礎設施投入大的自然屯整體搬遷。
土變金,成典范,村村有了致富經
縣領導堅持深入基層,進村入戶,在訪貧問苦中與群眾共商脫貧大計,努力在實施生態移民工作中,形成“鄉鄉有主導產業、村村有富民項目、戶戶有增收門路”的產業新格局。
如今,在都安的許多安置區,貧困山區農民徹底解決了長期困擾他們的“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水、無法發展、不能致富”的難題,實現了“人下山、樹上山、羊入圈、草綠地、藥蓋石、水蓄柜、土保持、民致富”的目標。一棟棟具有民族特色又不乏現代氣息的樓房拔地而起,一張張溢滿喜悅的笑臉,就像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展示出都安扶貧工作和新農村建設的美麗景象。其中,登金安置點、拉溫新村、九香瑤族新村、坤洞新村等安置區,還成為全區、全市新農村建設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