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啟
擴招16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已從1999年時的85萬人,飆升至今年的765萬人。針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這個社會熱議的話題,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校長鄭強認為,這實際上是個被渲染、炒作出來的偽命題。真的如此嗎?
對于大學生就業難,近年來社會一直存在爭議,社會輿論普遍認為,大學生就業確實難,而有關部門和高校卻總是堅定認為大學畢業生就業并不那么難。為什么會有這種反差呢?其實是因為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大學生就業。
有關部門和高校認為大學生就業不難,是完全從“數量”角度。理由通常有二,一是我國大學生數量并不多,尤其是占國民人口比例比較低,雖然我國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40%,但是,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具有大專學歷以上的人口,只有1.2億,也就是說,每10萬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不到1萬人;而在美國,每10萬人口中,具有本科學歷者有2.4萬人,與之相比,我國的大學生實在“太少”。這也是我國教育部門和高校堅持擴招的理由,認為現在的大學生數量,與我國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不吻合。
但問題是,這只看到大學生數量的差異,沒有看到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結構以及社會經濟結構的差異。總體而言,美國的高校,定位比較清晰,辦學各具特色,不像我國高校,所有高校千校一面,學校辦學缺乏自主權,人才培養缺乏個性。另外,美國高校,不論是綜合性名校,還是社區學院、職業學院,只要是得到認證的高校,都實行“嚴出”教育模式,學生很難“混”到文憑,這和我國高校的“嚴進寬出”模式也有很大差異,一些學生雖獲得大學畢業證書,可能力和素質無法得到社會用人單位認可。
再就是,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服務業的附加值只占GDP的47%,美國占80%以上。而這與人才的創新、創造能力密切相關,如果缺乏創新創造人才,在產品研發、設計、營銷、技術服務上沒有話語權,我國就將一直處于價值鏈最低端,這既影響經濟的增長,又反過來制約大學生的就業機會一服務業是吸收大學生最多的產業。
認為大學生就業不難的另一個理由是,現在有相當數量學生是“有業不就”,只要大學生放低身段,立足“普通勞動者”,就不難找到工作。
大學畢業生當然需要根據社會需求情況,合理定位擇業目標,但教育部門和高校必須意識到,如果大學畢業之后只能找一個高中畢業甚至初中畢業就能勝任的工作,且很難看到未來職業發展的希望,這樣的大學,對受教育者會有吸引力嗎?高等教育回報給受教育者的,不能只是一紙文憑,而應該是高質量的教育,包括完善受教育者個體,同時提高受教育者的就業競爭力,以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換言之,大學畢業生不但要就業,還要高質量就業。
因此,從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質量角度看,大學生就業難并非偽命題,而是必須直面的問題。我國高校不能用大學生比例還不高、社會存在“招工難”來掩飾大學生就業難背后的質量問題,必須重視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教育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