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霞
近年來,我國電視產業尤其是娛樂節目方面得到了長足發展。如《中國好聲音》、《非誠勿擾》、《爸爸去哪兒》等。然而,相伴而生的卻是電視節目日益嚴重的“山寨” 、“克隆”以及相互“模仿”現象。這種現象使得電視節目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而且一系列的電視節目模式侵權糾紛伴隨其左右。電視節目模式是否受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或者怎樣來保護在實務界和學術界引起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提出切實可行的保護方法將對促進我國電視產業和傳媒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電視節目模式概述
1.電視節目的概念。(1)國外定義。1960年,美國作家協會給“電視節目模式”(Television program Format)下了一個定義:電視模板為系列電視節目框架的書面材料,其規定主角做什么,并且在每一集中哪些框架將被不斷重復。這個是最早關于對電視節目模式的定義。這個定義簡單明了但是卻存在著一些的不足之處,如這個概念將電視節目模式僅限于書面范疇,因而這個定義難以適應當今快速發展電視產業現狀。英國學者莫蘭和馬爾本將電視節目模板概括為:“從一個既定節目每個單獨的片段中,提煉出的一系列不變的元素,而這些元素構成了這個節目的核心”,也有學者認為,“一個電視節目模板就是指該節目的主要安排形式,這些應該包括對具有獨特風格的主題或文字,音樂或者口號的使用……”(2)國內學者的定義。國內多數學者認為,“電視節目模板是一個電視節目的制作框架,它規定了一個系列的電視節目中的共同因素”。他們認為“電視模板是系列電視節目制作的框架,其不僅著眼于一集節目的制作,而且將整個系列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和規劃。國內多數學者認為,“電視節目模板是一個電視節目的制作框架,它規定了一個系列的電視節目中的共同因素”。他們認為“電視模板是系列電視節目制作的框架,其不僅著眼于一集節目的制作,而且將整個系列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和規劃?!庇行W者形象地將電視節目模式比喻成“餡餅的面基”,“用同一個節目模板制作出來的視系列節目,就好比在相同的面基上加上不同的餡兒制作而成的餡。”但是上面國內學者的定義要么是過于抽象要么就是不全面。廣義的電視節目模式是指構成一個電視節目模式的所有元素以及怎樣安排這些元素以達到策劃目的的過程,其中包括前期準備,節目框架,主持人及嘉賓安排,燈光、舞美、攝像、導播等各類技術要件。狹義的電視節目模式是指所有構成電視節目模式要素中最具創意,使自身和其他電視節目相區別的要素極其組合過程。
2.我國電視節目模式起源和現狀。(1)起源。電視節目模式最初的起源,都是上文提到的廣義的電視節目模式。例如新聞節目就是一到兩名主持人進行播報后,插播進入新聞畫面。這是最原始的電視模式。但是隨著社會各方面條件的進步,觀眾對電視娛樂要求日益“挑剔”,并不滿足于這些簡單的電視節目模式。電視產業的“大佬們”為了爭奪電視產業的市場份兒和壯大自身的實力,于是開始設計新的電視節目模式提高自己的收視率和廣告等方面的收入。由于曾經在至少一個國家的電視市場對節目的效果進行過驗證,并且能夠得到相關的調查材料及收視率分析,電視節目模式花費較少的時間和金錢,卻往往能夠“穩”、“準”、“狠”的實現投入產出比的最大化。(2)現狀。我國電視產業的基礎比較薄弱,這是由一系列歷史和技術等原因決定的。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節目形式單一,創新能力不足。因此,在變革之初,我國各大電視臺采取模仿香港、臺灣的綜藝節目模式,之后抄襲日韓、歐美等節目模式或者國內電視臺之間相互抄襲。既然電視節目模式具有如此大的市場,那么抄襲成功模式是提高收視率最便捷的方法,尤其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當然,知識產權意識的缺失也是這種井噴式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當國外或者國內的成功模式被抄襲過來時,抄襲者可能只會在某些非核心環節或方面做少許更改,但從整個節目樣態上看,都是與原始版本相差無幾,更有甚者是完全照抄不做任何更改。
二、各國對電視模式保護現狀
1.直接保護模式。所謂直接保護模式,是指直接為滿足一定條件的電視節目模式提供獨立的著作權保護。采納這種方式的代表國家有美國、荷蘭和巴西。
尼莫教授指出,美國版權法通過消極暗示(negative implication)默認了節目模式在版權法中的地位。不出其言,電視節目模式在版權法中的地位在司法實踐中逐漸得到了承認。荷蘭和巴西在相關的侵權判例中直接認為電視節目模式可以受著作權保護,并規定了其受著作權保護的要件:充分的原創性、被完全地開發和實現、足夠的詳細。
