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軍
供給側改革本身是很好的改革思路,但由于概念比較晦澀,各種脫離其本意的解讀較多,需謹防出現如下誤區:
01 簡單用西方供給學派的觀點來理解中國的供給側改革
西方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四減四促”(減稅、減管制、減壟斷、減貨幣發行,促私有化、促市場競爭、促企業家精神發揮、促技術創新),其中多數的確也是中國供給側改革要考慮的重要內容。但由于中國體制具有特殊性,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一方面,其中有些政策主張在中國是不適用的;另一方面,中國的供給側改革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比西方的要豐富得多。
02 以政府計劃思維推進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本是為解決政府過度干預或過度宏觀調控問題而提出的改革思路,但現實中很容易被人誤解為通過政府計劃或政府主導來確定供給結構,提供供給要素,增加產品供給,提高供給速度。這就有可能走到供給側改革的反面,不僅達不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效果,反而帶來了與過度需求管理政策同樣甚至更嚴重的問題。如政府主導選擇產業、產品、項目和技術路線,就會帶來適得其反的結果。
03 將供給側與需求側對立起來
從經濟學基本原理看,供過于求會導致產能過剩,供不應求會導致市場短缺,而供求均衡是較理想的狀態。但有的人將供給側和需求側對立起來,以為供給側改革是對需求側的否定。其實,供給側與需求側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盡可能對稱和平衡,經濟才能健康可持續發展。過去多年來我們過于強調從需求側進行政府宏觀調控以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現在強調供給側改革只是對其進行“糾偏”,而不是過于偏向供給側而忽視了需求側,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04 將供給側改革簡單理解為增加商品或勞務供給
廣義的供給側力量不僅包括商品或勞務供給,而且包括供給主體培育、要素投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存量調整、增量形成等。若單純強調增加商品或勞務供給,在產能過剩形勢下,則只會帶來進一步的產能過剩。若廣義理解供給側力量,則會通過改革等,主要依靠企業和市場的作用,有針對性地解決結構性問題:一方面淘汰落后產能,讓市場出清;另一方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05 將供給側的生產要素與效率提高決定因素簡單平行放在一起
區分不同性質的供給側因素很重要。而且,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與生產要素質的提升是不同的,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要素不是通過提高生產率來實現經濟增長,而是通過投入量的增加來實現經濟增長,而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知識增長等要素升級屬于要素質的提升,是通過提高生產率來實現經濟增長。除了要素升級外,制度變革、結構優化也是通過提高生產率來實現經濟增長。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這“三大發動機”是更為重要的供給側因素。其中,制度變革尤為重要,推進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抓住制度改革這個“牛鼻子”,同時通過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摘自《供給側改革》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