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娜
最近在世界各地較為流行的政府綠色采購是一種不同于傳統政府采購的新的采購模式,指的是由法律承認的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等在購買時,優先選購那些符合國家綠色認證標準的產品和服務,選擇那些既有利于環境,又有利于健康的,同時又能夠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產品和服務的政府采購行為。[1]
一﹑我國政府綠色采購的發展現狀
與西方先進的國家相比,我國實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的時間較晚,最早是在早期三峽工程的采購中體現出了綠色采購的思想。2006年11月,環保總局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實施意見》和《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清單》,并且2008年在全國全面實施。這兩個文件的發布標志著我國政府綠色采購制度的建立。
近幾年,在財政部,發改委等各主要負責部門的共同努力之下,并且以節能環保產品的政府綠色采購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了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建成主要以《節約能源法》,《政府采購法》等重要法律為核心的基本法律框架;探索采用定點進行采購和簽訂合同或協議供貨方式來推動了綠色采購制度的實施。在政府相關部門引導之下,綠色化消費得到了社會各個方面的積極響應,個人消費行為也開始了綠色化。而政府和民間的綠色采購的行為又會使企業開始生產環保型的綠色產品,因此就形成了綠色消費引導綠色生產,而綠色生產緊跟綠色消費的良性循環。
二、我國政府綠色采購存在的問題
政府綠色采購采用的是利用市場手段對社會的生產和消費進行合理的疏導,并且用合理的手段對環境進行保護,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的政府綠色采購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還存在許多問題,在現實的發展中存在很多障礙。
1.政府綠色采購缺乏法律保障。2002年頒布的《政府采購法》中的第九條對政府綠色采購作了籠統概述。其中只是說明了政府采購具有保護環境的目標,但是并沒有對政府綠色采購具體的實施方案和規則做出明確具體地說明。也就是對怎樣去實現保護環境的目標以及在每次采購中環保產品所占比例等一些具體細節問題也沒有給出詳盡的說明。雖然隨著政府采購的發展以及成熟,又陸續出臺了相關綠色產品的政府采購意見和綠色產品政府清單,但是實施意見并不等同于法律,不具備法律的作用,并且采購清單缺乏一定的強制性,僅僅是作為一種推薦的標準,也因此并沒有很強的執行力。同樣也因為政府的綠色采購缺乏強制性的法律法規,所以使“綠色”概念比較模糊。
2.政府綠色采購存在技術障礙。第一,綠色產品認證機構的選擇需要一定的重視。目前國內有多家關于綠色產品的認證機構。一方面多家認證機構同時加入到政府的綠色采購中對預防單一認證機構的壟斷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從另一方面說,認證機構過多會出現各個機構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降低認證標準。第二,政府綠色采購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綠色產品認證制度的制約。目前我國采用的認證標準大都低于國際和先進國家水平。在此之外,由于認證方法不規范,導致綠色產品和有機產品等認證手續比較混亂以及國內的認證機構認證標準不一致等現象。第三,綠色產品信息和技術的發布與更新還是不及時的,所以政府綠色采購可選擇的余地就比較少。采購人員不能及時的搜索到,了解到相關的綠色資源,法律規范和產品等信息,這些都會對政府綠色采購的長久存在與發展造成阻礙。
3.政府采購人員的綠色采購意識薄弱。有好多相關的政府采購人員以及企業都對所謂的綠色采購知識一知半解,部分采購人員素質比較低,也并沒有很強烈的環保意識,還有長時間的原有的采購觀念和習慣也會給政府進行綠色采購的持續發展帶來阻礙。甚至還有的采購人員并不負責,根本忽視綠色采購,只是單純的進行表面上的所謂的綠色采購,根本目的不在于真正的進行環保節能,只是單純為了完成工作,還有個別的相關采購人員并不了解綠色采購清單,對政府綠色采購的工作不去配合,這又給政府綠色采購的實行帶來問題。
4.政府綠色采購的成本比較高昂。無論是全國還是單純的個別地區所有的政府綠色采購在客觀上是與市場經濟規律相統一的。政府綠色采購給采購對象帶來的效應是不一樣的。具體來說共有兩種,一種是長期效應,另一種是短期效應。[2]從短期來看,因為政府綠色采購的產品和普通商品具有相互替代的作用,所以這兩種產品都能夠滿足消費者的一般需求,但是又因為受到綠色產品供給和成本的制約,因此作為政府采購對象的高價環保產品就會在市場競爭中位于不利地位。
三﹑我國發展綠色采購的對策建議
