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遼寧省實驗中學分校19屆13班 褚思悅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
文+遼寧省實驗中學分校19屆13班 褚思悅
孔子曾經說過:“不學禮,無以立。”由此便可以看出在生活中“禮”的重要性。然而,何為禮呢?我認為,應為“知禮”“懂禮”“守禮”。而將這些整合到一起,又是另外一個詞“文質彬彬”。
何以這樣說?便是因為它代表了人類最應該具有的品質,也就是上述三條。“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只有將質樸的品性與文化修養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才稱得上是君子。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文”字最開始反而是一個帶有文身的原始人圖案,當時的人們已經漸漸懂得了美與丑,懂得欣賞美的事物,他們開始想方設法地讓自己變得更美麗,這何嘗不是一種文化覺醒呢?后來,人類社會漸漸發展,我們生產了各種美麗的服飾來裝點自己。再后來,音樂、舞蹈、文學越來越昌盛,這些都證明了我們已經知道,美不僅僅是漂亮的服飾,而更注重的是我們自身的修養。認識到這一點的我們,就已經從野蠻進入了文明。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不少的文人騷客。他們無疑不是用一生去追求極致的自己,做極致的君子。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原憲,他以清靜守節,安貧樂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門是蓬草編成的,門樞是桑樹條,屋內上漏下濕,原憲端坐其中絲毫不覺清苦,以修習禮樂教化的儒道為樂。
有一天,子貢去找原憲,他乘坐著高頭大馬拉的車,穿著雪白華麗的衣服,因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車,子貢只好下車步行前去敲原憲家的門,只見原憲戴著用樺木皮做的帽子,拄著手杖出來開門迎接他。可卻見原憲一副窮困寒酸的樣子,子貢說:“嘻!先生這是生病了嗎?”
原憲回答他說:“我聽說沒有錢財叫做貧,學了道卻不能身體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現在是貧并不是病。”子貢聽后非常慚愧。
孔子深刻的認識到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后天學習來成為真正的君子。而他,或許也認為這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美麗之處。
我們中學生并不需要窮極一生的去追求君子之路,但無疑也要注重平時的一舉一動。無論是自身行為的“不說不文明語言,不亂扔垃圾,談吐有禮”等,還是自身品質“認真做事,誠實守信”,又或是自身文化的讀書充電等。
走在校園的林蔭小路上,陽光和煦地照在我的臉龐上。我暗暗地想到:“文質彬彬”或許沒有那么難,只要我們從心里想做一個溫潤如玉,優雅出塵的君子,就一定會有收獲。
只有從身邊小事做起,才能大談將來。我們是中學生,我們是祖國朝氣蓬勃的太陽!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讓我們每一個中學生都做一個溫文爾雅的君子,一起建設更美好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