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師
慎重選擇,恰當運用
——議論文中的材料運用指津
黃老師
議論文不僅要觀點鮮明、語言犀利,還需要有充分的材料作為論據。既講道理又擺事實,文章才會有血有肉,入木三分。一般來說,觀點比較好確立,而在論證觀點的過程中就有些復雜了,特別是材料的運用。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然而,有米還須巧用。在米不多的情況下,如何做出一頓好飯,這就需要本領了。選擇的材料要保證真實確鑿,絕不能弄虛作假;另外,材料盡量簡潔扼要,說少無用之話。總之,議論文不同于記敘文,不能長篇大論,更不能面面俱到。
今天,黃老師就和大家探討一下“如何運用議論文中的材料”吧。
【升格前片段】
永不言敗是一種精神,一種可以創造奇跡的精神。貝多芬曾遭遇生命的不幸,他卻永不言敗,而大多數優秀作品都是在失聰以后創作出來的。
貝多芬出生于德國波恩一個貧困的家庭,因父母酗酒,家道中落,年少時他就擔負起生活的重擔。艱苦的環境磨練了貝多芬,使他從小就擁有了早熟與憂郁的性格。正因為他有著永不言敗的精神,所以成了世界著名的音樂家。可是,命運總是捉弄他,讓這個熱愛音樂的人失聰了。如果老天讓一個人失聰,那是老天把這個人與外界交流的門關上了一扇;如果老天讓一個熱愛音樂的人失去聽覺,那就相當于關上了這個人所有的門。面對這一切,貝多芬并沒有放棄,他用嘴咬著一個小木棒,以一種永不言敗的精神奏出了《第九交響曲》,從此達到了音樂創作的巔峰。貝多芬憑借永不言敗的精神,譜寫了生命的樂章,創造了一個奇跡。
【修改建議】
上例中,作者為了論證“永不言敗”,舉了貝多芬的事例,這個例子符合文題,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卻容易使閱卷老師產生視覺疲勞。這個事例比較陳舊,很多學生在寫作中都或多或少地用過。選材時,很多同學都易犯“舊材重提”的毛病。比如:談“自強不息”,都寫張海迪、海倫·凱勒,論奉獻都寫雷鋒,這些材料不是不典型,只是過于俗套,缺乏時代感。其實,反映“自強不息”的材料有很多,拼搏賽場的奧運健兒,被掩埋在廢墟里的遇難者,從百姓生活中走出的“草根明星”,以及“跨界歌王”和“跨界喜劇王”都通過不懈努力改變著當下的自己……這些事例更容易使人產生共鳴,更具代表性。著名作家史鐵生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因突發腦溢血,于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逝世。與貝多芬相比,史鐵生離我們更近,他的《我與地壇》不僅被選入教材,更能感染讀者。
【升格后片段】
現在,我們把目光投向另外一個人,他就是令人敬佩的當代作家史鐵生。他身患多種疾病,卻懷有一種永不言敗的精神,堅持創作。然而,史鐵生是一個不幸的人,在21歲時——人生最狂妄的年齡,他的雙腿竟然癱瘓了,但他并沒有對自己失掉信心,而是用殘缺的身體寫出了積極豐滿的文章。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與快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了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面對命運三番五次的捉弄,面對病魔重重的考驗,史鐵生永不言敗,積極面對。他對著地壇,用一顆翻滾著熱血的心發誓:“我要活下去!”沒有了雙腿,他用手“走”出了一段精彩的人生。不能奔跑在綠野曠地上,他放飛了夢想與希望,讓智慧馳騁于知識的藍天。甘甜總在辛苦背后,史鐵生穿越了荊棘,收獲了美棗。永不言敗的史鐵生,你創造了一個生命奇跡;永不言敗的史鐵生,成就了人生的輝煌。
【亮點展示】
史鐵生的故事不僅緊扣“永不言敗”這一主題,而且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和社會感召力。他一生中,與苦痛為伴,以寫作為樂,用一種不服輸的精神演繹出一段人間傳奇。運用這個事例時,同學們要注意人物的精神品質,一邊擺事實一邊講道理。
【升格前片段】
