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茅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進入了創新引領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開創性地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并把創新擺在第一位,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要準確把握五大發展理念的深刻內涵,深入認識這一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緊緊圍繞創新發展這個“牛鼻子”,著力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改善了創業創新的市場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著力改善創業創新環境的新思路、新舉措。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明確提出要發揮市場競爭激勵創新的根本性作用,這必將對我國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型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我們圍繞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強化消費者權益維護,不斷改善市場準入環境、市場競爭環境、市場消費環境,努力破除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
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市場準入環境極大改善。過去,我國經濟活力不足、創新乏力,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對微觀市場主體的行政審批過多、行政干預過多。投資創業的市場準入門檻高、環節多、效率低、期限長、成本高,制約著老百姓的投資創業熱情。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就是按照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從老百姓投資興業的第一道門改起,以改革工商登記為切入點,減少行政審批,降低準入門檻,激發市場活力和創造力。2015年,我們圍繞重點難點問題,統籌部署、上下聯動、橫向協同、攻堅克難,全面實施了“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推進名稱登記制度改革,放寬住所條件改革,開展簡易注銷試點,深化“先照后證”改革,積極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使我國營商環境得到持續改善。世界銀行2015年和2016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這兩年中國營商環境排名均比上一年度提高6位,2015年在全球189個經濟體中排在第84位。
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機制,市場競爭環境總體平穩。完善的市場經濟是有活力、有秩序的。企業要創新、要健康發展,都需要有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都需要有規則、有監管。否則,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做到放而不亂、活而有序,必須適應創新發展的大趨勢,在降低準入門檻的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去年,我們以企業信用監管為核心,探索建立新型監管模式。一方面,以完善信用體系建設為目標,建立了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制度,企業經營異常名錄制度,失信企業聯合懲戒機制;另一方面,通過運用大數據資源,強化企業信用監管,讓信用創造財富,使違規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同時,加強競爭執法和重點領域市場監管執法工作,嚴厲打擊各類不正當競爭行為,加強網絡市場監管,規范廣告市場,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創新消費者權益維護機制,市場消費環境不斷向好。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市場本身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我國擁有的龐大市場潛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巨大優勢。從國際經驗看,保護消費者權益,形成良好的消費環境,是許多市場經濟國家市場監管的重要方向和最終目的,也是提升產業素質和產品競爭力的內在動力。近年來,我國消費環境的改善與老百姓消費能力的提高還不匹配,消費環境不佳已成為制約消費潛力釋放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國內消費者出境購物的熱潮,進一步凸顯國內消費環境的不足。2015年,我們以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執法檢查為契機,對一些問題突出和群眾反應強烈的領域開展專項檢查,發揮“12315”品牌效應,發揮消協組織的作用,積極探索公益訴訟、體驗式調查等新的消費維權方式,特別是針對“3·15”晚會、“黃金周”、“雙十一”等曝光問題,強化消費維權力度,促進消費環境改善,為拉動消費增長創造條件。
二、商事制度改革,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通過兩年多的探索實踐,我國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有力地激發了廣大群眾的創業創新熱情和市場活力,正在匯聚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蓬勃動力,在改革發展全局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激發了市場活力,市場主體快速增長。企業是創業創新的主體,是創造就業、創造財富的源泉,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微觀基礎。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新設立公司的便捷程度、新設立公司的數量多少,是經濟活躍程度、繁榮程度的重要表現。2015年,微觀市場主體特別是新設企業較快增長,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亮點。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1479.8萬個,其中,企業443.9萬戶,比2014年增長21.6%,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2萬戶,比2014年平均每天1萬戶明顯提高,遠高于改革前的6900戶。
促進了就業增長,緩解了社會壓力。培育一批生機勃勃的新企業,對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增加百姓收入至關重要。這兩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但就業不減反增,商事制度改革激發的創業就業起了關鍵作用。根據我們與國家統計局關于新設立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的跟蹤調查,每個企業平均吸納就業7.4人,每個個體工商戶用工2.9人。按此匡算,2014年新設企業創造就業崗位超過1200萬個,2015年新設企業創造就業崗位超過1400萬個。
