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
一、引言
企業預算已經被認為是企業計劃、協調和控制等職能得以實現的有效手段,是連接企業內部不同單位和部門及經濟業務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但是,預算機會主義行為會擾亂預算功能的發揮,它對預算效率和組織績效產生深遠影響。預算機會主義行為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預算松弛和預算卸責。目前,對預算機會主義行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預算松弛,只有極少部分學者研究預算機會主義行為的另外一只表現形式:預算卸責。關于如何抑制預算卸責對預算功能發揮的負面影響,國內外的研究學者從文化視角、組織行為學視角、激勵理論視角都進行了相關研究,其中預算考評就是從激勵視角進行研究的熱點。總結前人文獻理論研究,預算考評、預算考核的內容已經十分豐富,但是預算卸責相關研究并不多,現有的對預算卸責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預算松弛、預算卸責、信息不對稱和預算參與的關系研究,探索預算松弛、預算卸責的前因變量時大都基于文化的視角,激勵視角的則很少。同時,由于預算卸責是一種私下的機會主義行為,其行為結果很難觀測,國內對于預算卸責的抑制和改善的研究更是少見。本文將通過理論推導,試圖給出預算考評緩解預算卸責負面影響的作用機理,并探討企業性質不同時這種緩解作用是否不同。
二、我國上市公司績效考核的現狀
預算的績效考核功能,國外學者很早就進行了相關的研究。Otley (1978)的研究表明,預算被廣泛應用于企業各責任中心經理人業績評價,并與經理人的職位晉升和薪酬相掛鉤。Murphy (2001)通過統計發現,相對于其他業績評價指標,預算是被使用得最多的業績評價指標。Libby and Lindsay (2010)在對加拿大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后,發現預算系統依舊是企業控制系統的核心部分,企業并沒有計劃放棄預算,相反,正在竭力克服其不足,著力改善預算系統。
國內學者近年來也開始關注預算的問題,潘飛等(2006)認為,業績評價有多種方式,至少包括預算、以前年度業績、董事會相機確定、同行業比較、固定標準和基于公司資本成本的業績標準(如EVA)等。他們通過收集的50家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經理人激勵契約方案研究發現,大部分企業選擇了預算完成情況作為業績評價標準,表明預算己經成為我國企業普遍認可的管理工具。佟成東等(2011)理論分析了企業預算管理兩大功能(決策和控制功能)的沖突,指出按照權變理論的觀點,處于不同經營環境的企業應根據具體的環境發揮相應的預算功能。這里說的預算的控制功能就包括預算的績效評估功能。崔學剛等(2011)進一步實證研究了預算功能是如何影響組織績效,通過問卷數據,作者研究發現,預算功能具有多重性,預算環境是各種預算功能彰顯的重要驅動因素,各項預算功能都伴隨著相應的預算特征,并對組織績效產生不同影響。2003 年10 月21 日,國務院國資委審議通過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隨后,各地方國資委也紛紛效仿并頒布了各地方的《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這些暫行辦法都明確規定國資委將采用預算方式對國有企業負責人進行年度經營業績考核和任期經營業績考核,并將考核結果作為企業負責人任免的重要依據。自此,預算制度也成為國有企業經理人績效評價的主要方式( 潘飛等,2006)。
三、委托代理、信息不對稱與預算卸責
委托代理理論是制度經濟學契約理論的主要內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關系是指一個或多個行為主體根據一種明示或隱含的契約,指定、雇傭另一些行為主體為其服務,同時授予后者一定的決策權利,并根據后者提供的服務數量和質量對其支付相應的報酬。授權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權者就是代理人。但在委托代理的關系當中,由于委托人與代理人的效用函數不一樣,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財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資津貼收入、奢侈消費和閑暇時間最大化,這必然導致兩者的利益沖突。TCE理論指出,信息不對稱使得契約的交易各方增加了交易費用,增加了契約執行難度,從而損害了契約各方利益。預算作為一種契約,契約雙方(預算上下級)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普遍客觀存在已達成共識,預算中的信息不對稱指上下級對信息了解程度不對等,下級具有信息優勢,上級為了做出合理實際水平預算,必須要獲得更多的信息(實地考察等等),同時增加了預算上級的交易費用。在沒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為很可能最終損害委托人的利益。
