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燕


張嬌,一個精靈般的女子,外號“芒果”。三年前,她辭去電視臺制片人的工作,開始倒騰“大樹空間”。之所以稱它為空間,是因為它融合了書吧、咖啡廳、文藝沙龍等多種功能于一體。
鄭州市經三路北三環附近的寫字樓里,一套面積約莫七八十平的房子便是大樹空間的所在。當你走出電梯口,就會被張嬌精心布置的綠色元素吸引著來到大樹空間。進門的那一霎,濃濃的花生合著奶香的味道讓人垂涎欲滴,這是大樹空間正在熱賣的牛軋糖。“大樹牛軋糖選取的花生是駐馬店正陽珍珠型本土種植、配方也是獨家的,而且是我們自己手作的,純手工。”張嬌強調。與牛軋糖一樣,大樹空間的所有物件都是定制的,書架、書桌、臺燈、大小姐座椅、黑板……
在做大樹空間之前,張嬌曾有過七八年的旅行生涯,南京的青果、武漢的參差咖啡,甚至紹興的魯迅故居,“凡是高鐵能通到的地方,我都去過”。在沈園,讀到陸游的《釵頭鳳》時,張嬌感動得掉淚了,荷花池中映出古建筑的寂靜,在那一時刻,她特別渴望能有一個獨處的地方,不需要與任何人交流,那是一處心靈牧場,休憩、愉悅、人與物相互滋養。
來到大樹空間的朋友都說,這是一處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小小的處所,運用最精湛的設計理念和思想創意讓人的愉悅感無限爆棚。大樹的每一寸空間背后,是張嬌的各路設計師朋友“共謀”的結果。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常務理事、第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余平是張嬌靈魂深處的一盞燈。
結識余平的時候,張嬌還是一個無名小卒,而余平已是赫赫有名的設計師,其代表作“瓦庫”系列熱度正高。大樹空間創辦之后,余平每次到鄭州,都要到大樹逗留,他無法抑制自己對大樹空間的觀照,因為張嬌與他有著心靈上的共通之處,他們都在把陽光、空氣、大自然等健康的理念,通過某種載體深入到人類生活中。大樹空間無論從格局上,還是精神支撐上,都留有余平的印記。
余平曾與大樹的工作人員一道,喝著溫熱的陜西米酒,交流著關于文創空間的點滴感觸。興致來時,他甚至為大樹的小伙伴們唱起一首《山楂樹之戀》。在余平看來,如今的很多設計師缺乏生活,沒有太多實踐的東西,直接就去搞設計了。而在大樹,人們會看到由生活本身衍生出來的、自然而然與設計銜接的各種元素。余平說,這個生活化的空間,是設計師今天要學習的榜樣。
大樹空間的創始人除了張嬌,還有其他合伙人,他們精通策劃、攝影、攝像、編輯、剪切等一系列流程,并將其玩到極致。即便是店里的一款鉛筆刀,在他們的鏡頭下,也會與繪本結合,被拍攝成惟妙惟肖的“吃鉛筆”的故事。因為創始人有電視臺的工作經歷,大樹空間充分利用起了聲、光、電的效果,并購置了全套的音響設備,這也為擴展大樹空間的外延奠定了基礎。大樹空間旗下有三大版塊:公益讀書會、下午茶專場、大樹探險家。每次活動結束后,參與者都能得到大樹空間工作人員為他們拍攝的美美的照片。到了年終,大樹空間還會為會員送上精美的畫冊。
現代傳播的價值輻射了大樹空間的影響力,但張嬌卻說,她做這件事情是一種自然而然、發自內心的喜愛。無論有沒有被傳播,她一直都在那里做著,守候著,等待著。
2016年,大樹空間發展到第三年,終于從全國眾多的文創空間中逆襲,實現了收支平衡。而在此之前,大樹空間經歷了發展期的陣痛,張嬌在經營了兩年之后仍然無法扭虧為盈。而讓她更加無言以對的是,很多人還不知道她在干嘛。她卻堅定地認為:“我從來沒有疑惑過我自己,而且我永遠都知道我的目標在哪里,我從沒有偏移過,我也從沒有被任何人打敗過。”張嬌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內心似乎都有一種升騰感,她的整個人,由內而外地,綻放出一種美,無與倫比。
在這個小小的空間內,凝聚著張嬌全家人的愛。她包糖的時候,會帶著女兒一起;客人訂簡餐的時候,她的母親會到空間幫忙;她的愛人,會默默地、無言地承擔著空間所有的幕后工作。在內外環境都不算是理想的狀態下,身邊有這么一群無私的、摯愛的人對她的支持、幫助,是張嬌最為眷戀的,“做‘大樹對我來講,是修行,是成長”。
在張嬌年輕的生命歷程中,她一直將自己作為一棵樹的存在。“所有有樹的地方,都有我的影子。”七歲以前,張嬌在姥姥家,三門峽的一個鄉村。地坑院里,種滿梨樹、桃樹,春天到來的時候,那里就是一片花海。兒時張嬌的夢想是捉一只最大的花蝴蝶,如今的張嬌初衷未改,她仍然只想做好當下,把眼前的每一分鐘過好。中國鄉村那種樸素的、平凡的、原始的美融入張嬌的血脈中,飽含于大樹空間的肌理中,不求參天,但問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