2. 間接保護模式。所謂間接保護模式,是指將電視節目模式類比其他著作權保護的客體,如戲劇作品、電影作品、文字作品等,從而為其提供相應的著作權保護。采取這種模式的國家主要有德國、法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在德國,法院通過類比已經存在的對戲劇作品和電 影作品的保護模式,認為電視節目模式在理論上可以有條件地受著作權保護。法國承認電視節目模式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作為視聽作品而受到著作權保護。
三、電視節目模式的可保護性
1.電視節目模式著作權保護的必要性。美國學者貝爾德(Bechtold) 曾指出,電視節目行業在較低的法律保護中創造性地繁榮發展 。他從供需兩方面進行論證: 在觀眾需求方面,他認為觀眾的收視選擇呈現聚集現象,一個人常常會受周邊 人物的影響并傾向于觀看同樣的電視節目; 另外,基于固定的收視選擇,人們往往會反復收看同一個或 相似的節目,那么熒屏上相互類似的電視節目其實是起著錦上添花的作用。從供應方面來講,電視節目 模式市場的投資較大、盈虧難以預測,這一方面就阻止了一部分實力較弱的競爭者; 如果一項電視節目 形式火爆,同行們紛紛模仿制作,短時期可能會出現原創節目收視降低收入減少的現象,長此以往由于觀眾的收視疲勞那么電視節目制作人則會自發的創造新節目。①電視節目模式屬于智力成果。智力成果是人類腦力勞動所創造的勞動成果。智力成果具有公開性、非物質性、社會性、創造性等特點并以傳播思想和信息為主要目的。在前面章節中所論述的,電視節目模式的建立是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首先電視節目模式制作者會對該節目進行市場定位和設定節目預期目的。在這些指導性要求確定之后,再對節目的流程進行詳細規劃。這里面就包括如何設定場景、角色關系、角色之間的互動、嘉賓和觀眾之間的互動等等。這是電視節目模式形成的前期工作,接下來就是拍攝方面的具體要求了。拍攝方面主要是以什么樣的拍攝手法拍攝出預期效果,接著就是事后剪輯和后期包裝。這一系列的過程,說明電視節目模式是人們思維活動的結果,并且以一定的社會素材為準備資料,投入生產后,以有形的形式公開,最后以觀眾的收看或者以錄像帶(光盤)的形式發放,完成傳播。這一系列的過程,都是經過創作者深思熟慮后的富有創造性的智力活動。因此,電視節目模式,毫無疑問可以認定為是人類的智力成果。②電視節目模式具有獨創性。電視節目模式是極具創意性的智力勞動成果。在互聯網信息時代,電視產業競爭激烈程度不是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所能想象的。一個好的電視節目模式一定有其自身的閃光點和創意點吸引著觀眾。對于電視節目模式中各要素的理解和把握并進行整合是相當地需要創意性,因為創意低是很難激起觀眾的興趣。其實,我們可以說一個電視節目模式是各方面靈感匯集、整合和現實化的過程。電視節目模式的創意程度決定了其成功性的大小。電視節目模式是作者思想的一種外在表達,是作者創意的表達,更是作者心聲的表達。③電視節目模式具有可復制性。作品的可復制性與“作品被固定在物質載體之上”的區別。電視節目模式各個流程和拍攝等要素被設計出來后,我們就只需要按照事前制定的流程按部就班就行了。正是因為電視節目模式這種易模仿化,就決定了電視節目模式具有很強的復制性。同時,這也是現實生活中電視節目同質化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電視節目模式是一種資產,是一種特殊的無形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因此,從法學上來講,節目模式具有可交易的特點,進而,在交易產生的時候,它就具有了財產權的特征,這就構成了電視節目模式價值評估的理論基礎。電視節目模式通過使用可以為擁有者帶來持續的經濟效益,其價值和使用價值可以體現在其復制品或其他物品等物質載體中,正是由于電視節目模式具有可復制性,才能使其價值和使用價值得以實現。從世界范圍內大規模的電視節目模板交易就能夠發現,通過創造新的電視節目模板從而維持高的收視率己經成為電視業競爭的主要手段,英國電視業界看到了這種生財之道,重視電視節目模板的開發,并通過向同行出售電視節目模板獲取利潤。有些電視公司通過克隆他人的電視節目模板獲取收視率。既然同行業可以通過購買或克隆電視節目模板加以改進并應用到自己的節目里面,就說明它一定具有可復制性,由于電視節目制作流程和環節的復雜性,這種復制,不限于和原來的一模一樣,而只要通過運用相同的模板制作出電視節目便可,在適用模板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就是復制的過程。
2.擴大著作權作品范圍。修改著作權法,增加一類作品:電視節目模式 ,要想改變現行著作權法缺乏對電視節目模式保護的現狀,應該在修改著作權法時增加一類作品:電視節目模式,從而在法律上肯定電視節目模式的著作權,彌補現行立法的缺陷。
其中,電視節目模板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文字腳本,可以作為文字作品獲得保護。在模板的設計過程中,模板生產者會將制作節目的方法、技術規定和節目制作的秘訣都記錄在腳本中 ,因而腳本也被形象地稱為“生產圣經”或“節目寶典 ”。腳本是節目制作的重要依據。
電視節目模式的版權研究在中國還是剛剛起步,但是電視節目模式的交易確實已經如火如荼的進行中,而相應的抄襲和盜版現象也愈演愈烈。應該加大對電視節目模式的法律保護。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