預算責任人作為預算下級自利動機是事后的預算機會主義行為的主觀原因。由于預算責任人(預算下級)更貪圖財富和安逸,而未能實現預算目標的經理人(預算下級)卻不得不面臨被上司干涉、組織資源的喪失、得不到年度獎金而且甚至最終失去工作的前景。預算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是預算機會主義行為的客觀條件,也被認為是造成預算機會主義行為的“罪魁禍首”。Baiman指出,當管理者(預算下級)擁有私人信息,并且具有謀求個人收益的潛在動能時,他們就會以私利為出發點行動,而以犧牲公司所有者為代價。預算機會主義行為也就自然出現了。信息不對稱會導致兩種預算機會主義問題,一種是事前隱藏預算簽約相關信息導致的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問題,我們稱之為預算松弛;另一種是事后隱藏預算行動導致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問題,我們稱之為預算卸責。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委托代理是預算機會主義的基本前提,而信息不對稱提供預算機會主義行為的客觀條件。預算考評以代理人是否完成預算計劃為考核標準,并以本期業績的實際完成量作為下一期預算計劃制定的參考。當存在預算計劃,并對代理人進行基于業績完成情況的考核時,代理人有動機完成預算,其機會主義行為會得到一定的抑制。既然預算考評能夠緩解委托代理問題,那么預算考評應該也可以抑制預算卸責行為。
四、預算考評、企業性質與預算卸責
我國是特殊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雖已經歷數次轉型,但我國經濟中的國有成分仍然占據很大的比例,國家和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掌握了大量的資源,對國有企業保持著很強的控制力。因為政策及歷史原因,我國的國有控股企業存在所有權不明晰,管理者由行政委派,被委任的管理者不能很好地行駛代理者職責的現象(王建梅,2008)。我國的國有企業治理困境是一個老話題,雖然近年來我國市場化進程的提速與我國的國企改革相繼進行,政府開始重視并加強國有企業治理問題的監督。但國有企業治理問題的本質—真正地所有者缺位,企業控制權高度集中于被委任的管理者,形成了超過任何其他企業組織形式的嚴重的委托代理問題。因為國有控股企業的管理者是由其上級主管部門委派,而委派又沒有明確和合理的標準,完全行政委派國有企業管理者的制度就為我國國有控股企業治理弊端埋下伏筆,代為行使所有者職權的機構如國資委并沒有從企業的長遠利益出發,甚至由于管理監督的不規范,以及行政機構的一手遮天,這些管理者沒有從企業的短期利益出發,而只是著眼利用治理漏洞滿足個人利益。所有者缺位使得這些國有企業缺乏起碼的監督,而這又導致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由此形成超強的權力尋租空間(夏縱宇,2010),管理者討好國有企業的上級行政管理機構,獲得委任,受委托后加倍從國有企業汲取私人控制權收益,吃空掏空上市公司。企業經理人常常不是著眼于企業未來的長遠利益而只是管理者調控利潤、獲得其激勵或實現其他目的的一種工具。
通過對文獻的歸納,目前國有企業高管人員主要有經濟報酬激勵、控制權激勵、聲譽激勵等幾種方式。因為國有控股企業的管理者是由其上級主管部門委派,而委派又沒有明確和合理的標準,完全行政委派國有企業管理者的制度就為我國國有控股企業治理弊端埋下伏筆。國有企業又沒有明確的所有者,代為行使所有者職權的機構如國資委并沒有從企業的長遠利益出發,他們只需要討好行政上級即可(李忠建,2005),這就出現了國有企業高管人員特殊的激勵方式:行政升遷。這種只需要討好上級的行政升遷使得經理人的預算卸責程度更加嚴重。
相對于國有控股企業,非國有控股企業更加注重企業業績,股東更加注重自身財富的最大化(陳艷,2009)。非國有控股企業對經理人權利的制衡程度比國有企業更強,經理人的預算機會主義行為則受到更強的抑制。事實上,以往的研究結果都表明:國有控股企業的公司治理問題要比非國有控股的嚴重。這種治理問題的改善就是我們管理會計研究的核心所在,前人的研究已經討論過預算考評對機會主義行為的抑制作用,但幾乎沒有人進一步考慮預算考評對預算卸責的抑制作用,如果結合中國企業特殊的股權性質又會有怎樣的結論目前來看不得而知。基于預算卸責的存在降低了預算資源的使用效率進而影響到企業戰略的實現,最終降低了企業的競爭力,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利益。不難得出結論:相比于非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預算卸責程度更嚴重。
五、結論
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預算效率問題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正如前文指出預算考評、預算考核的研究已經十分豐富,但是預算卸責相關研究并不多,現有的對預算卸責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預算松弛、預算卸責、信息不對稱和預算參與的關系研究,探索預算松弛、預算卸責的前因變量時大都基于文化的視角。并且大多數的研究都停留在理論分析的階段,或者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方法進行實證研究,沒有強有力的實證分析或者數據做支撐,本文也存在這樣的缺陷。通過實證研究結合公開數據證實預算考評對預算卸責行為的抑制作用可以作為繼續深入研究的切入點。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