索爾·德拉克魯斯是17世紀墨西哥著名的女詩人。她在文學創作上取得杰出的成就,其源于她的不懈努力和勤奮苦練。據說,在十幾歲的時候,她就已經成為當地有名的美女了。當時,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都希望她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演員,她的志向卻是詩人。她一心想寫好詩歌,但一開始所寫的詩歌并不好,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有一天,一群伙伴又跑到家里找她玩。她也很想出去,可最后還是婉言拒絕了。大家都喜歡她,就一起坐下來,耐心地等著。過了一會兒,老師拿著詩稿來了。她接過來一看,臉頓時就紅了,因為老師在上面修改了很多,還專門加了批語,說她進步很小。她很認真地看著詩稿,一言不發,其他人也都默默地注視著她。忽然,她放下詩稿,隨手抓起一把剪刀,“咔嚓”一聲,就把自己的秀發剪了下來。原來,為了寫好詩,她給自己立下一條規矩: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完成規定的課程,或者在學業上沒有大的進步,就要把那漂亮的頭發剪掉,以示懲罰。正因為索爾·德拉克魯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努力,她的詩才能寫得越來越好。最終,她成為墨西哥著名的女詩人。
【修改建議】
舉例時,材料不宜過多,更不能一味地堆砌和羅列。有些學生常易走極端,要么成句成句地演繹論點,要么成段成段地堆砌材料。他們抱著多多益善的想法,將古今中外的事例羅列殆盡,從頭到尾,宛然一篇敘事文。上文是《澆灌勤奮之水》中的選段,作者為了論述“勤奮”的意義,引用了索爾·德拉克魯斯的事例,材料比較典型,卻占用了全文的1/3。議論文的材料僅為論點的支撐,詳略適宜,所以,我們要對材料進行概括、緊縮和剪裁,突出原材料中能為觀點服務的內容,就可以了。
【升格后片段】
索爾·德拉克魯斯是17世紀墨西哥著名的女詩人。為了寫好詩,她給自己立下了一條規矩:如果在規定的時間里沒有完成自己規定的課程,或者在學業上沒有什么大的進步,就要把漂亮的頭發剪掉,以示懲罰。索爾·德拉克魯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并不斷發奮努力,她的詩才能寫得越來越好。最終,她成了墨西哥著名的女詩人。索爾·德拉克魯斯成就自己的秘訣就是勤奮。同時,她也知道應該如何給自己施加壓力,使自己有更大的勇氣和毅力去面對實現,為理想助跑。
【亮點展示】
升格之后的材料比較簡要,既不顯得臃腫,也很好地論證了中心論點。在引用論據時,一方面要注意論據的典型性、新穎性,又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能用一句話說明白的,絕不用兩句話,這樣會使文章變得簡練得體。
【升格前片段】
成功不在于我們是否比別人笨拙,有時,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別就在于是否能堅持到最后,能否持之以恒。
林紓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幼年時,林紓每天晚上都坐在油燈前孜孜不倦地讀書,一定要讀完一卷書才肯上床睡覺。因為長年累月苦讀,再加上家貧營養不足等,林紓就患上了肺病,連續十年經常咳血。盡管如此,他在病床上仍攻讀詩書,到22歲時,他已讀了古書兩千多卷,30歲時高達一萬多卷。雖然不懂外文,但他讓懂外文的人口述,自己筆譯,用這種罕見的翻譯方式,將美、日、俄、法等十多個國家的1700余部作品翻譯成中文,開創了中國人翻譯外國文學著作的先例,影響巨大。
【修改建議】
這篇作文強調的是“堅持”的重要性,卻引用林紓的事例,有點文不對題,犯了材料、觀點不符的毛病。此類現象在考場作文中頗多,應該引起同學們的注意。上文,作者引用的事例雖然寫到了林紓的堅持,卻主要證明以下三個論點:一是成功的人大都是從讀書開始的;二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所以,這個事例用在此處顯然不妥,需要更換。
【升格后片段】
成功不在于我們是否比別人笨拙,有時,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別就在于是否能堅持到底,能否持之以恒。
凡是去過肯德基的人,都能看到店門口的一座塑像。他就是全世界最大的速食炸雞連鎖店的創始人桑德斯上校。桑德斯退役后身無分文,拿到平生第一筆救濟金只有105美元。他問自己:“我到底還有什么資源可以利用呢?我能為人們做出什么貢獻呢?”他冥思苦想,突然想到一個炸雞的秘方,人人都喜愛。“我何不把這個秘方賣給哪家餐館,教他們如何制作?”隨后兩年,桑德斯開著自己的“老爺車”,穿著可笑的白西裝,走遍了美國的每一個角落,逢人便推銷這個秘方。他被拒絕了1009次,直到1010次,才聽到第一聲“同意”。多年后,肯德基成了世界最大的炸雞連鎖店。
【亮點展示】
被拒絕了1009次,桑德斯上校沒有放棄,而是繼續堅持。最終,“堅持”成就了桑德斯上校,也成就了一個世界快餐品牌——肯德基。由此可見,更換的材料針對性強,緊緊圍繞“堅持”二字展開,很有說服力。其實,論據不在多,而是精,不能偏離中心論點,更不能牽強附會。