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優化了產業結構。新企業、新產業、新經濟的大量涌現,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去年,在新設立企業中,服務業企業大增,特別是信息、文化、教育等新興服務業快速增長,“互聯網+”為結構優化升級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15年底,第三產業實有企業1635.7萬戶,占企業總數的74.8%,所占比重比2014年提高1.5個百分點。特別是通過“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商務秘書公司、電商集群注冊等改革舉措,促進了眾創空間、創客工場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充分顯示出了改革創新的積極成效和巨大潛力。
促進了經濟增長,為經濟持續繁榮提供了穩固基礎。新企業數量大幅增長,對穩定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時間周期看,與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快速拉動不同,新企業的發展是一個慢變量,是一個逐步壯大的過程,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逐步提高的,是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撐。從產業結構看,新企業的大量涌現,特別是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發展,對沖一些傳統產業的衰落,緩解了經濟下行的壓力。從區域發展看,新企業的大量涌現,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繁榮發展。數據分析表明,一個省區的企業數量越多,其GDP的規模越大;人均企業密度越高,人均GDP的水平也越高。
三、創業創新的繁榮,將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越來越依靠創新的引領,越來越依靠創新能力的提升。近年來,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多數發達國家積極把握世界科技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制定了創新戰略,希望通過創新引領全球競爭格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面臨動力轉換節點,發展動力迫切需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創新發展新理念,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適應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抓住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反映了我國依靠創業創新引領發展新常態的內在要求。
目前,我國開始進入創業創新的繁榮時期,依靠創新驅動發展面臨著諸多新的特點。一是人力資本進入收獲期,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在減弱,但“人才紅利”在增強,大學生創業、海歸人才創業、企業精英創業、農民工創業風起云涌,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活力。二是科技創新進入爆發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降低了創業創新成本,為每個人發揮創造力提供了無限空間和均等機會。三是改革紅利進入釋放期,經濟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減少行政審批,將進一步消除制約創業創新的制度障礙。
新的發展條件下,創業創新不再是少數人的事情,國家的繁榮源于人民群眾對創新過程的普遍參與。我國38年改革發展的歷程表明,每一次創業創新浪潮,都是市場經濟內在活力的迸發,都是經濟繁榮的開端,都為新一輪經濟增長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這就需要我們繼續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改革,大力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職能轉變,營造有利于創業創新的市場環境,激發人民群眾創業創新的潛力,促進經濟形成新的發展動能。
四、服務改革發展大局,為創業創新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十三五”時期既是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戰時期。我們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問題導向,把商事制度改革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把改善市場準入環境、市場競爭環境和市場消費環境作為供需兩端發力的重要著力點,充分激發市場的活力和創造力,為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作出積極貢獻。
一是要優化市場準入環境。繼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鞏固和擴大“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成果,積極探索“證照分離”,著力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促進新設企業較快增長,激發億萬群眾的創業創新活力,深入挖掘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為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動力轉換提供有效微觀基礎。
二是要改善市場競爭環境。配合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等結構調整工作,堅決打擊假冒偽劣行為,加快淘汰劣質企業,建立“僵尸企業”退出機制,促進優勝劣汰,為優秀企業發展騰出市場空間。充分發揮競爭政策在維護市場機制、規范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方面的重要作用,促進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有效協調,打破制約創業創新的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切實提高市場發展活力和資源配置效率。
三是要完善企業監管和服務。圍繞讓企業交易更便捷、讓市場交易更安全、讓經濟運行更高效的改革目標,完善以企業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制度,提高企業信用信息透明度,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完善小微企業發展政策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整合力度,發揮小微企業名錄功能,用好用活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延長企業生命周期,促進新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四是要樹立消費者優先、消費者至上的理念。著力改善消費環境,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增長,倒逼產品、服務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擴大新消費,帶動新投資,培育新產業,形成新動力,促進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原載《求是》201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