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穎奇
摘要:公眾對于轉基因有著片面的認識,使轉基因在我國生物科技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隱憂。如轉基因對自然環境、人類健康造成的影響。我們應公平地看待轉基因,它是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文章分析了轉基因生物安全隱憂及風險交流機制。
關鍵詞:轉基因;風險交流機制;隱憂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轉基因技術提高了糧食等作物的產量,緩解了環境壓力等。但民眾對于轉基因有著自己的認識,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轉基因。關于轉基因技術的優缺點也始終處于爭論之中,轉基因的潛在風險是其安全風險交流機制構建的動力。
一、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趨勢
20世紀末,轉基因技術開始被多個國家承認并應用于植物種植,轉基因產業化速度加快。截止2012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703億公頃,并且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以美國和巴西為首的國家大面積種植轉基因植物,種植作物涉及棉花、玉米、油菜、大豆等25種農業常見作物。轉基因技術的快速發展依賴于其核心技術的發達。自然環境中的光、水分為植物的生長帶來了基礎條件,但同時自然環境具有多變性,這對植物的自身適應性具有較高的要求。轉基因提高了作物的適應性,其優點包括以下幾點:同等級的轉基因作物其產量更高,滿足現代社會土地逐漸減少的需求。轉基因降低了種植成本,實現了作物品種的多樣化,并且由于轉基因植物的抗性強,可有效地降低化肥、農藥所帶來的污染,對當下流行的兒童失明癥有明顯的改善作用。隨著農業作物的病蟲害和雜草侵蝕過多,每年用在農作物生長的化肥和農藥量巨大,農藥雖解決了雜草和病蟲害問題,但也帶來了其他的毒副作用,每年由于農藥而引發的中毒人數已經達到甚至超過10萬人次。而轉基因技術利用轉入基因的生物特性表達,確保了轉基因作物的抗病蟲性。減少了殺蟲劑等農藥的應用,確保了作物的安全。作為世界上第一大棉花生產國,2007 年我國抗病蟲害轉基因棉花的種植面積為380 萬公頃,并且殺蟲劑的使用較以往減少了14萬噸。
二、轉基因生物安全的隱憂
(一)對自然環境影響的相關思考
轉基因技術的使用會造成自然環境的“雜草化”和生物的多樣化減少。首先,與非轉基因作物相比,轉基因作物與除草劑、抗病蟲等抗性基因接觸時,其生存能力更強,因此很可能形成大片且生命力頑強的雜草,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其次,轉基因容易使外來基因不斷發展,使原有物種資源退化。外來基因的抗病能力強,甚至會造成野生物種資源的滅絕。常年種植轉基因農作物會導致害蟲出現抗體,進而改變其種群結構,影響生物鏈的平衡。
(二)轉基因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相關思考
轉基因可食用產品的新表達蛋白很可能會具有毒性或者引發過敏反應,這是目前大部分公眾對轉基因的認識。轉基因是通過外來基因插入來破壞原有的基因表達,產生更多的毒素。2009年,中國政府首次為水稻轉基因產品提供政策支持,轉基因所帶來的問題不僅是科技方面的,還包括社會、文化甚至倫理道德層面的問題。轉基因在一定時期能夠促進我國農業和生物科技的發展,其危害尚有待思考。構建轉基因風險交流機制,實現創新,降低公眾恐慌是當下的主要任務。
三、轉基因生物安全風險交流的機制構建與創新
(一)明確轉基因生物安全風險交流中的各主體關系
轉基因生物安全風險交流過程中,與公眾關系的處理是重點。首先要與公眾形成伙伴關系。增強管理者對公眾的認識,使公眾參與轉基因產品安全交流,為群眾提供轉基因產品知識培訓,積極與公眾進行溝通,防止民眾“失語”。總之,與公眾之間建立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十分關鍵。
(二)滿足媒體的要求,實現信息透明化
媒體連接了政府和公眾。隨著媒體的發達,人們了解轉基因的渠道更多,媒體發揮怎么樣的作用是管理部門也是媒體自身要思考的問題。管理部門應制定必要媒體交流計劃,以防止媒體大事渲染而造成非轉基因的波及面過廣,引起消費恐慌。加大媒體的管理力度,確保媒體對事件報道的準確性。尤其是一些網上的言論,要做到以民眾的健康為出發點進行報道。必要的時候,要與媒體之間形成一種雙向的交流機制,引導正面輿論。政府在這個過程中要積極參與,嚴格防止政府的無作為。對于媒體采訪,政府要做出必要的回應,并站在保護民眾的角度,與民眾分享可靠的信息。最后,鼓勵與利益相關的人群提供具體建設性的意義。
(三)轉基因生物安全風險交流方式
目前,我國對于轉基因生物安全風險的管理和評估多集中在數據的解析和健康教育上,缺乏對于風險信息的統計和處理,使信息缺乏針對性。各個主體之間的和諧關系并未構建,各個主體之間對于轉基因的認識存在差異。為此,應正確宣傳,引導消費者。政府與科學專家以及媒體之間的統一機制,提供正確的培訓,使各個主體之間保持相同的思想。無論何種機制,都要從事實出發,才能使民眾信服。在轉基因生物安全交流過程中,首先應就農業和食品生產方面與科學專家與消費者進行交流,闡述食品生物技術正確信息。對于來自不同專業的對象要區別對待,以便提高民眾對于管理者的信任程度。轉基因給民眾帶來的恐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輿論造成的百姓對轉基因產生錯誤的認識,這就需要政府積極與公眾溝通,降低公眾的擔憂程度,但目前的政府并未發揮這方面的作用,而是片面的依靠的作用渲染轉基因的積極作用,信服度不高。
總結
隨著轉基因進入公眾視線。一方面,國家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支持轉基因。另一方面,轉基因著實給人們帶來的恐慌。我國開始關注轉基因安全風險交流機制的建立,建立長效機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策略。政府首先要建立關于轉基因的發展機制,并且實現信息的透明化,使公眾正確認識轉基因。其次建立政府、媒體和民眾之間的統一戰線,建立完整的轉基因風險評估機制,積極重視民眾的意見,發揮轉基因生產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根平,杜文明,夏蘭琴.植物安全轉基因技術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農業科學,2014(05)
[2]展進濤,石成玉,陳超.轉基因生物安全的公眾隱憂與風險交流的機制創新[J].社會科學,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