1.制定完善政府綠色采購相關法律。雖然我國政府仍在不斷地推出公布各種與綠色采購有關的法律,但是整個法律體系還存在欠缺,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更何況到現在也沒有出臺與政府綠色采購相關的具體明確的法律。因此,設立關于政府綠色采購的法律規范規章制度已刻不容緩。首先,要出臺具有說服力的政府綠色采購法,針對有關政府綠色采購中一些重要的大的問題進行文字說明。其次,樹立政府綠色采購的權威地位,使其有法可依。內容可以有綠色采購的指導規范,綠色采購的目標等細節問題,以此來增強執行力。各地可以根據相關的法律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各地的地方性法規,用來指導政府綠色采購的實施,當然各種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都不可能一步到位,要循序漸進,先易后難,再一步步推行。綠色采購不僅是保護環境的一種措施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所以在強調綠色采購制度的強制性外還要體現平等性、可操作性、針對性、實用性等等,這樣采購人員就可以根據這些相關的法律法規去準確無誤地選擇符合綠色標準的產品,而不至于對所需采購的綠色產品的模糊,減少政府的隨意性,促使政府綠色采購長期穩定的發展。
2.建立綠色采購規范。建立綠色采購標準,發布綠色采購清單。及時準確的公布與政府綠色采購相關的信息。首先要努力地制定全方位的,有條理的政府綠色采購標準,把與綠色產品相關的產品劃分類別,明確政府采購首先考慮的產品種類以及環保標準,確定政府要優先采購哪一部分的物品。只有完備綠色標準的標識和體系,政府綠色采購才會有依據。要建立完善的采購標準體系,可以組織相關的專家或者學者深入研究確定符合自己本市的政府綠色采購的標準,先從理論上確定政府綠色采購的具體要求,用合適的指導標準來制定綠色產品清單。然后再由相關部門根據指導標準來制定綠色產品清單,并且要透明化,使普通的公眾比較容易獲得。同時要注意制定并發布準確全面,及時的清單,雖然我國也在不斷發布政府采購清單,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可以將開始沒有列入的企業和產品在符合要求后及時的補充進去,要隨時更新,保持動態化。
3.完善綠色采購技術。由于我國引進綠色采購比較晚,我國在綠色采購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與西方國家有很大差距。對此,我國要不斷完善技術水平,建立一個統一的綠色采購的全國標準。不斷去完善配套的監督機制。明確各部門各相關人員所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從體制、手段、范圍、力度等各個方面去加強建設。同時,完善政府綠色采購的執行制度,建立一個績效考評機制。對依照政府綠色采購標準、采購清單進行采購的單位進行獎勵;對違反政府綠色采購清單的單位進行相應處理,建立一種綠色采購的“自我實施機制”[3]。
4.提高政府采購人員綠色采購意識。首先,政府要經常性的對進行采購的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和教育,增強政府采購人員對政府綠色采購政策的了解和把握,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能力,更好的為政府綠色采購服務。其次,進一步的提高政府采購人員的素質,為政府綠色采購的發展打下人才基礎。再其次,政府還要經常舉辦與綠色采購相關的研討會,可以邀請有關政府采購的負責人或者領導人出席參加,也可以要求有關綠色采購方面的學者參加。最后,當今是互聯網的世界,利用比較先進的網絡科技知識,網絡普及比較廣這一優勢通過免費的網絡課程,還可以通過免費贈送刊物等方式加大對綠色采購的宣傳,提高政府采購人員的意識。最后還可以設立監督機構,加大對政府采購人員的監督力度。政府采購就是利用公共的資金只滿足了一部分人的要求,具有成本外部話,效益內部化的明顯的特征。為了保證采購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的確考慮環境效益,同樣需要增加相關政府采購的監督力度。
5.降低政府綠色采購成本。政府可以吸收西方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實行價格補助。因為生產綠色產品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面臨著種種的綠色要求,有時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使市場上的綠色產品常常是需求大于供求,所以政府在進行綠色采購時可以為生產綠色產品的企業適當的支付額外的費用或進行一定的價格補貼。具體來說,政府可以用比市場平均水平高的價格來購買相關的綠色產品。這必然使得財政部門在進行采購預算時給列入清單的綠色產品一定的補貼,來保證去采購的人員的資金來源。政府也可以實施財政補貼。這就是要對研發和生產綠色產品的企業進行一定的財政補貼。對于那些及時更新設備,耗能少,污染少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的優惠,可以減少企業的成本,從而增加市場上綠色產品的供應量,降低綠色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這將會減少政府綠色采購的成本。
參考文獻
[1]張華. 對政府綠色采購問題的若干思考[J]. 企業經濟.2008(1):19-21
[2] 胥樹凡.綠色采購和消費與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J].環境經濟.2010(1):67-72
[3] 楊宏力.本杰明·克萊因不完全契約理論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12:99-102
(作者單位:中共聊城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