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若非大家要求,在合影時都不會主動站在中間的人,知乎CEO周源帶領一個半封閉長達兩年的網站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社區中快速突圍
陳楚漢
在北京、上海的地鐵、地下通道和寫字樓里,知乎開始了第一次廣告投放。相比請明星代言、醒目大號字體、直截了當的二維碼,知乎的廣告艱澀而模糊:海報上字數非常多,且不好讀。“薛定諤,46歲,諾貝爾獎獲得者合影中。距離回答‘如何通俗地說明哥本哈根詮釋存在哪些問題?,還要再養兩年的貓。”在人流量極大的地鐵站,如果只是一眼掃過,很難理解廣告內容。
無論是體驗或科普類回答,知乎用戶都習慣用一種在中文互聯網上極為罕見的“認真”態度做長篇大論。為什么給貓在身子一邊貼上膠布,貓就會斜著走路?諸如這種看似無厘頭的問題,會有生命科學專業的研究員引經據典,從心理學英文論文引述到神經科學期刊,講述自己的猜想。“認真你就贏了”是早期許多知乎用戶的信條,后來也為知乎官方所接受并作為宣傳視頻的標題。
周源是知乎的CEO,當問到其性格在知乎產品中的最大體現時,他的回答是求實,
“現在創業大環境的確是很浮躁,我希望知乎團隊一直保持真實的自我,不浮夸,不吹噓,對內對外保持信息一致。”他把求實既看作態度也看作方法。“周源很實誠,我常跟他講的就是:好,你說我就信啊。事實上他說的都會做到。”知乎VP白斗斗說。
優質答案最重要
每天,知乎站內用戶貢獻十幾萬個回答,相比之下,一個新聞門戶網站一天大約能發布3000篇新文章。
2010年,當周源決定做一個高質量、能認真討論嚴肅問題的社區時,市場并不看好。
“所有人都覺得做社區基本上已經跟創業公司沒有關系了。百度很厲害,騰訊很厲害,然后你基本上不可能再起一個新的社區,(否則)百度導導流量、騰訊摟摟用戶就能把你給干掉。”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及管理合伙人汪華說。2011年,知乎上線2個月,知乎獲得創新工場A輪投資。“就覺得高質量用戶會比較理智,而低端用戶更容易從他們身上去獲取商業價值。所以,當時外界其實對知乎也有很多不看好,覺得是一個有趣的東西,但不覺得是一個能做大的東西。”
創造一個高質量的討論社區,決定了知乎的培養途徑與貼吧、空間、微博等必然不同:流量或總用戶數不重要,社區文化、核心用戶這種需要耐心與積累的軟性指標才是關鍵。
2011年初上線后,知乎經歷了長達2年的半封閉期。在這兩年里,登錄知乎必須通過邀請碼。淘寶上,120元一個的知乎邀請碼一售而空。
知乎上線后,百度出品了“百度新知”,定位是基于搜索的社會化問答網絡平臺,類似的還有湖南廣電旗下的“他在網”。投資人和站內用戶都建議抓住機會擴大規模,但謹慎的周源和知乎團隊沒有這么做。就像文火熬湯一樣,現在知乎所謂的能持續產生優質答案的“頭部領域”,比如互聯網、創業、心理學、健康、電影、財經等,都形成于邀請制時期。一些沒有納入規劃的話題,比如考古、滑雪等,也因為用戶的自發討論漸露輪廓。“在2013年初,互聯網頭部領域產生的優質內容,量就已經比門戶科技頻道的要高了。”知乎市場部負責人魏穎說。
在今天,和知乎類似的網站很多迅速銷聲匿跡,汪華把這歸結為太快推廣和開放難以控制用戶類型導致網站很快變味。
每個人的知乎
問答是知乎的核心,評價回答好壞的標準是投票,這包括贊同、反對、感謝和沒有幫助。最初排序中,贊同票減去反對票,得票高的答案就排在前面。但知乎很快發現,對于專業的判斷力,普通人和專家的反應有時差別極大。
“大量的問題因為它語言非常有煽動性,它本身質量很低,但是它煽動性很強,誤導性很強,所以它排到了前面。”知乎產品設計師、北京大學數學系畢業的黃濤說,“它會故意忽略你的那些邏輯細節。”
