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南
廣東省郁南縣通門、平臺兩鎮連接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大坡等鎮,沿途山嶺疊嶂,彎多峽窄,山內有山,坑內有坑,彎內有彎,一個個場景多彩瑰麗,讓人目不暇接。在元朝之前,這里沒有一條通往外界的山路,大山的范圍內,仿如一個獨立的世界。直到明朝初期起,才在朝庭有關要員的關懷下,開通了一條環山而行的羊腸小道。
這小道,從今通門鎮接古西山大道,另辟小道至今平臺鎮,然后直通今廣西大坡鎮。今大坡鎮,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家李濟深的故居。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此路就開始行走為解放全中國而勇于獻身的革命者。此路經過的一座座山、一個個坳,都有著一個個紅色故事,故被稱為“紅色之路”。
1924年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郁南、封川(今封開縣)兩縣分別成立縣委,鐘炳樞任郁南縣委書記,龍師候調任封川縣委書記。1928年2月3日,中共廣東省委制訂《西江暴動計劃》,部署在西江上游發動以今羅定市為重點、郁南為輔點的西江革命暴動。并要求郁南暴動的中心放在六區(今郁南縣平臺鎮),暴動起義后,再向四、五區發展,進而向南部的九、十區發展,以便向羅定互相策應。同年4月14日,郁南與羅定黨組織共同策劃在羅定聯合革命武裝暴動,準備攻取羅定縣城。郁南方面參加革命暴動的有南部的八、九、十、十一區的農軍和農民群眾,與羅定農軍共約1000多人。但因內部泄密,此次革命暴動遭到國民黨的鎮壓而受重挫。為保存革命實力,郁南、封川的農軍主力,在鐘炳樞、龍師候帶領下,從這條唯一的山路轉移到同鑊大山隱蔽,利用大山的特殊環境進行革命活動,堅持同國民黨反動派作斗爭。
此路還留下李濟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
1945年5月,李濟深將軍帶著兒子李沛瑤和部下陳殘云、胡希明、狄超白等民主人士以及一連警衛戰士抵達羅定,與因公務回羅定老家的蔡廷鍇將軍商量要事后,接受中共廣東省臨時工作委員會領導的邀請,在通門會面。
李濟深一行擇日從羅定繞山路來到通門,住在“郁南革命武裝力量指揮部”內。第二天上午,李濟深在指揮部門前的集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在講話中,以飽滿的愛國熱情、鮮明的政治態度、洪亮激昂的聲音,贏得全場軍民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李濟深和他的隨員、警衛隊共300多人,在指揮部住了兩晚。
直到新中國成立前,此路仍是只能行人的羊腸小道。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當地黨委、政府一直發動群眾修路不止,開通了廣東郁南縣平臺鎮連接廣西大坡山的公路,直達梧州市。
上世紀九十年代,此路擴寬加固,鋪設成硬底化水泥路。同時,開通了溝通各村的道路。
2005年11月,廣梧高速公路平臺至梧州段全線開通。寬闊平坦的高速公路,跨天橋,穿山洞,過平地,徹底告別了過山坳、上山嶺、下陡坡的歷史。
2014年12月,經過此路段的南廣(南寧至廣州)高速鐵路正式通車,從“紅色之路”往廣州市或南寧市,只需一個多小時。
如今,“紅色之路”的山不再高,坳不再彎,路不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