黃濤的團隊負責知乎的算法和排序。2014年,為了能讓更多真正優質內容更好地呈現,知乎在投票機制中加入了權重:在某個話題下擁有高質量回答的用戶,他在這一話題的投票將比普通用戶更能影響答案的排序,同時采用了一種被稱為“威爾遜得分”的新回答排序算法:當總投票數較少時,回答如果獲得投票,得分會快速增加。隨著總票數變大,得分增加速度越慢。
這也造就了今天知乎的答案排序局面,新出現的優質回答更容易排到前面,在極端情況下,贊同個位數的答案都能排在萬票贊同答案之前。不過,這一現象只會持續一個比較短的時間,隨著時間變化,最終還是最優質的內容被沉淀下來。
2013年開放注冊前,知乎團隊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到底是做一個小眾網站,還是一個大部分人都能使用的網站?”他們的回答是后者。
這也符合周源創立知乎時的初心:把存在于每個人大腦里的知識、經驗和見解都挖掘出來,相信每個人的腦子里都有別人所需要的東西。直到今天,每一個新注冊的用戶都能自由地提問、回答、評論,用知乎聯合創始人黃繼新的話來說,這是一個UGC(用戶產生內容)流在血液里面的一個團隊。
在團隊內部,對同事充分的信任與放權也是周源認為自己在創建知乎后最大的改變,“我第一次創業的時候是一個什么事情都要管的人,從中午吃什么到未來3個月公司要做什么,我都要管。后來我就成了公司的天花板了。”周源說。做知乎以后,他變得很放權,信任和尊重他的團隊,結果發現他們在各自專業上都比自己厲害100倍,成長得很好。
知乎內部的人說過前幾次公司年會,若非大家要求,周源甚至是一個在合影時都不會主動站在中間的人。這些都讓知乎和其他創業公司有截然不同的氣質,在與記者交流中,知乎公關認為很多創業公司會凸顯CEO的個人英雄主義氣質,但知乎的用戶最不在乎這個平臺的CEO是誰,他們更享受這里的內容本身。
耐力持久的天生創業者
去年,一個問題在知乎和中國互聯網上迅速傳播:
“你為什么會從恒大集團離職?”這一簡單的職場問題引來179個回答和188萬次瀏覽,不乏對恒大集團文化以及許家印本人的批評、指責。
當天,得票過百的數個回答無法正常顯示,一律變成“回答被建議修改:違反法律法規的內容”。還有62人的回答被折疊——這是知乎問答區中一種特殊的處理方式,當一個答案被點擊足夠多的“沒有幫助”后,它將進入最底部的折疊區,只有點開才可見。
但這次似乎并不是自然折疊。5天后,知乎官方賬號“知乎小管家”在“知乎現在是被恒大公關了嗎?”這一問題下聲明:恒大集團向知乎提出侵權舉報,并提供了證明相關用戶的言論與事實不符的材料和承擔法律責任的保證書。
“既然它有可能是謠言,它為什么要傳播得那么廣?”知乎CEO周源反問記者,“你怎么知道那個事情是真的?”
“我不知道它是真的,我也不知道它是假的,但我也沒有必要把它(答案)關掉。”記者說。
“它不是有沒有必要關掉。如果它有可能是謠言,那這種事情就是需要對它進行處理。”周源堅決地說。臨別前他仍在強調知乎不歡迎“可能的謠言”。知乎法務有一個“非常嚴謹的流程”來處理這類事。“知乎一定不能變成一個人民審判的地方。”
相比于門戶網站和某些傳統論壇,知乎并不喜愛利用爭議性話題來提高知名度。在知乎,包括“安卓和iOS系統/小米和魅族哪兒好”這種必然引發互掐的提問,知乎官方會刻意回避推薦。“(這類問題)沒有提供價值,它提供大量的流動性和關注的眼球。”周源認為。
白斗斗肯定了周源處理問題的方式,在她看來,周源一直是個觀察者和判斷者、目標一旦明確就耐力持久的天生創業者。她認為就創業公司的發展而言,很多人比較崇尚要快跑,先做了再說。但就現實來說,周源這種能不停觀察、不停從每次觀察里吸取結論,并不斷完善自己思維架構的人,他的決策更令團隊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